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古代讀書人最高的榮譽,無數讀書人為之發憤圖強,但能獲得此稱号的人不多。清朝的李蟠就是其中之一,他還有一個外号——“饽饽狀元”。

李蟠,字仙李,号萊溪,江蘇徐州戶部山人,出生在書香世家。其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父親則是南明小朝廷弘光年間的拔貢。他自幼天資聰穎,28歲入泮為博士弟子,36歲中舉人,要知道當時很多人念了一輩子書都不能中舉人,是以他這個年齡并不算大。
康熙三十六年,43歲的他參加殿試。清朝的殿試主要根據考試者的書法定優劣,原本隻是要求答卷上形式上的整齊,因中年的康熙愛好書法,于是讀書人都勤學苦練書法,對當時狀元的選取有很大的影響力。殿試的考試時間為一天,考官怕考生肚子餓影響發揮,遂同意考生帶部分食物進考場。
家境貧寒的李蟠無法像富家子弟那樣帶精美可口的點心,隻能帶饅頭,于是他扛了一袋饅頭,共36個,進入考場。考官和其他考生都很驚訝,考官不想讓他進考場,但考場未規定考生攜帶食物的多少,考官隻好作罷。
考試快結束時,李蟠還未寫好答卷,他不慌不忙,甚至還拿出饅頭一邊吃,一邊答題。康熙忙完政務後,前來察看舉人考試的情況,發現唯有李蟠還在作答。很憤怒,認為監考官是在給李蟠“開後門”,準備去找麻煩。當他看見李蟠的答卷時,很驚訝,李蟠不僅字迹工整,對清朝的吏治等方面有獨到見解,遂等李蟠考試完,想看看這個看門學子到底有何本事。
看完李蟠的答卷後,康熙很高興,欽點他為新一屆的狀元,任命他為翰林院修撰。
康熙三十八年,李蟠擔任順天府鄉試的主考官,剛正不阿,堅持為朝廷選拔有才之人。他為人清高,不收受賄賂,遭到一些落舉之人的嫉恨和诽謗。再加上他不逢迎權貴,遂有人傳播謠言說他在鄉試中徇私舞弊,以此來中傷他。謠言傳到康熙那裡,他便讓這些舉人重新參加考試,結果這些考生全部高中,謠言不攻自破。
但李蟠徇私舞弊的謠言在京城中鬧得很大,迫于輿論壓力,康熙流放李蟠至沈陽,3年後才回到徐州。康熙南巡時,想再次任用他,他已無意仕途,婉拒了康熙,終身未再做官。
回到家鄉後,李蟠整天吟詩作賦,将自己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抱負的惆怅寫在詩詞中。如《戶部山探梅》:“空山多伴已多年,獨有寒梅伴我妍。疏影偏宜閑散地,幽香不到豔陽天。含苞帶雨未相問,露蕊臨風倍可憐。紙賬夜深還入夢,羅浮隻在一燈前。”
雍正六年四月初一,李蟠去世,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