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济南莱芜新区:除了美食美景,还有战争记忆

济南莱芜新区:除了美食美景,还有战争记忆

莱芜笔记:

参观鲁中抗战展览馆和莱芜战役纪念馆

上篇:莱芜文化

说起莱芜,在我心目中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小时候,从贫乏的县乡回到省城老家,幽深的老街巷里,可以吃到焦黄浑圆的莱芜烧饼,喷着烤熟的麦香;逢年过节,看起来深黑、吃起来味浓的莱芜香肠,成为必不可少的大餐。于是,莱芜的名字种植在记忆的深处,美味的烧饼与香肠,差不多可与莱芜画上等号。

十几年前,因为公出的缘故,有缘来到莱芜,此后多次往返其间,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便是一盏物美价廉的地方茶——老干烘。看起来粗枝大叶,茶色褐黄,但一种烘烤出来的茶香,颇令人着迷。美食总是最能唤起乡情,于是当地朋友这样夸耀自己的家乡:“别看我们莱芜地方小,好吃的可多着呢!莱芜炒鸡、莱芜羊汤,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儿,雪野湖的鱼,一条便可做一大桌不重样!还有莱芜姜,远近闻名!”于是,忍不住跑到雪野湖小酌,又被清秀的山水所吸引。民生,让世界美好,可是,当我们真正走进这片土地的深处,却绕不开人类最残酷的事物——战争。一场莱芜战役,同样成为城市的标签。战争,让时代演进,让历史转折,让这座小城一次次融入民族记忆,与国史同行。

这是一座鲁中深处的小城,北面是绵亘的泰山山脉。自金代以来,大多属于西邻的泰安,很少属于山那面的济南。而今在求大求强的背景下,再次并入省城。春秋时代,莱芜地处齐鲁两大之间,分属两国封疆。这注定了莱芜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留下深深的历史印痕。齐国南有泰山、北有渤海,苏秦“所谓四塞之国也”,齐长城便从如今济南南部的长清等地开始,穿越莱芜北面的山峦,向大海绵延。迄今从省城进入莱芜的要道,依然要经过号称齐长城三大关隘之一的锦阳关。进退攻守之间,强大的齐国,在此俯视着南面的战略方向。

齐桓首霸的年代,在此发生了著名的长勺之战。齐军汹汹而来,鲁军迎头御敌,在民间豪士曹刿的指导下,原本处于下风的鲁军,居然一举克敌。“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此役的成名,不在于影响历史大势,而在于从战前的民意基础到战场的士气盛衰,通过《左传》的这段经典记载,揭示了战争成败的规律:兵不在多,在于谁能调动并保持高昂的士气,乘其锋以用之。

济南莱芜新区:除了美食美景,还有战争记忆

二百年后,南方的吴国强势崛起,一度联合衰落的鲁国伐齐,在此爆发了影响整个春秋历史走向的艾陵之战。十万吴军惨胜十万齐军,一时打通了吴王夫差争霸中原的道路,在不久后的黄池会盟中,与传统霸主的晋侯争长。但历史一再证明,“自古知兵非好战”,迷信武力的强者,终将在力量对比急剧的转化中,在一次次胜利中走向坟墓。

夫差好大喜功,不顾国内民生凋敝,面对“天夺吾食,都鄙荐饥”的困境,拒绝重臣伍子胥“越之在吴,犹人之有腹心之疾也”的告诫,不是巩固后方、积累实力,首先南下平定卧薪尝胆的越国,而是急于北上争霸。在决策南下北进的关键时刻,子贡受孔子指派来吴,利用国际关系的纵横捭阖,保卫父母之邦的鲁国。子贡敏锐的抓住了夫差“贪功名而不知利害”的弱点,唆使吴国“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义存亡鲁,害暴齐而威强晋,则王不疑也。”并动员越国作为附庸,配合吴军安心北伐。最终不出子贡所料,吴国“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宝、车骑、羽毛尽乎晋,则君制其余矣。”吴国的实力在与北方大国的争衡中消耗殆尽,越王勾践乘其弊而起,终于吞并了吴国,成为新一代霸主。

历史证明,真正的强者从来不是好大喜功,动辄炫耀武力,陶醉于一时的胜利。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修明内政,积聚国力,对内凝聚共识争取民心,对外合纵连横争取支持,善于韬光养晦,把握机会,才能在国际风云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千多年过去,春秋时代譬如民族的根脉,深埋于历史的厚土中。当代国人熟知的,则是七十多年前的莱芜战役。历经短短三日的激战,一代抗日名将李仙洲将军率领的近六万大军,被共产党人轻易歼灭,成功粉碎了国军“鲁南会战”的计划,华东战场的形势一步步扭转。于是,电影《南征北战》中那个颇有黑色幽默的形象——电话中惊呼“拉兄弟一把!”成为李将军最广为人知的舞台形象。

济南莱芜新区:除了美食美景,还有战争记忆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百年中国革命史,几代中国军人乃开辟国步前行的刀锋,历尽辉煌顿挫、死生荣辱,在巨大的历史漩涡中激荡飘零。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黄埔军人始终担负着最艰巨、最伟大的国家使命,而李仙洲将军正是其中黄埔一期的“老学长”,与国共两党元勋有着密切关系。在共和国开辟的伟大转折点上,旧时代倾覆的车轮将一代名将甩落其下,但历史终将前行,绝不仅是扯不断理还乱的是非恩怨。特赦后的李将军,成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与共产党人一道,相会于共和国成长的风雨中。

历史的长河,譬若璀璨的夜空,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照亮夜空的明星。在保存五千年国脉的抗日战争中,包括李仙洲将军在内的“三李一王”,是山东抗战最杰出的代表。时代的风尘,难免遮住历史的望眼,一时间昏暗不明。然而历史的记忆,就在国民的心头,就在对祖国的大爱之中。抗战历史及其抗战精神,从全民抗战中来,终将超越党派,融入国魂,奏响心弦上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将成为我们战胜万难、赢得挑战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重回正轨,这段记忆正在逐步唤醒。自古以来,只有树立客观正大的历史观,才能广泛凝聚国民共识,寄托核心价值。而其中体现的,恰是一个新时代磅礴的自信,与开阔的胸襟。

胡春雨,天桥作协副主席,济南民革文史研究会、南充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天桥新阶层联谊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山东鹊华律师事务所主任,文化学者、作家、诗人、时事评论员,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及新阶层联谊会会员,少陵诗词文学社澳门总社常务理事、舜网文学驻站作家。

从事律师十八年,承办各类案件七百余起,多起案件成为省市区示范性案例,被中央和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撰写了大量游记散文、历史随笔和山水诗篇。寻访名山大川,感悟历史文化,留下思想足迹。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