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本人争議極大,毀譽參半。有人因他的學識,他的氣魄而敬佩他;有人因與他政治見解不同而憎惡他;更有人因他的風流韻事而诋毀他。但他就是他,是全天下獨一個的胡适,是被曆史虧欠的人。
胡适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在安徽績溪上莊,父親及其祖父曾祖都行商,是不折不扣的商賈世家。據胡适字數,他三歲時便可熟識千餘字,之後即入家塾,讀四書五經。十三歲之時,他離開家鄉,奔赴是時的經濟文化中心上海求學。
他曾入學著名的梅溪學堂和澄衷學堂,後進入中國公學。1908年中國公學的“鬧學風潮”,他自然也沒有錯過。胡适顯示出非凡的策劃組織能力,與同學們一起退學共進退,他更依學校之舊名号,創“中國新公學”之名,以此表示對新成立的校董事會踐踏民主自由,無視學生權利行為的不滿。

1910年6月,憑借出色的成績,胡适獲得官費留美資格,由此開始了他長達七年的留學生活。
這七年海外學習對他本人影響深遠,在此之前,他接觸到的大多都是舊式教育,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身在海外,他得以親身感受并研究歐美政治制度及先進的思想意識形态。
1915年9月,陳獨秀于上海創立《青年雜志》,第一卷發行後反向劇烈,之後《青年雜志》便改名為《新青年》。無巧不成書,陳獨秀與胡适恰是同鄉,前者便托人從中斡旋,請胡适為《新青年》撰寫文章。
胡适大為震動,于百忙之中為其翻譯了一篇俄國小說《決鬥》,文體是當時尚未推廣的白話文。《新青年》的第二卷第一号刊登了這篇文章,遂成為《新青年》所發表的第一篇文體為白話文的小說。
這一舉動大大促進了白話文的推廣,胡适随後發表的《文學改良刍議》更喚醒無數青年學者,使其開放眼界,接受新思潮。這奠定了胡适在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1916年,學成回國的胡适任北京大學文學科長。他講授中國哲學史,不落窠臼,以富有個人特色的方式主導課堂。因太過精彩,引得他科學生甚至校外人士也常來聽課,一時轟動。
雖為文人,胡适對政治亦極為上心,留心國際局勢,擔憂國家安危。
1937年以盧溝橋事變爆發為标志,日軍侵華戰争全面爆發。面對空前險峻的形勢,胡适意識到大敵當頭,已是退無可退了。他一改之前與日議和,避免開戰的主張,堅決支援反擊日寇。
他随後以一介文人之身,獲派以非正式使節的身份遠赴美國及歐洲,希冀憑其三寸不爛之舌,換取國際上對中國抗日戰争的多方面援助。次年8月,他又被命為駐美大使,在其的努力下,中國得以獲得多方面的國際援助。
是時大戰之下,局勢動蕩,人心不齊。背棄祖國,為日本侵略者張目的知識分子不在少數。胡适,鐵骨铮铮的胡适自然不在其列。他對中國寄予信念,更為促成最終勝利付出心血。他用骨氣撐起文人脊梁,為文人正名,誰道“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樣一個兼具學識和氣魄,不願苟且一生的文人,晚年卻與平安喜樂無緣。
1958年4月,胡适結束了于美國将近十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台灣。一個六旬的老人,一生中近六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颠沛流離。終于得返故土,他也未曾享有幾年安康。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髒病突發去世。
經人清點,胡适的遺産僅有135美元,約為332.1元人民币,這位半生風光的老人最後的窮困潦倒可見一斑。
胡适死後,獲封殊榮。其墓志銘激揚澎湃,铿锵有力,出自知名學者毛子水之手,金石名家王壯為其書寫。胡适雖亡,但他的成就貢獻依舊鮮活,他的思想主張後繼有人,曾受他教導的學生亦不負期望。此般種種,于文人而言,豈非大幸?
參考文獻:
《胡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