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嗣同父親是封疆大吏,得知兒子被殺時,為何卻不替他求情?

戊戌變法是一場由知識分子主導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運動。這場運動隻持續了103天就夭折在搖籃裡。而譚嗣同作為支援光緒變法最堅決的人之一,在變法失敗後自願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以明變法之心。

不過與同為戰友的康有為、梁啟超不同,譚嗣同本人出身于官吏之家,在他參與變法之時,父親譚繼洵已經高居湖廣總督一職了。那麼眼看自己兒子被殺,父親譚繼洵作為封疆大吏為何卻沒替他求情呢?原因很現實。

筆者認為,譚繼洵之是以沒有出面求情,主要是因為譚嗣同這次犯的事太大了。如果小打小鬧還好說,譚嗣同這情況相當于教唆光緒帝公然反抗慈禧太後,别的不說,慈禧第一個就饒不了他。

譚嗣同父親是封疆大吏,得知兒子被殺時,為何卻不替他求情?

而譚繼洵雖為湖廣總督,官至封疆大吏,但這權力全都是慈禧給他的,要是救自己兒子就相當于和上司翻臉,甚至很有可能小命不保。除了慈禧,還有一群保守派的官員會對譚繼洵自己群起而攻之。事實上,在譚嗣同為光緒出謀劃策的日子裡,譚繼洵已經受到了同僚的參劾攻擊。

再者從譚繼洵本人的性格來看,他自己就是一個偏保守的官員。譚繼洵是通過科舉一步步當上官的。他治下的區域,政績不好不壞。而當譚繼洵被調到湖南任職時,與當時的上司張之洞意見有很大不同。

但譚繼洵并不會提出來,而是采取“你張之洞說什麼我譚繼洵照做”的态度。張之洞作為洋務派大臣,一直不遺餘力推行新法,而譚繼洵恰恰相反,不喜新政,張之洞叫他去談論新政時也假裝有事推辭。這樣一位“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官員,他是打心眼裡隻想安安穩穩做個官,過個太平日子,改革什麼的譚繼洵本身就不贊同。

是以大家可想而知父子二人的沖突是多麼尖銳。譚嗣同在甲午戰争以後看透了清政府昏庸無能的本質,并對此痛恨不已。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際,他迫切地想要改變這一局面,于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尋找出路。

譚嗣同父親是封疆大吏,得知兒子被殺時,為何卻不替他求情?

當時作為頭号強國的英國則引起了譚嗣同極大的興趣,因為英國在光榮革命之前也是君主專制的國家,而現在成為了君主立憲制。譚嗣同雖然眼界開闊,熟知西方曆史地理,但從小生活的、接受的仍然是東方儒家教育。是以譚嗣同将目标鎖定在光緒皇帝身上,希望光緒能推行新政,變法圖強。

父親譚繼洵對兒子堅決維新的想法異常不解,兒子譚嗣同對父親保守陳舊的思想感到無奈,兩人經常爆發争吵,家庭沖突日益嚴重。以至于到譚嗣同加入變法之時,父子已多日無話可說了。

直到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在浏陽會館被捕時,父子二人再也沒見過面,因為譚嗣同在獄中度過了剩下的日子,直至喋血菜市場。而譚繼洵也遭牽連而被停職罷免,受到地方官員的嚴密監控。裡譚嗣同的死僅僅兩年之後,譚繼洵就在驚恐憂思中去世了。

筆者認為,不能光憑譚繼洵沒有向慈禧求情饒自己兒子一命就斷定他是個冷漠至極,抛棄骨肉的人。應該說,譚繼洵也有自己的難處,首先譚嗣同的變法觸怒了包括慈禧在内一大批守舊派的利益。

譚嗣同父親是封疆大吏,得知兒子被殺時,為何卻不替他求情?

首當其沖就是譚嗣同支援君主立憲制,這相當于讓實際掌權人慈禧自願放棄手中權力,而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慈禧隻下令處死了譚嗣同一人,而沒有連帶處死譚繼洵及其家人、學生等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要知道變法失敗之後慈禧不顧情面直接将光緒皇帝軟禁起來了。如果譚繼洵真的不顧親人的安危去求情,可能就不止罷官這麼簡單了。

另外,譚繼洵對兒子譚嗣同的做法也不能了解,這應該算作是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譚嗣同深知以自己父親的性格,是肯定得不到支援的。也許他曾經也苦苦解釋過,希望得到父親的了解。

然而在一切努力都失敗後,譚嗣同選擇了獨自一人去戰鬥,就算再被捕時也一口咬定是自己的想法,與家人無關。雖然父子二人隔閡太深,但血脈親情依然在,或許在譚嗣同死後的每個日夜裡,譚繼洵不僅僅恐懼着朝廷的報複,他人的監禁,還有時常冒出的譚嗣同的身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