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三国后期,曹魏帝国实际掌舵人司马昭,启动伐蜀之战,成功灭掉了蜀汉。然而吊诡的是,在伐蜀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曹魏大将邓艾,却被冤杀了。成为三国后期有名的冤案。

灭蜀成功后,邓艾和钟会矛盾颇多,由此产生了“二士争功”的局面,直接导致邓艾被冤杀。其实邓艾之死,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邓艾被冤杀的根本原因。

伐蜀之战的人事安排

为了平息贾充弑君带来的巨大政治风波,在曹髦遇害三年后,权臣司马昭以曹魏实际掌舵人的身份,决定启动伐蜀之战。司马昭领公卿朝议此事时,绝大多数人都反对伐蜀,只有钟会赞同司马昭的伐蜀决定。

公元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魏军的作战意图是,钟会率领伐蜀主力10余万人,从斜谷、骆谷的大路进攻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领3万人马,从陇西方向牵制蜀军。邓艾沿甘松、沓中阻击姜维,诸葛绪进占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邓艾和诸葛绪前后夹击姜维,防止姜维退往汉中。以便钟会所率领的魏军主力等迅速占领汉中,进而打开通往成都的通道。

尽管司马昭并未指定伐蜀统帅是谁,但是从这个人事安排中,也能看得出来,钟会是实际上就是伐蜀统帅。其实早在伐蜀之战正式开打之前的几个月,司马昭就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这更加表明,钟会扮演的就是伐蜀统帅的角色。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钟会之所以能担任伐蜀统帅,这和他的出身是分不开的。

钟会是曹魏重臣钟繇之子,而钟繇和司马懿关系匪浅。钟会本人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私交甚笃。钟会和司马昭一样,也是士族出身,都属于曹魏高干子弟。再加上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所以钟会出任伐蜀统帅,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钟会比较年轻,并没有在战场上得到历练。反观只领偏师的邓艾,却是久经沙场的宿将。邓艾受司马懿提拔后,长期坐镇雍凉,掌握曹魏二十万关中军队。姜维北伐时,邓艾多次出兵与之交战,并屡次击破姜维。所以就军事成就而言,理应由老将邓艾出任伐蜀统帅。但是邓艾出身微寒,和司马昭的关系很一般。而且邓艾长期在方镇任职,和坐镇中枢的司马昭没有太多交集。

尽管邓艾是司马氏集团一员骁将,但他在司马氏集团中是处于边缘位置的,他从来没有参与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决策

。再加上他当初极力反对伐蜀,所以他自然无缘担任伐蜀统帅了,只能带领一只偏师,配合主帅钟会的行动。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但是战功卓著的邓艾,是否会配合年轻气盛的钟会,恐怕要打个问号了。邓艾和钟会,完全在两种人,其性格秉性、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功绩资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很难配合好。这就为后来“二士争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伐蜀之战时,邓艾巧立奇功

按照已经拟定好的作战计划,魏军开始向蜀汉发起攻击。

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文帝纪》

不管因为诸葛绪行动迟缓,差了一天的路程未能截住姜维,姜维成功从桥头突出重围,率部退守剑阁,依仗险要地势,和钟会所部在剑阁对峙。钟会被姜维困在剑阁,无法前进一步。钟会曾写信劝降姜维,但是姜维不为所动。

按照魏军本来的作战计划,邓艾应该和诸葛绪一样,领兵东去,在进攻成都的路上,和钟会部队回合。但是姜维抢先一步退守剑阁,据险防守,魏军的作战意图无法实现,邓艾向东和钟会回合已经毫无意义。于是邓艾决定出奇制胜,他改走阴平小道,穿越七百里荒无人烟的艰险区域。邓艾率部克服路上的艰难险阻,成功达到江油。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见邓艾如神兵天降一般,当时就吓傻了,当即向邓艾投降。邓艾随后攻破绵竹,斩杀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魏军占领绵竹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追击,随后攻占了雒县,大军逼近成都。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蜀汉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于是放弃抵抗,直接投降了邓艾。随后,刘禅派人前往剑阁,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领命向钟会投降。曹魏灭蜀之战结束,蜀汉灭亡。

二士争功,钟会向司马昭诬陷邓艾,导致邓艾被冤杀

在伐蜀之战中,邓艾立下奇功,但他的行为,也触怒了主帅钟会。因为邓艾只把行动告诉了司马昭,并没有告诉统帅钟会。引起了两个人失和。更关键的是,钟会作为伐蜀统帅,带领的还是伐蜀主力部队,却一无所获,让邓艾抢了头功,遂更加怨恨邓艾。

