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提摩太來到中國,遇上了丁戊奇荒,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鴉片戰争以後,不少西方人來到中國,他們一面帶着傲慢與偏見,一面在這裡享受着人上人的惬意生活;還有一部分,看到了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下決心改變這一切。其中就有一個漢名李提摩太的傳教士,他在華45年,畢生緻力于幫助中國進步。他在這個東方古國有哪些奇遇呢?

李提摩太(1845-1919)原名TimothyRichard,1845年出生于英國威爾士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20歲的李提摩太考入哈弗福特韋脫神學院,5年後李提摩太啟程前往中國。

1870年,李提摩太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此前他對中國的認識僅限于在英國的道聽途說。為了深入地了解這裡的人民,他多次遊曆内地。與對洋人好奇、警惕甚至是敵意的中國人親密接觸。

為了取得傳教事業的成功,李提摩太學起了前輩利瑪窦,也穿上儒服,學習漢語,鑽研起儒家經典。他的這番努力沒有白費,傳教事業很快就取得了進展。

1876年至1878年,華北五省大旱,饑荒也迅速蔓延,整個華北千裡餓殍,哀鴻遍野,史稱''丁戊奇荒''。

李提摩太來到中國,遇上了丁戊奇荒,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當時的李提摩太,身在山東青州,為籌集赈災款,前往煙台、上海等地為救濟無數垂危的災民奔走。為了把救濟款發放到位,李提摩與助手們一起,奔波于各個鄉村,給最需要的人發放救濟款。李提摩太的善舉赢得了災民的尊敬,為了保護他的安全,經常有村民們攜帶着棍棒、草叉、鋤頭等原始''武器''到他身邊。多年以後,每當有外國人造訪山東,總有當地人向其詢問李提摩太的消息。

這次災荒,山西的災情最為嚴重,當時的山西巡撫曾國荃稱這是''二百餘年未有之災''。山東赈災事業取得成功後,李提摩太決定前往山西。官員們畏懼李提摩太的洋人身份,又對他善行欽佩不已,于是都叫他''鬼子大人''。

李提摩太認為,饑荒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是以在救災的過程中,李提摩不忘向山西巡撫曾國荃提議,招募災民,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築鐵路,這樣一來,不但能拉動經濟,如果再次發生災荒,也友善外界調糧至此。曾國荃和他手下的一群官員讨論了這一提議,以''修築鐵路必須雇用大量的外國人,這會導緻無窮無盡的麻煩''為由,拒絕了這項建議。

李提摩太來到中國,遇上了丁戊奇荒,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李提摩太還緻力于開啟民智。1884年,他回到英國,倡議各個教會聯合起來,在中國每個省的省會至少建立起一座高水準的學院,''以使高等科學、道德和精神啟蒙深入到整個中國''。但這個計劃實在過于龐大,以教會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承受。李提摩太于是渡過英吉利海峽,向歐洲其他國家尋求支援,卻連遭碰壁。在柏林,德國教育部長對他講:''當你把中國人民都教育好了,我們會怎麼樣?''

1890年7月,受直隸總督李鴻章之聘,李提摩太擔任《時報》主筆。此後一年多,他向中國讀者全方位地介紹西學,有的文章甚至連紫禁城裡的光緒皇帝也讀過。1891年5月,在華傳教士,上海同文書會創辦者韋廉臣去世。李提摩太被邀請擔任同文書會總幹事。同年10月,李提摩太欣然赴任。第二年,同文書會更名為廣學會。

可以說,在甲午戰争之前,廣學會一直是傳播西學最重要的機構。這與李提摩太全身心地投入有很大關系。為了促進西學的傳播,他做了一系列工作,不但親自制定諸如出版雜志書籍的計劃,組織征文、演說,還協助中國人組織西學會,向科舉考生宣傳。經過他的努力,廣學會漸漸為國人所知,康有為、梁啟超也是它的熱心讀者。多年以後,魯迅先生還說''科學書等,實以廣學會所出者為佳,大可購置,而世多以其教會所開而忽之矣''。

李提摩太來到中國,遇上了丁戊奇荒,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甲午戰争的失敗,深深地刺痛了國人,不少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必須要變法圖強。作為一名外國人,李提摩太一直主張中國應該維新變法,是以也參與了維新運動。

1895年9月,李提摩太來到京城,這裡的維新人士希望李提摩太留下來推進維新事業,朝廷重臣翁同龢、孫家鼐也邀請其出任政府顧問,李提摩太表示不願意卷入政治活動,''除非維新成為服務于中國的真正力量,而不是一個政治陰謀''。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诏'',維新運動正式開始。之後,康有為向光緒皇帝提出邀請李提摩太再次進京,并推薦他和伊藤博文作為皇帝的外國顧問。

9月中旬,李提摩太到達北京,他告誡康、梁等人士戒驕戒躁,提醒他們應盡力獲得慈禧太後對維新變法的了解與支援。然而,為時已晚。當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李提摩太來到中國,遇上了丁戊奇荒,他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

1900年初,義和團運動爆發,在山西巡撫毓賢的支援下,這裡爆發了一場針對外國傳教士的大屠殺。八國聯軍打下北京後,借口山西殺害洋人太多,分多路進逼山西。危機之下,李提摩太挺身而出,請求各國政府拿出部分賠款,作為在山西等地設立大學,啟發民智之用。1902年,山西大學堂成立,李提摩太順理成章地成為這所學校的創辦人。

1916年,年邁的李提摩太因為身體健康原因回到英國,晚年的他,将自己在華45年的經曆寫成了回憶錄,為研究晚清曆史提供了珍貴史料。1919年4月,73歲高齡的李提摩太預訂了前往中國的船票,未及啟程,就懷着對中國深深的不舍與世長辭了。

曆史是公正的,無論李提摩太出于什麼目的,他赈濟災民、宣傳西學、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進步上的貢獻任何人也不能替代,更無法抹殺。他是一個值得我們獻上敬意的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