天天看點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不是司馬懿不想打蜀國,而是他不敢也不能打。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标志着曆時七年的蜀國北伐至此結束,由于失去了諸葛亮這個主心骨,蜀軍随即撤退。

與此同時,蜀軍内部發生内讧,大将魏延死在了楊儀手中,起因是因為争奪兵權。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蜀國,内外充滿了混亂,諸葛亮的死和進階将領的奪權,都導緻了蜀國處在了極為危險的境地。

如果這個時候,司馬懿一鼓作氣,率領大軍追擊蜀軍的話,就有極大可能會将其一舉擊潰,甚至,還有機會殺進成都也說不定。

但事實上,自打諸葛亮病逝之後,司馬懿在餘生裡,始終沒有再對蜀國發動過攻擊,難道司馬懿不想消滅蜀國嗎?實際上并非如此,他之是以不打,一來是他不敢,二來則是他不能打。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實際上,在諸葛亮剛去世的時候,司馬懿曾提出過乘勝追擊的計劃。

當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緊接着魏延被馬岱所殺,蜀軍上下一片混亂,這個時候,司馬懿果斷提出乘機攻打蜀國。

隻不過,司馬懿的這個提議,被魏明帝曹叡給駁回了。

是以,這才讓蜀軍得以撤回,而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當時曹魏的決策權,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裡,并非是司馬懿完全說了算。

換而言之,當時伐蜀與否,不在司馬懿的主觀意志所決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司馬懿有心乘勝追擊,也意識到當時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因為決策權不在他的手裡,隻能是望”蜀“興歎。

那麼,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馬懿的提議呢?他難道沒有意識到這個滅蜀的好機會嗎?

曹叡當然意識到了這個機會,但是在他心裡,滅蜀是可以的,但是讓司馬懿滅蜀,則是萬萬不可以的。

為什麼呢?這就要說一說曹叡的”平衡之術“了。

曹叡這個人,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有天分成為一代明主的領袖,在他繼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當時給别人的印象。

但在後期,準确說是在諸葛亮死後,曹叡就開始自我”放逐“了。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比如大興宮殿、再比如極為好色,總之,曹叡如同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從頭至尾的開始堕落起來。

但不管他如何堕落,有一點他十厘清楚,那就是不能讓司馬懿繼續做大。

司馬懿一家,在當時已經占據了朝堂上的諸多席位,并且,由于司馬懿成功抵抗了諸葛亮的北伐,是以更讓司馬一家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也更具聲望。

要是讓司馬懿繼續攻打蜀國,并成功滅蜀的話,勢必會讓司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擁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脅到曹叡的統治。

是以,無論如何,曹叡都不會同意司馬懿的提議,他不想也不願看到司馬懿威脅到自己。

甚至,在不久後,蜀将馬岱侵擾曹魏邊境時,曹叡雖說依然安排了司馬懿調兵遣将應對,但實際上真正和馬岱對陣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将牛金,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遏制司馬懿的繼續上升。

說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着的時候,司馬懿是沒有機會,更不可能繼續攻打蜀國的,大老闆不同意,作為臣子的司馬懿隻能放棄。

除此之外,截止到曹叡去世之前,司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讓司馬懿忙碌的,主要是來自遼東,當時,遼東的公孫淵繼任遼東太守後,仗着地勢和實力,對曹魏十分不敬,并且還自立為燕王,這就讓魏明帝曹叡很是惱火。

惱火之餘,曹叡就決定給公孫淵點顔色看看,是以,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軍前去讨伐遼東的公孫淵。

而此次讨伐遼東的主帥,正是司馬懿。

平定遼東一戰,前後持續了大約有一年有餘,在此期間,司馬懿不管情不情願,都必須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遼東戰事上,是以,他也就沒有時間去考慮繼續攻打蜀國。

畢竟他不會分身術,更何況隻有把遼東平定了,才能繼續讓曹叡對他放心。

是以,在前期,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裡,司馬懿是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攻打蜀國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他說了不算,另一個是他沒時間。

那麼,在曹叡去世,曹芳繼位後,司馬懿為什麼仍然不攻蜀呢?很簡單,他同樣很忙,忙着打東吳,忙着”詐病賺曹爽“。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曹叡臨終前,曾将司馬懿和大将曹爽定為托孤大臣,讓這兩人共同輔佐繼任的曹芳,而就在曹芳登基兩年後,東吳的孫權就開始”不消停“起來。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孫權兵分四路大舉攻魏,司馬懿再次作為主帥迎戰,而這次與東吳開戰,一打就又打了将近三年。