邓艾率军进入成都后,自行处置蜀汉王孙公子和文武百官,而且邓艾当着蜀汉群臣的面,还多次夸耀自己的军功,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司马昭派监军卫瓘告诫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但是邓艾居然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顶撞司马昭。邓艾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司马昭,也被钟会看在眼里。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钟会看准机会,于是就联合监军卫瓘,向司马昭报告,诬告邓艾谋反。司马昭接报后,下令逮捕邓艾父子并押往洛阳处理。很明显,司马昭对钟会和卫瓘的报告是半信半疑的。毕竟邓艾在没有上报司马昭的情况下,就自行任命蜀汉官员,确实挑战了司马昭的权威。另一方面,司马昭远在洛阳,并不清楚蜀地的真实情况,不敢百分百相信钟会和卫瓘的话。所以只是下令收押邓艾父子,并没有下令诛杀之。

邓艾被收押以后,钟会成了蜀地的最高长官。此时钟会野心膨胀,想做第二个刘备,割据蜀汉称王。钟会赶往成都后,和姜维密谋举兵反抗司马昭。按照他们的计划,姜维先率蜀兵出斜谷,钟会自领魏军紧随其后,先占领长安,接着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联合攻克洛阳,就有就能一举荡平天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钟会的密谋,很快被司马昭侦知到了风声,司马昭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再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同时,司马昭还去信给钟会,告诉了自己的军事部署,并称此举是为了防备邓艾。钟会当然知道司马昭不是为了防备邓艾,而是为了钟会自己。

钟会知道司马昭已经对自己起了防备之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但是钟会以反司马昭专权的口号,毫无正当性。魏军将领们并不打算跟着钟会一起造反,于是钟会派人把魏军将领们都关押起来。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钟会有个爱将丘建,是魏将胡烈旧属,他派亲信利用给诸将送饭的时机,偷偷告诉胡烈,钟会准备坑杀诸将。胡烈于是写密信求丘建亲兵送与城外的儿子胡渊。胡渊听闻消息,领本部人马大举出动,魏军其他将士本来就不愿跟钟会谋反,于是一起浩荡荡杀入城中。兵变发生,钟会和姜维先后死于乱军之中。

钟会和姜维死后,邓艾的部将本来打算去营救邓艾,但是卫瓘担心自己和钟会密谋诬陷邓艾的事泄漏,于是派兵追击邓艾父子,最终快马加鞭斩杀了邓艾父子。

伐蜀之战虽然大获成功,但主帅和功臣出现了二士争功的局面,最终双双都不得善终。那么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些什么呢?

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二士争功、邓艾之死,可以看得出,司马氏集团的内部是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即司马氏内部士族和庶族之间的矛盾。

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势力圈,是曹魏勋臣的后裔,这些人几乎都是士族出身,他们和司马家族关系要好。及至司马昭掌权时,这些士族仗着和司马家族是世交,刻意打压庶族出身的寒门子弟,造成了司马氏集团内部士族和庶族的对立,形成了难以调解的结构性矛盾。

邓艾是典型的庶族子弟,出身低微,因为司马懿的提拔和重用,邓艾也走上历史舞台,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将

。尽管邓艾战功卓著,也是司马氏集团的成员。但他和司马家族关系相当疏远,他在司马氏集团中,一直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从未参与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决策

。而且邓艾缺乏文化底蕴,还有口吃的毛病,自然不擅长清谈。当时司马氏集团的核心势力圈,都有不错的清谈功底。邓艾和司马氏集团的大多数成员,显得格格不入。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在当时也是一流高门。钟会和其他士人群体一样,对草根出身的邓艾是非常鄙视的。钟会曾以“老卒”称呼邓艾,足见其态度之轻蔑。伐蜀之战中,邓艾偷渡阴平,立下大功,而钟会却因为和姜维在剑阁对峙而徒劳无功。

而且钟会是那种报复心很重的人,钟会刚成名时,曾拜会当时的大名士嵇康,但是嵇康对他爱搭不理,此举让钟会非常尴尬,梁子算是结下了。司马昭执政时,曾试图拉拢嵇康,不过嵇康拒绝了司马昭的美意。钟会于是极力怂恿司马昭,杀掉嵇康,然后司马昭就真的杀了嵇康。

