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世界3大兵法書分别是《孫子兵法》(孫武)、《戰争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其中我國的《孫子兵法》排在第1位,它可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稱為“兵學聖典”,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孫子兵法》裡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那可都是流傳至今的兵法。不過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種叫“馬其頓方陣”的戰術,它在當時号稱“完美方陣”,可它真的無法破解嗎?

“馬其頓方陣”,不了解軍事方面的朋友們可能不太熟悉,不過看到下圖就知道了,這個方陣在許多戰争類電影裡出現過。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公元前7世紀(中國正處于春秋時期),馬其頓方陣橫空出世。它是一種早期步兵作戰時候的戰術,希臘重步兵方陣的改良方陣。我們現在看起來,這個方陣的構成并不難,但是在此之前的荷馬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步兵打起仗來可是一窩蜂亂打,别說迎敵,自己人都會誤傷。

是以,馬其頓方陣作為擁有嚴格陣法的戰術,可以輕輕松松打敗對面亂作一團的敵人,是當時世界戰術上的創新者和領先者。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馬其頓方陣裡的常備兵數量最多,攜帶馬其頓長矛(長13~14英尺,後期的超過18英尺),配有直徑2英尺的圓盾。左手持盾,右手握槍,既保護了自己的左部,又保護了同伴的右部。

如果最前面的士兵倒下,第2排的士兵會迅速填上去,保證不出現缺口。第1排的士兵需要半蹲,用長矛對準前方,第2排的士兵将矛搭在第1排士兵的肩上,正面來的敵人來一個“戳”一個。但是這樣的陣法要求所有士兵不準退縮,一定要同心協力一起動,因為缺幾個人,整個方陣就面臨散開的危險。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是以他們有嚴格的編制和管理方法,通常64名甲兵組成1個排,128人組成1個連,256人組成1個營,1024人組成1個團,4096人組成1個師(即初級方陣)。那麼一整個方陣下來,就有3萬人左右,是亞曆山大時期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

然而随着亞曆山大的死亡,赫赫威名的馬其頓方陣沒有繼續發展,停滞不前,步兵的裝備、機動性越來越差,大家都在進步,你一個人退步,不用多說,它肯定要輸。于是後來羅馬人帶着“無敵軍團”消滅了馬其頓方陣,可見它并不是無懈可擊。

根據馬其頓方陣發展的曆史,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根據推測,專家自信地說,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的中國軍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軍事理論進入了一個高潮,因為諸侯間的兼并和争霸戰争日趨激烈,為了取得先機,各國軍事人才湧現出來,各國君主更是發憤圖強,比如“避強擊弱”、“誘敵設伏”和“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也就是曹刿說的:“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這些軍事理論被運用在實戰中。

當年橫掃歐洲的馬其頓方陣,真沒辦法破解嗎?專家一席話讓人心驚

馬其頓方陣的緻命弱點是——攻擊其兩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他們特别怕箭陣,中國的箭多麼猛不用小編多說了吧,它的制作在春秋時期也有了較大的進步,逐漸抛棄了從商代到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棱錐體型。

是以,馬其頓方陣要是來到春秋時期的中國,是沒有勝算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