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前期因為肅反,損失掉了大量的指揮人員,軍隊人心惶惶,再加上斯大林強逼部隊任何時候都不準撤退的軍令,讓蘇聯紅軍的傷亡數字居高不下。但是在這裡面,還确實有一些小傷亡的戰例。

最值得稱道的恐怕是1944年8月在羅馬尼亞進行的“第七次打擊”,或者也可以叫第二次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軍此戰将調整為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前A集團軍群差不多幹光了,總體傷亡比1:10。
“第七次打擊”是蘇軍“第10次打擊”的第7次打擊,此戰從1944年8月20日開始,到30日截止,打了10天,蘇軍方面參戰部隊為烏克蘭第2、3方面軍、黑海艦隊、多瑙河區艦隊。
說起來此戰的失敗與德軍内部的失穩有關,因為蘇軍輪番的反攻,德軍一路潰敗,希特勒是以将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元帥免職,換上了救火隊長莫德爾和費迪南德·舍納爾元帥。其中莫德爾的南方集團軍群被改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而舍納爾元帥從克萊斯特那繼承來的A集團軍群,則改名為南烏克蘭集團軍群。
兩位德國元帥一就任,很快就迎來了蘇軍的狂攻,4月8日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爆發,雙方敲敲打打的對攻了兩個月,死傷枕籍。
至今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的戰果都是混亂的,當年為了威懾和拉攏巴爾幹的德國仆從國,雙方都喊出了高于實際戰果的數字,蘇軍宣稱殲敵20萬,緊接着德軍就喊出殲敵40萬。
按照今天一些戰史的分析,雙方的水分捏幹後應該是德軍傷亡近5萬,蘇軍傷亡10多萬,接近15萬。
很明顯,第一次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聯人輸了,他們的進攻被遏制,傷亡也遠大于德軍。
1944年8月,第二次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爆發了,這次蘇軍可好打多了,因為中央集團軍群急于反攻,楞從南烏克蘭集團軍群抽走了5個裝甲師和6個步兵師(舍納爾1944年7月走馬新編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蘇聯人按照第一次戰役的進攻方法,連路都沒變,直接攻了上去,而他們的指揮官是鐵木辛哥元帥。
蘇軍動用了125萬大軍和2200多架飛機,烏克蘭第2、3方面軍潮水般的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發動突擊,僅一周他們就完成了大部分戰略意圖,将羅馬尼亞仆從軍打得崩潰,而德軍則被消滅了22個師約10萬人,第6集團軍被殲滅,9.8萬德軍被俘;軸心國的90萬大軍,一共有35萬人被消滅,羅馬尼亞戰後幹脆退出了軸心國。
實際上,蘇軍動用的作戰部隊并沒有125萬,總數在90萬左右,且多是些參軍2個月的新兵蛋子,這些蘇軍甚至因為部隊太“水”,連T34坦克都沒多少,裝備的是美國援助的謝爾曼坦克;雙方對戰力量1:1,而德軍還占有防禦優勢。
蘇軍此戰的傷亡極小,他們僅陣亡了1.3萬人,連病帶傷算一起也才6萬多傷亡,這也是蘇軍二戰中僅有的一次對德軍懸殊的傷亡數字,而且還是在進攻中打出來的。
不過“第七次打擊”畢竟是1:1打出來的,算不得“以少勝多”,嚴格意義上蘇軍可調動力量還高出德軍一點。
另一個值得說的是被稱為希特勒東線最後賭博的“巴拉頓湖戰役”,這次戰役是德國人最後一次對蘇軍大規模進攻。
此戰希特勒調動了所能搜集的全部作戰力量,西線“阿登反擊戰”剛剛打完(101空降師巴斯托涅堅守的戰鬥),于是所有能調動的裝甲部隊都被送到了東線,充實進了黨衛軍中,讓東線德軍霎時擁有了許多打過仗的精銳和800多輛坦克、坦克殲擊車,其中不乏有“虎王”、“黑豹”這樣的先進戰車。
希特勒希望最終的這股力量,能在巴拉頓湖一代将蘇軍遏制,甚至最好将其反攻回去,這樣便能同西方談妥條件,然後穩住德國最後的防線。後世一般将其視為第三帝國最後的回光返照。
為了這一戰,德軍準備了465050人,951輛坦克,900輛裝甲車,850架飛機,火炮5630門,坦克師就達到了11個。雖然蘇軍也有431000人,卻在坦克數量和火炮數量上不如德軍,德國人差不多有他們2倍多,畢竟是最後的賭本了(整個區域蘇軍120萬,德軍54萬)。
然而這時候的蘇聯人已經完全适應了與德國人的戰争,他們放棄了一貫的進攻,幹脆在巴拉頓湖制造了防禦工事,埋上了地雷,給殲擊車設計了掩體工事,嚴陣以待德軍。
結果德軍最後的骨血們一頭紮進了蘇聯人的防禦陣地,撞得頭破血流。而蘇軍這邊大部分部隊根本沒有交戰,幾天時間德軍就損失了4萬多人和一半的坦克,還損失了600台火炮,10天的防禦戰打完,蘇軍僅陣亡8400多人,傷24000多人,坦克損失50輛。
于是蘇軍很幹脆的對德軍發動了進攻,這個時候他們仍然沒有出動全部的力量,進攻的部隊由于之前沒有參加防禦,是以很幹脆的一口氣将德軍打了個大崩潰,然後馬不停蹄的沖向了維也納,直接開始了維也納戰役。
而德軍的最後力量徹底完蛋,損兵折将無數,能打的部隊全完了,連兩個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衛隊裝甲師”和“希特勒青年團裝甲師”都被懲戒,撕下了代表榮譽的希特勒名繡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