直到正始四年,吳将諸葛恪丢棄舒城,司馬懿征讨東吳才算是告一段落。

與征讨遼東相似,在這期間,司馬懿同樣的全身心地對付東吳,一來東吳确實是曹魏的威脅,二來于公于私,司馬懿都有消滅這個威脅的理由。

畢竟這個時候的司馬懿,已經逐漸起了取代曹魏的心思,這打東吳實際上也是給自己打的。

再加上當時東吳已經打到家門口了,司馬懿總不能視若無睹,反而去攻打蜀國吧,先解決眼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東吳的事情告一段落後,司馬懿也迎來了人生的重要時刻。

從正始五年開始,司馬懿與大将軍曹爽就展開了奪權之戰,當然,前期司馬懿并沒有占到什麼便宜,畢竟曹爽也不是吃素的。

為此,司馬懿不得不開始裝病,以騙過曹爽,這就是”詐病賺曹爽“的由來。

既然都開始裝病了,那麼這個時候攻打蜀國也成了不現實和不可能的事情,總不能這邊司馬懿裝得要死要活,那邊卻生龍活虎的攻打蜀國吧?

要是這麼一弄,那司馬懿的計劃馬上就露餡,也就會正中曹爽的下懷。

是以,與伐蜀相比,還是自己先活着更重要,司馬懿在這個關鍵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發動伐蜀的戰争。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并且,高平陵之變也是發生在這期間,除掉曹爽、架空曹魏,這才是目前階段司馬懿的終極目标,不為這個目标服務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除了迎戰東吳和除掉曹爽之外,當時司馬懿不攻打蜀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有前車之鑒。

這個前車之鑒就是曹爽,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漢,當時司馬懿極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業,根本不停勸阻,最終執意出兵。

出兵的結果,是大敗而歸,據史料記載,曹爽此戰死傷甚多,不僅令關中大受虛耗,就連羌、胡等地也對曹魏怨聲載道。

這裡需要說下司馬懿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司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讓這個不世之功被曹爽奪了去,二是司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當時蜀國還占據着漢中等軍事要地,并且蜀漢方面仍然在沿用着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險和地勢來據守,再加上當時的蜀漢朝堂上尚且清明,這幾項因素綜合起來,就讓伐蜀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伐蜀對于曹魏而言,是一個消耗巨大的拉鋸戰,尤其是糧草供應方面,如果強行伐蜀,至少在當時會引起極大的負面連鎖反應。

總之就是,當時伐蜀不是合适的時機,這也是司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而曹爽的失敗,則又深刻驗證了這一點,有了曹爽的”以身試法“,司馬懿更不會”知難而上“,要知道,若論”雞賊“,司馬懿要說第二的話,沒人敢排第一。

這就是在魏明帝曹叡死後,司馬懿依然不伐蜀的原因,而到了司馬懿徹底掌權後,他為何還是按兵不動,不去攻打蜀國呢?

很簡單,這個時候,留給司馬懿的時間不多了。

司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徹底掌權,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變發生之後。

此時,司馬懿所面臨的局面,相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雖說輕松了點,但同樣不敢掉以輕心。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他剛奪下權力,朝堂上的形勢并不算鐵闆一塊,各種暗流湧動,他同樣有失去權力的可能。

是以,這個時候,司馬懿最需要做的,是鞏固手中的權力,而不是帶着大軍遠行。

畢竟他知道當年曹操是怎樣”挾天子令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變“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這這個時候帶着大軍攻打蜀國,那麼無疑就會讓自己遠離皇帝。

到時候,保不齊自己就會是第二個曹爽,能不能回來都是未知數。

是以,他隻能在這個時候穩定局勢,坐鎮朝堂,隻有這樣,才能更好也更穩妥地将權力交接給司馬家的下一代人。

并且,當時距離司馬懿去世,也就剩兩年的時間了。

臨死前為子孫留點基業,是幾乎所有人的習慣,司馬懿同樣也是如此,經過他近半生的”奮鬥“,終于把曹魏架空,讓司馬家成為最大的權臣,而到了他晚年之際,他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這份”勞動成果“傳遞下去,并發揚光大。

是以,他不能在這個時候伐蜀,也不會去伐,他要把這個不世之功留給後人。

隻要他的兒子消滅掉蜀國,才能讓司馬家的聲望更進一步,也才能保證司馬氏在曹魏的超然地位。

隻有這樣,方能實作司馬家“篡魏”的終極目标。

事實上,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也是嚴格按照父親的步驟去做的,司馬師上位後,先是樹立權威,清除反對自己的勢力,鞏固司馬家的權力,但由于司馬師死的早,是以伐蜀這件事就留給了司馬昭。

而司馬昭也不是剛上來就伐蜀的,他同樣也是在穩定了朝野之後,才最終在公元264年,發動了滅蜀之戰。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是以,司馬懿終生不攻蜀國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魏明帝活着的時候,司馬懿說了不算,且當時他還要應付遼東,其次在曹叡死後,司馬懿又迎戰東吳,并與曹爽争權,沒有機會伐蜀,最後是曹爽被除後,司馬懿也走到了生命盡頭,是以,伐蜀隻能是留給後人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