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彭城之戰後,項羽為何未能将戰術勝利轉化為戰略勝利,反陷劣勢

彭城一戰,項羽以三萬精騎擊潰劉邦諸侯聯軍近六十萬,其中殺、溺死近30萬,追殲逃兵近十萬,蘇北各縣屍橫遍野,百姓見慣了死人,常常見怪不怪。如此戰績,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由于項羽此時手裡的部隊是三萬騎兵(大部隊還在齊國平亂),他沒法趁勝對荥陽發起大規模攻城,而隻能派出兩支騎兵部隊去攻擊荥陽以南的京縣、索亭兩個外圍軍事據點,結果被從關中趕來的韓信援兵輕松擊敗,進而讓劉邦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彭城之戰後,項羽為何未能将戰術勝利轉化為戰略勝利,反陷劣勢

這樣看,項羽真的很像與他同時期的西方名将漢尼拔,他們都知道怎麼取得勝利,卻不知道怎麼樣運用勝利。在戰術上的巨大優勢并不能彌補他們在戰略上的巨大缺陷,這就是他們最終失敗的根源。

那麼項羽在這段期間到底在忙些什麼呢?曆史告訴我們,項羽忙着安撫其他諸侯去了,諸侯們都是牆頭草,誰強跟誰混,如今劉邦彭城大敗,正是項羽争取他們回到自己陣營的大好機會,至于過去的事兒,就既往不咎了吧,畢竟首惡是劉邦,你們隻是從犯。

項羽不想再當天下公敵了,那樣真孤獨。

為了不讓自己孤獨,項羽暫時放過了劉邦,他還天真的以為劉邦會因為彭城大敗而學乖而不再敢與自己作對,他錯了,大錯特錯。

一個人若想要享受成功,就得先學會如何去接受失敗,因一時的失敗而半途罷手,隻會有更大的失敗在等着他。著名成功人士劉邦深明這個道理。

可是項羽不明白,他總以為就算劉邦不甘失敗,也不可能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威脅,彭城之戰就是證明!

項羽第一大缺點就是驕傲,自恃甚高,孤芳自賞,極度自戀,老子天下第一。

擁有這樣想法的人,其實便是在自尋死路。

彭城之戰後,項羽為何未能将戰術勝利轉化為戰略勝利,反陷劣勢

我們且來看看項羽在這段時間到底做了哪些重建西楚聯盟的工作:

公元前205年四月,項羽殺掉自己立的齊王田假,與齊國田橫講和。

接着,項羽秘密派人說服之前投漢的原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亡降楚。

公元前205年五月,在項羽密使的撺掇下,魏王魏豹向漢王劉邦請假,要求傳回魏地,探視雙親的病。可他一回到魏國,就絕斷黃河渡口,倒戈降楚。

沒多久,代王陳馀、趙王趙歇也相繼背漢投楚。至此,天下中分,關中與韓地為漢陣營,齊楚魏趙為楚陣營,楚漢戰争進入相持階段。

彭城之戰後,項羽為何未能将戰術勝利轉化為戰略勝利,反陷劣勢

相持戰是痛苦的,雙方都痛苦。八年抗日戰争,中國痛苦,日本也不見得輕松;中國的百姓苦不堪言,日本的百姓也不好過,隻有野心家們樂此不疲。

一場曠日持久的相持戰,不但要考驗雙方的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還要考驗雙方的意志、耐力與大局觀,後者甚至更重要。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最後的赢家。項羽具備前者,但後者他比不過劉邦。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項羽重建西楚聯盟的這些外交努力,雖然給劉邦造成了一點兒麻煩,但收效并不大。彭城之戰已經證明,這些北方諸侯們要麼能力太差,關鍵時刻隻是炮灰;要麼是首鼠兩端的攪屎棍,關鍵時刻隻會添亂;結果,沒多久就都被韓信各個擊破了。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在相持階段初期做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準備工作。

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傳回關中政治中心栎陽,立嫡子劉盈為太子(日後的漢惠帝),并實行大赦,安定關中民心。

六月底,漢兵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至此雍國國除,屬漢,為中地、北地、隴西郡。

關中全定,劉邦從此可安心謀楚。

貌似一切順利,然而就在此時,一個巨大的危機驟然爆發了。當月關中大饑,非法商販趁機囤積居奇,操縱物價,任意踴騰,米一石貴至一萬錢,馬一匹貴至一百金,以至人相殘食,餓殍遍野。

人吃人的慘況都已出現,劉邦卻還要征發老人小孩上前線,換作後世任何一個朝代,百姓早就造反了,但關中卻并未是以而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可見秦民對項羽是多麼恨之入骨,他們甯願勒緊褲腰帶餓死,也要支援漢王對抗西楚。

面對如此窘境,劉邦臨危不亂,移關中居民到漢中墾殖,化一場大災于無形。

八月,劉邦傳回前線荥陽。

臨走前,劉邦命蕭何協助太子守關中,并着手建法令,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遇有緊急事體可便宜行事。

蕭何于是依照早年在秦宮取得的資料來調查關中戶口,以征發關中之子弟補充前方,并漕運糧草,全力支援荥陽前線的戰争。從此漢軍有了打不光的兵,吃不完的糧,反之項羽隻懂猛沖猛打,卻不懂依靠後方,結果軍隊越打越少,糧食越耗越少,最終兵窮食盡,如何不敗?

其實歸根結底,戰争打的是經濟,經濟不行,戰略戰術再強也沒用,從戰國時代以來,關中秦地的經濟實力就比江南楚地強,秦滅了楚理所當然。是以同理,劉邦擁有了關中之地,即便他軍事能力差一些,也一樣可以慢慢磨死項羽。

到了九月,劉邦在穩守荥陽、成臯一線的同時,居然還能有餘力派韓信拉走一幫人馬去開辟北方戰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