在伐蜀之战结束后,钟会的报复心再次发作,决意要收拾邓艾。从表面上看,钟会诬陷邓艾,是邓艾立功抢了钟会的风头。不过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司马氏集团内部结构性矛盾,士族出身的钟会,本来就看不惯庶族出身的邓艾。邓艾居功自傲,让钟会抓到了小辫子,乘机弄死邓艾。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其实,邓艾本来是有一线生机的,就是钟会作乱被平息以后。按正常流程,邓艾应该是被押到洛阳受审的,但是监军卫瓘,却害怕自己联合钟会诬陷邓艾之事被揭穿,于是派兵击杀了邓艾父子。严格来说,卫瓘这么做是越权的。因为司马昭的命令,就是看押邓艾,并没有下令诛杀邓艾。但是司马昭却没有处罚卫瓘,是不是很奇怪。

一点也不奇怪。卫瓘和钟会一样,也是士族出身。卫瓘对邓艾的态度,和钟会是一样的。其实不仅仅是钟会、卫瓘,包括司马昭在内的士族,都对邓艾持一种非常疏远的态度。卫瓘很清楚司马昭对邓艾的态度,所以他才敢,在没有获得司马昭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杀掉邓艾。甚至,满朝文武没有人追究卫瓘擅杀大将的责任,反而欲嘉奖其平蜀的功绩。

钟会之乱平息后,司马昭对邓艾、钟会的处置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任何谋反迹象的邓艾,其家属遭到非常严酷的对待,邓艾的儿子邓忠和邓艾一起被卫瓘所杀,邓艾在洛阳的儿子随即全部被杀,邓艾的家人被流放到西域。而对于真正起兵造反的钟会,司马昭对他的家属则是从轻发落。司马昭只杀了钟会的养子钟毅,和参与谋反事件的钟会侄子钟息。钟会的其它族人,则完全没有受到牵连,照样在朝廷做官,爵位如故。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司马昭对邓艾、钟会的区别对待,显然也是基于司马氏集团内部结构性矛盾而做出的必然选择。以士族出身的勋臣后裔为代表的贵戚圈,构成了司马氏集团内部的核心势力,彼时司马昭则是这个核心中的核心。除了贵戚圈,司马氏集团还有以邓艾、石苞、王濬为代表的草根圈。但是草根圈在司马氏集团内部,一直是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贵戚圈排斥异己,打压和压制草根圈,使得司马氏集团内部矛盾非常突出,也影响了邓艾的身后事。

西晋建立后,为邓艾平反之事一波三折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邓艾是被冤杀的,连司马昭也十分清楚。但没有人替邓艾主持公道,更没有人提议为邓艾平反。西晋建立后,虽然有些官员提议要为邓艾平反,但这些官员人微言轻,不能起到什么效果。而且晋武帝对为邓艾平反之事,也非常冷淡。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西晋建立后,邓艾的平反之路,也是经历坎坷,到最后,也是有限度平反,没有完全平反。晋武帝即位后,下令特赦邓艾的家人,但依然认为邓艾有罪。

泰始元年,晋室践阼,诏曰:“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而王竟不足以守位。征西将军邓艾,矜功失节,实应大辟。然被书之日,罢遣人众,束手受罪,比于求生遂为恶者,诚复不同。今大赦得还,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令祭祀不绝。”-《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诏书中有“实应大辟”之语,说明晋武帝还是坚持认为邓艾是有罪的。只是因为他“束手受罪”,没有逃跑、甘愿受罚,所有可以酌情减轻其罪罚。

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晋武帝,建议晋武帝为邓艾平反,但是晋武帝并没有接受。原因有两点:

1,邓艾是司马昭明令要求处理的人。如果为晋武帝为邓艾平反,那就说明司马昭做错了,这是在否定父亲司马昭,在以以孝治国的西晋,晋武帝显然不会这么做。

2.西晋是建立在士族门阀基础上的王朝,朝堂之上,士族出身的官僚,占据着西晋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都是担任一些非常重要的职位,出身高贵的他们党同伐异,反对为那个出身低微的邓艾平反,导致邓艾平反之事遭受了非常大的阻力。

邓艾什么被冤杀?原来和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有关

一直到泰始九年,给事中樊建上书晋武帝,认为邓艾的冤情是天下共知,如果晋武帝不为邓艾平反,那么晋武帝提倡的“闻恶必改”则徒有虚名。

晋武帝这才勉强同意为邓艾平反,让邓艾的孙子可以入仕做官。但平反并不彻底,还是认为邓艾有罪,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反。

九年,诏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这次并不彻底的平反,算是为邓艾平反之路划下了句点。

从为邓艾平反之事,可以看出晋武帝的态度是多么消极。这背后实则是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从曹魏后期,一直持续到西晋初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