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1000年前,崔颢登上黃鶴樓,面對眼前美景,詩情大發,寫下《黃鶴樓》一詩。此詩一出,名動海内,傳為佳作,無與争鋒。《唐才子傳》裡稱,李白曾上黃鶴樓,想賦詩一首,見崔颢題詩在上,随口吟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就此作罷。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更是将崔颢的《黃鶴樓》評為天下第一七言律詩:“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颢《黃鶴樓》為第一。”

1926年,聞一多在《詩的格律》裡提出了“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三美”理論,簡單說來,崔颢的《黃鶴樓》一詩,便有多種美感。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崔颢詩中,首先便是擁有畫面美,仙人黃鶴、白雲芳洲、綠樹碧草,各種色彩,交織彙集,勾勒出一幅詩中之畫。

其次此詩也有音律美,全詩前四句不合音律,第三句幾乎全是仄聲,第四句又用了三平腳;後四句卻又歸于整齊,由亂到正,這種自然而為的變化,讓這首詩充滿音律變化之美。

最後此詩意境亦美,開篇由神話傳說入手,到五、六句又轉入眼前之景,最後以情作結,時空的蒼茫感,現實的虛無感,都上心頭。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崔颢此詩一出,無人争鋒。可是後來之人,也有争相模仿、改寫的,李白、魯迅便是其中兩位。

先說李白,他有兩首詩模仿崔颢,一首是《鹦鹉洲》,另一首就是《登金陵鳳凰台》。李白《鹦鹉洲》這首詩的前四句說:“鹦鹉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鹦鹉名。鹦鹉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颢的《黃鶴樓》極其相似。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亦是模仿之作: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李白很少寫七言律詩,曾有人說,李白作這首詩,是因為崔颢寫下了《黃鶴樓》,李白想和他一較高下。這首詩模仿崔颢詩的痕迹,十分明顯,大家可以仔細品味一番。

千年後,魯迅也曾改寫過崔颢的這首《黃鶴樓》,題為《剝崔颢黃鶴樓詩吊大學生》,全詩如下: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複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1932年,東北失守,國民政府不但不積極抵抗,反而準備放棄北京。徐炳昶、馬衡等三十多位北平文教界人士,直接上書國民政府,建議撤出北平的軍備,讓北京成為一座不設防的文化城。

1933年1月3日,日軍占領山海關。随後,國民黨政府決定将北京故宮博物館等地的部分文物,分批送上海、南京。不但如此,國民黨政府在運送文物的同時,還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都不準逃難出城。對于此舉,魯迅寫了多篇文章給予駁斥、諷刺,這首詩就是改寫崔颢的《黃鶴樓》以諷刺、抨擊國民政府。

崔颢《黃鶴樓》詩一出,無人敢與争鋒,李白、魯迅卻争相模仿改寫

此詩前四句寫國民政府放棄北平,把北平作為“文化城”的荒唐之舉。“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此句用對比的手法,表現闊人及文物和大學生的不同命運,特别是“隊隊”與“重重”疊音相對,更是刻畫出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末句則寫日本軍隊日益迫近,而國民政府的官僚卻在煙花場尋花問柳、醉生夢死。

全詩語言明白如話,卻辛辣地諷刺了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表現出當時社會之黑暗、現實之荒誕,于嘲諷中飽含詩人的憤怒與悲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