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卧床不起。一生戎馬戰功赫赫的他沒有預料到,人将死之時,會虛弱到隻會點頭。

他同意的是一份繼位诏書。

一份诏書頒布,權力争奪開始上演,皇後賈南風掀開七年的腥風血雨,七年的權力争奪又導緻此後持續百餘年的永嘉之亂,正遇上水災、旱災、蝗災、地震、瘟疫等天災,天災人禍、生靈塗炭,最終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塌,直至西晉的覆滅。

整個北方陷入胡人政權五胡十六國控制之下。從此,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兩腳羊。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當然有人無法忍受。有的人奮起反擊,死了,于是有的人往南方,尋找容膝之所。

公元317年,衣冠南渡,司馬睿建立東晉。跟随朝廷的衣冠臉面南渡的還有大批飽受戰亂折磨的流民和風塵仆仆的士族。

他們成分複雜,生活習慣和想法各不相同,朝廷必須立刻給出辦法安置這樣的大批人馬,否則偏安一隅也将成為朝廷某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夢。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王導給出的建議是僑置郡縣。

所謂僑置郡縣,就是在朝廷已經整體搬遷到南方的背景下,将南方的土地以北方原有行政區劃命名。朝廷大緻在淮南、江南、漢水、益州一帶建立行政區劃,并用北方名字命名

。僑置郡縣無實土,隻有名稱。比如北方有琅琊郡,它是琅琊王氏的發迹之地,其郡下屬臨沂縣,那麼當琅琊人流落到南方時,政府也在南方江乘縣境内僑立一個相同的行政區劃,成為南琅琊郡。僑置的郡縣并無實土,流民們不承擔徭役、也不承擔賦稅。

這樣的做法的确給了南下的人們莫大的安慰。在解決流民問題上,朝廷抓住了一個共同點,不管他們成分如何複雜,他們始終是因為戰亂而不得不離開家園的人。

安置好流民的思鄉之情後,還有如何安置那些流浪到南方的門閥士族的問題。他們帶着自己的武裝、家屬、親眷、财産,浩浩蕩蕩的來,稍有不慎,又将燃起戰火。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朝廷給出的答案是安撫。

朝廷将大片領地和領地上的人口劃給士族,幫助他們休養生息,在他們并不熟悉的潮濕悶熱的南方安頓下來,王導向朝廷提議,

“收攬一批北方來的士族做骨幹,聯絡南方土族做輔助,自己作為南北士族的首領。”

王導本身是琅琊王氏,是北方來的士族之首,輔佐司馬睿在江南站穩腳跟後,自己也獲得了司馬睿無比的尊敬,王氏家族水漲船高,坊間流傳“王與馬共天下”的美談。

門閥世家如同受傷的狼群,按資排輩各自在司馬睿面前站好,在北方戰火的硝煙中默默舔舐自己的傷口。僑置郡縣則是朝廷給他們開出的一劑良方。

一批又一批的人群湧入潮濕悶熱的南方,土地含水量高,難以耕種?人們有更先進的生産工具。受災死亡,勞動力少?人們在此處安居繁衍,勞動力每年都可增長。

有土地、有人口,江南經濟随之迎來東吳之後的第二次發展。僑置郡縣制度也給了士族們巧立名目的機會。

由于郡縣名目衆多,僑置郡縣與原有郡縣之間關系複雜,也出現了“二郡領一縣”的狀況,導緻“縣令何太苦,郡守何太閑?”的問題。

其他問題并不大,主要是當流民膨脹到當地總人口的六分之一的時候,流民仍然享有優待,政府征稅變得困難重重,皇帝難以管理各地,中央政府無力駕馭門閥。當門閥和政府存在共同利益時,這也可以不是問題。

在僑置郡縣制度下,流民和北方士族未被收編入當地戶籍,而是分屬黃白二冊,門閥向百姓征收賦稅而不用向政府繳稅,政府也采取預設态度,隻需

“勸課農桑、實行屯田、穩定民心”

,當時的東晉幾乎就要達成門閥和司馬睿政府共赢的局面。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狼群們的傷口逐漸愈合,朝司馬氏政府逼近。與此同時,北方前秦政權也在虎視眈眈。

僑置郡縣給士族帶來大量的佃戶、租金、士兵,經過司馬睿在位期間的休養生息後,百姓們沒有忘記自己的家仇國恨。

南方百姓的怒火在積蓄,北方的苻堅卻太過傲慢。他說我方軍隊“

投鞭于江,足斷其流”

可是他忘了,自古以來帶着國仇家恨的士兵可以一敵十。

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人戰勝前秦八十萬,獲得全面勝利。之前,百姓不堪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之後,四十餘年不敢南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是出自這場經典戰役的典故。

謝氏和桓氏回到建康,百姓夾道歡迎,淝水之戰成為此後兵家學習的教科書式範例。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這一戰證明了門閥的巨大軍事力量,這一年是公元383年,孝武帝司馬矅親政七年。手下門閥将領們北伐擴充的土地越來越多,皇帝也開始用懷疑的目光打量前朝設立的僑置郡縣制度。

毫無疑問,僑置郡縣制度在安置流民和士族這個問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使士族們安定下來,發展生産,小農經濟穩定繁榮;軍事力量逐漸壯大,政府不再是剛到南方的那樣絕望無助。可是“王與馬,共天下。”言猶在耳。

北方來的門閥、南方當地大地主、皇權,三種力量交織,利益糾纏,其中,門閥地主勢力最強。不僅如此,僑置濫建導緻戶口寡少,又經過連年征戰後,中央政府的财政捉襟見肘。于是政府斷斷續續的實行土斷政策,目的是

“正其封疆,以土斷人戶,明考課之科,修闾伍之法”。

詳解東晉“移民制度”——僑置郡縣

土斷政策的核心是收編戶籍,無論是北方來的流民還是南方本地人,全部編入正式戶籍。另外,僑置郡縣中,一部分取消名稱,一部分劃定實土,重新劃定行政區劃。流民們在僑置郡縣制度下享有的優待自然不複存在。後來,孫恩、盧循起義和桓玄之亂并起,東晉政府走到暮年。

劉裕打敗桓玄,他争權成功也意味着東晉争權的覆滅。随後劉裕帶領士兵北伐,一步步向北收複失地。後着手整理行政區劃,擴充财政,他在晉陵之外所有流民地區實行土斷,史稱義熙土斷。義熙土斷緩和了僑置郡縣引起的地方建制混亂局面,基本結束了僑置郡縣制度的曆史,也基本成為南北朝開始的序章。

參考文獻:

《晉書》

《資治通鑒》

《以東晉僑置郡縣的設定簡論北方士族的消長》孫超

《東晉南朝僑州郡縣對當時政區之影響述論》胡阿祥

《東晉南朝流民及其政治影響》馬曉瓊

《論土斷的範圍、對象及意義》趙義鑫

《僑州郡縣判斷标準探析——兼議僑州郡縣發端時間》田志馥張淑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