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濟南萊蕪新區:除了美食美景,還有戰争記憶

濟南萊蕪新區:除了美食美景,還有戰争記憶

萊蕪筆記:

參觀魯中抗戰展覽館和萊蕪戰役紀念館

上篇:萊蕪文化

說起萊蕪,在我心目中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小時候,從貧乏的縣鄉回到省城老家,幽深的老街巷裡,可以吃到焦黃渾圓的萊蕪燒餅,噴着烤熟的麥香;逢年過節,看起來深黑、吃起來味濃的萊蕪香腸,成為必不可少的大餐。于是,萊蕪的名字種植在記憶的深處,美味的燒餅與香腸,差不多可與萊蕪畫上等号。

十幾年前,因為公出的緣故,有緣來到萊蕪,此後多次往返其間,收到的第一件禮物,便是一盞物美價廉的地方茶——老幹烘。看起來粗枝大葉,茶色褐黃,但一種烘烤出來的茶香,頗令人着迷。美食總是最能喚起鄉情,于是當地朋友這樣誇耀自己的家鄉:“别看我們萊蕪地方小,好吃的可多着呢!萊蕪炒雞、萊蕪羊湯,别的地方做不出這個味兒,雪野湖的魚,一條便可做一大桌不重樣!還有萊蕪姜,遠近聞名!”于是,忍不住跑到雪野湖小酌,又被清秀的山水所吸引。民生,讓世界美好,可是,當我們真正走進這片土地的深處,卻繞不開人類最殘酷的事物——戰争。一場萊蕪戰役,同樣成為城市的标簽。戰争,讓時代演進,讓曆史轉折,讓這座小城一次次融入民族記憶,與國史同行。

這是一座魯中深處的小城,北面是綿亘的泰山山脈。自金代以來,大多屬于西鄰的泰安,很少屬于山那面的濟南。而今在求大求強的背景下,再次并入省城。春秋時代,萊蕪地處齊魯兩大之間,分屬兩國封疆。這注定了萊蕪在那個動蕩的時代中,留下深深的曆史印痕。齊國南有泰山、北有渤海,蘇秦“所謂四塞之國也”,齊長城便從如今濟南南部的長清等地開始,穿越萊蕪北面的山巒,向大海綿延。迄今從省城進入萊蕪的要道,依然要經過号稱齊長城三大關隘之一的錦陽關。進退攻守之間,強大的齊國,在此俯視着南面的戰略方向。

齊桓首霸的年代,在此發生了著名的長勺之戰。齊軍洶洶而來,魯軍迎頭禦敵,在民間豪士曹刿的指導下,原本處于下風的魯軍,居然一舉克敵。“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役的成名,不在于影響曆史大勢,而在于從戰前的民意基礎到戰場的士氣盛衰,通過《左傳》的這段經典記載,揭示了戰争成敗的規律:兵不在多,在于誰能調動并保持高昂的士氣,乘其鋒以用之。

濟南萊蕪新區:除了美食美景,還有戰争記憶

二百年後,南方的吳國強勢崛起,一度聯合衰落的魯國伐齊,在此爆發了影響整個春秋曆史走向的艾陵之戰。十萬吳軍慘勝十萬齊軍,一時打通了吳王夫差争霸中原的道路,在不久後的黃池會盟中,與傳統霸主的晉侯争長。但曆史一再證明,“自古知兵非好戰”,迷信武力的強者,終将在力量對比急劇的轉化中,在一次次勝利中走向墳墓。

夫差好大喜功,不顧國内民生凋敝,面對“天奪吾食,都鄙薦饑”的困境,拒絕重臣伍子胥“越之在吳,猶人之有腹心之疾也”的告誡,不是鞏固後方、積累實力,首先南下平定卧薪嘗膽的越國,而是急于北上争霸。在決策南下北進的關鍵時刻,子貢受孔子指派來吳,利用國際關系的縱橫捭阖,保衛父母之邦的魯國。子貢敏銳的抓住了夫差“貪功名而不知利害”的弱點,唆使吳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義存亡魯,害暴齊而威強晉,則王不疑也。”并動員越國作為附庸,配合吳軍安心北伐。最終不出子貢所料,吳國“騎士銳兵弊乎齊,重寶、車騎、羽毛盡乎晉,則君制其餘矣。”吳國的實力在與北方大國的争衡中消耗殆盡,越王勾踐乘其弊而起,終于吞并了吳國,成為新一代霸主。

曆史證明,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是好大喜功,動辄炫耀武力,陶醉于一時的勝利。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修明内政,積聚國力,對内凝聚共識争取民心,對外合縱連橫争取支援,善于韬光養晦,把握機會,才能在國際風雲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千多年過去,春秋時代譬如民族的根脈,深埋于曆史的厚土中。當代國人熟知的,則是七十多年前的萊蕪戰役。曆經短短三日的激戰,一代抗日名将李仙洲将軍率領的近六萬大軍,被共産黨人輕易殲滅,成功粉碎了國軍“魯南會戰”的計劃,華東戰場的形勢一步步扭轉。于是,電影《南征北戰》中那個頗有黑色幽默的形象——電話中驚呼“拉兄弟一把!”成為李将軍最廣為人知的舞台形象。

濟南萊蕪新區:除了美食美景,還有戰争記憶

“将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裡,故人長絕。”百年中國革命史,幾代中國軍人乃開辟國步前行的刀鋒,曆盡輝煌頓挫、死生榮辱,在巨大的曆史漩渦中激蕩飄零。從北伐戰争到抗日戰争,黃埔軍人始終擔負着最艱巨、最偉大的國家使命,而李仙洲将軍正是其中黃埔一期的“老學長”,與國共兩黨元勳有着密切關系。在共和國開辟的偉大轉折點上,舊時代傾覆的車輪将一代名将甩落其下,但曆史終将前行,絕不僅是扯不斷理還亂的是非恩怨。特赦後的李将軍,成為多黨合作事業的奠基者之一,與共産黨人一道,相會于共和國成長的風雨中。

曆史的長河,譬若璀璨的夜空,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照亮夜空的明星。在儲存五千年國脈的抗日戰争中,包括李仙洲将軍在内的“三李一王”,是山東抗戰最傑出的代表。時代的風塵,難免遮住曆史的望眼,一時間昏暗不明。然而曆史的記憶,就在國民的心頭,就在對祖國的大愛之中。抗戰曆史及其抗戰精神,從全民抗戰中來,終将超越黨派,融入國魂,奏響心弦上的《義勇軍進行曲》!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時代,必将成為我們戰勝萬難、赢得挑戰的精神财富。改革開放以來,随着國家重回正軌,這段記憶正在逐漸喚醒。自古以來,隻有樹立客觀正大的曆史觀,才能廣泛凝聚國民共識,寄托核心價值。而其中展現的,恰是一個新時代磅礴的自信,與開闊的胸襟。

胡春雨,天橋作協副主席,濟南民革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曆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文化學者、作家、詩人、時事評論員,中國詩詞研究中心暨中國詩詞研究會、山東省散文學會、濟南市作家協會及新階層聯誼會會員,少陵詩詞文學社澳門總社常務理事、舜網文學駐站作家。

從事律師十八年,承辦各類案件七百餘起,多起案件成為省市區示範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體廣泛報道。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撰寫了大量遊記散文、曆史随筆和山水詩篇。尋訪名山大川,感悟曆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迹。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