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劉備病死在白帝城後,諸葛亮挑起了蜀漢的大梁,說是輔佐幼主,實質上卻是直接掌握大權。不過,他并不像其他朝代的權臣那樣,把朝庭搞得烏煙瘴氣,而是背上了沉重的大鍋。

他掌權後所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北伐,可惜沒有成功,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對于他五次北伐,有很多人都認為是操之過急,直接導緻蜀國的實力再次倒退,直至被吞并。

那麼,

如果諸葛亮按照大家所評價的那樣,在夷陵之戰過後先休生養息,等上個十幾二十年,然後再去讨伐

曹魏

,那樣是否會成功呢?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諸葛亮北伐劇照

關羽死後,痛失愛将的劉備打着替他報仇的旗号讨伐東吳。孫權在一開始曾經向劉備低頭示弱,想要求和,可是劉備不答應,還帶領幾十萬兵力前去攻打東吳。在求和無望的情況下,孫權倒向了魏國,向魏國稱臣,避免被前後夾擊,另一邊任命陸遜為總指揮,抽調軍隊,做好全力應戰的準備。

陸遜到達前線之後,根據雙方的兵力和實地形勢仔細分析,斷定劉備肯定求勝心切,于是讓吳軍暫時避開鋒芒,退兵到夷陵,加于防守,抵制蜀漢的進攻。

東吳當時所處的地勢對打仗來說非常有利,完全把嵩山峻嶺留給了蜀漢,使蜀漢還沒開始打就已經占了劣勢。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東吳戰将陸遜劇照

公元222年,劉備親自帶領大部隊到了夷陵,可是東吳堅守領地,拒不出兵。為了讓東吳迎戰,劉備調出兵力先攻打孫恒,孫桓所鎮守的地方是夷道。之是以先攻擊孫桓,并不是因為地理位置,而是因為他的身份,此人是孫權的侄子,隻要他有閃失,東吳一定會派出兵力救援。

可是劉備的這個計策卻失敗了,陸遜知道孫桓的能力,也猜到他接下來的行為,選擇了拒絕救援,避免過早分散消耗兵力。兩軍一直僵持了大半年的時間,期間劉備企圖利用辱罵的方式惹毛陸遜,以達到正面交戰的目的,可陸遜是個聰明人,不管敵人怎麼辱罵都不理會。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罵陣東吳的蜀軍劇照

陸遜一直都在觀察劉備軍隊的士氣,剛開始時士氣非常高昂,可是經過半年打磨之後,軍心早就已經發生變化了。這種現象對蜀漢來說是壞事,而對于東吳而言,可是大好事,劉備的軍心不穩,也就意味着對吳國最有利的時機來了。

陸遜馬上由原本的死守轉為了猛攻,他先派了一個小隊進行測試,結果很快就讓他找到了破解劉備軍隊的方法。經曆多場激戰過後,劉備不僅沒有為自己的兄弟報仇,反而病死在白帝城,這才有了托孤一事。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陸遜劇照

諸葛亮接手的蜀國可以說已經快油盡燈枯了,可是他卻沒有選擇養精蓄銳,而是稍微整頓之後,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曹魏這塊最難啃的骨頭。

面對這個強國,再看看蜀漢的那些殘兵殘将,縱然他有通天的本領,還是無法扭轉結局。

很多人都覺得如果諸葛亮不直接北伐,而是先搞定内部問題,把軍隊重新提升到之前的精銳度以後再戰,說不定以他的智慧還能赢。

可是,小編卻覺得就算他不那麼倉促,同樣無法赢得戰争,而且戰勝率更低。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諸葛亮劇照

首先第一點,前文說到諸葛亮解決内部問題,劉備留下的蜀國确實是問題重重

。按派系區分,蜀國可以分為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荊州派是劉備的老部下們,比如關羽等人;東州派是劉璋的舊部;益州派則是蜀地的土豪們。

劉備當初之是以那麼輕易入駐益州,正是因為兩大派系利益相争的結果。劉備得到益州之後,比較看重東州派,卻對益州派進行打壓,是以引起了内部諸多沖突。

在劉備在世時至少還能勉強持平,但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内部沖突已經到了水深火熱的程度了,諸葛亮這麼急着北伐,也正是為了轉移沖突。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其二,如果蜀國的軍隊進行休養,那麼魏國的軍隊也會休養。魏國所處的地勢明顯比蜀國更有優勢

吳、蜀兩國對中原頻頻出兵,合起來消耗了太多中原的軍事力量。一旦給足時間讓中原休養,魏國的修複速度必然比其他兩方更快。

如果蜀國經過休養之後可以恢複到百分之百,那麼魏國在同樣的時間内則有可能提升到百分之一百五十。兩者之間的距離隻能進一步擴大,絕對不可能拉近。

諸葛亮那麼着急,正是因為他看到了蜀漢與曹魏的距離,隻有趕緊北伐才是對蜀國最有利的。一旦錯過這個機會,想要成功伐魏隻會難上加難。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曹魏軍隊劇照

其三,所謂的蜀漢,意味着劉備用了漢朝的名義,而且他的政權向來都以漢朝正統自居

别人稱蜀國為蜀漢,可是劉備卻稱自己的政權為大漢,他建國時是打着恢複“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号進行的。有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之是以沒有選擇其他兩個貴族勢力,而是選擇劉備這個破落戶,正是因為他看中自己是漢朝子民,恢複漢朝輝煌自然是急需幹的大事。

如果他得到了蜀地之後,卻選擇自己享受快活,沒有繼續恢複漢室江山,那麼他建國也就失去初衷了,如此一來劉備就成了和曹操一樣的割據勢力了。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圖檔:劉備劇照

諸葛亮之後所被流傳千古,除了他忠心之外,謀略才是最主要的。作為那麼出色的軍事家,他在還沒出山以前都能夠為劉備分析天下局勢了,何況是他自己接手了以後呢?

早在他啟動計劃之前,就已經摸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了。是以,

他之是以不先想辦法發展蜀漢,而是選擇北伐,主要還是因為蜀漢内部出現了太多沖突,如果不轉移,蜀漢覆滅的時間很可能更早。

再者,三國之間的地勢也是逼迫他那麼着急的重要原因,如果蜀國的地理位置和魏國相反,可能他也會選擇養精蓄銳。與其說他為了勝利而戰,倒不如說他是為了自保而戰。

如果諸葛亮不急于北伐,而是養精蓄銳,二十年後能否成功?

可惜最終自保失敗,不但沒有保住國家,連自己的命都沒保住,隻能說時也,命也!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