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同意無條件投降,消息一出,反法西斯同盟人民舉國共慶,盼望已久的和平終于來到了。相對于這邊的歡喜,日本國内卻是一片哀呼。這片哀呼中,充斥有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死性不改,充斥有日本普通群眾對天皇事業的怨怒。但,更多的是對這次投降時間的不滿,對罔顧人命性命的不滿。

二戰時期,日本的狠毒不僅是對于其他國家的人民,還在于其自身的毒辣統治。突破三觀的武士精神,讓他們甯肯刨腹自盡,也不得“苟且于世”。每一次的戰争,沒有勝利,便隻能讓他們以死謝罪。1945年8月25日晚上9點,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日本陸軍少尉鈴木實,留下一封遺書以後,就自殺身亡了,這一年他才21歲。
他在信中留下了無法盡孝雙親的自責,留下了對醫護人員的感激,同時也留下了他對原子彈爆炸時的心理陰影。這場爆炸是結束他生命的罪魁禍首,他的臉,手,身體都因為它燒傷了。為了徹底擺脫這種身體上的疼痛,他走上了自殺這條路。與鈴木實遭遇相同的日本人比比皆是,他們都是從戰場上活了下來,最後卻死在了自己的手裡。
然而,如果日本裕仁天皇早日從日本群眾的性命出發,從看清戰場局勢的那一刻其就投降的話,這一切就可以不用發生。當太平洋戰争進入收尾階段時,當原子彈爆炸在日本上空時,戰争的走向就已經非常明目了。面對日軍的靈頑不靈,同盟軍為它提供了多處台階可下。然而,一向注重勝負欲的日本,直接漠視了另外兩個法西斯軸心國的下場,無視波茨坦公告的宣布。他們義無反顧地堅守着自己的事業,用超于50多萬人的日本群眾的性命,來換取幾個月的戰場嚣張。
無辜死于戰争的日本普通群眾,隻知道日本發動侵略之戰是因為天皇的野心。卻不知道,50多萬人的無辜慘死,也是為天皇的一己之私買了單。他們不會明白,原子彈打不趴,蘇聯軍隊吓不倒的日本裕仁天皇,為何會在1845年8月14日B29戰機在日本國内投下大量傳單後的第二天投降。隻有那些從戰争中幸存下來的日本群眾,才知道,因為美軍揭露了裕仁天皇的不投降的真相,是貪戀于,掌握國家大權的感受。當一切真相被揭露以後,害怕群眾造反的天皇,不得不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