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中,粟裕指揮的、未經請示的這場戰役,成了華中殲滅戰的範例

1944年初,日軍為打通中囯大陸交通線,陸續從華中調兵南下。駐蘇中、蘇北日軍兵力不足,收縮防區,強化僞軍,強化對沿海地區的控制。

抗戰中,粟裕指揮的、未經請示的這場戰役,成了華中殲滅戰的範例

上圖為蘇中軍區成立大會

我新四軍1師兼蘇中軍區,奉令适時展開對日局部反攻。2月,蘇中軍區司令員粟裕在蘇中區黨委擴大會議上提出發起車橋戰役設想。

車橋鎮是聯系蘇中、蘇北的樞紐,坐落澗河兩岸,東西長2裡,南北約1.5裡,河上橋5座。俯瞰全鎮,形如繁體“車"字。車橋居淮安縣城、泾口、泾河、曹甸鎮之間,距淮安縣城40裡,南靠蘇中水網地區,北接蘇北平原,西臨運河、洪澤湖,是我新四軍蘇中、蘇北、淮北、淮南四根據地的交界處。1943年2月,日軍已在方圓數十裡内建立以車橋為中心的10多個據點,将幾塊根據地分割封鎖,同時又與沙溝、興化城日僞據點相呼應,使我第一、第二分區聯系困難。

蘇中區黨委會同意粟裕設想,并決定由粟裕負責全面指揮車橋戰役。

抗戰中,粟裕指揮的、未經請示的這場戰役,成了華中殲滅戰的範例

其時,車橋鎮守敵為日軍1個小隊40餘人和僞軍一個大隊600餘人,四周有大土圍子,碉堡53座,構成交叉火力網。鎮子四周圍牆高2丈,外壕寬1.5丈,壕中積水七八尺深,且與界河相通。以車橋為中心,外圍有十幾個據點拱衛。

粟裕和葉飛等研究認為:攻打車橋将是硬仗;但敵據點間空隙較大,又是日64軍師團、65師團的結合部,敵軍兩部協同不便,利于我軍楔入。我軍可楔入其結合部,對車橋、泾口之敵發起強攻,得手後再向曹甸發展。

粟裕、葉飛商定:集中5團兵力,采用攻點打援戰法,先攻車橋後取泾口的作戰方案。具體部署是:以7團配師炮兵大隊,擔任主攻車橋任務;以1團、第3軍分區特務營和泰州獨立團1個營,在車橋西北蘆家灘防禦,擔任淮陰、淮安兩淮方向的打援任務;以52團及江都、高郵獨立團各1個營,在車橋南崔河附近防禦,擔任曹甸、寶應方向警戒;以師教導團第1營及第4軍分區特務團2個營擔任預備隊。第3師兼蘇北軍區部隊在淮安縣東北順河集、鳳谷村一線運動,保障我攻擊部隊北翼安全。

抗戰中,粟裕指揮的、未經請示的這場戰役,成了華中殲滅戰的範例

戰火中的愛情,上圖為粟裕和楚青合影

3月5日淩晨1點50分,攻城部隊出擊。3旅旅長陶勇親率2縱隊遠端奔襲,從日僞外圍據點間疾插車橋,從南北兩個方向直取車橋兩翼。這一招出敵不意、攻敵不備,我軍25分鐘便突破圍牆,突入鎮内,随後在炮兵大隊配合下,以數個戰鬥小組分散突擊,逐次消滅日僞火力點。

天亮時,狂風大作,漫天黃沙,我軍得天神助。戰至上午9點,我軍即占領鎮内全部街道,攻下10餘座碉堡,全殲僞軍一個大隊,壓縮日軍在核心工事内。

車橋周圍日軍分乘裝甲車、汽車馳援。寶應縣出動的日僞軍100餘人,進至大施河時,觸發地雷并遭我52團阻止而撤回。駐淮陰、淮安的日軍65師團72旅團山澤大隊等部700餘人分4批乘汽車來援。下午3點,日寇第一批240餘人在西蘆家灘附近與我阻擊部隊交火,對我軍發動三次進攻未果,最後被我軍趕進預設的地雷區,死傷60餘人。

與此同時,我陶勇率2縱隊開始總攻号稱“碉堡中的碉堡”的日軍圩子。我軍先以迫擊炮集中轟擊敵外圍,接着用山炮轟擊大碉堡,再由步兵兵分兩路攻擊固守小土圍的日軍,相繼攻占暗堡、庫房等處。日軍1個小隊大部被殲,餘部困獸猶鬥。

在我阻援部隊頑強抗擊下,日軍第二、第三批援軍遭重創,猬集韓莊固守。5日晚,我1團等部攻擊韓莊日軍,經白刃格鬥,殲其大部,日軍65師團72旅團三澤大隊長被擊斃,敵殘部西竄。其間,日僞軍200餘人乘夜從右翼蘆葦蕩偷涉迂回,企圖偷援車橋,我第1團發覺後殲其一部,其殘部竄入小馬莊後被殲。

戰至7日拂曉,敵援軍大部被殲,困守車橋小土圍的日軍亦大部被殲,殲部逃往淮安,粟裕、葉飛指揮乘勝追擊,至13日相繼收複泾口、曹甸鎮等據點10餘處,車橋戰役結束。

車橋戰役是華中抗戰史上對敵震動最大的攻勢作戰,摧毀日僞碉堡50餘座,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400餘人,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殲僞軍480餘人,打通了蘇中、蘇北、淮北、淮南根據地的戰略聯系,鞏固擴大了蘇中根據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