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張惠姗
很多的父母,其實隻愛孩子的一部分。
假如孩子是開心的,甜蜜的,聽話的,幹淨整潔的,成績優秀的,那麼就是可愛的好孩子。
假如孩子是脆弱的,憤怒的,害怕的,退縮的,抑或叛逆的,那麼就都是不可以的,是有問題的,是無法接受的。
然而,你知道嗎?
很多時候,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往往不是真正的問題,那不過是孤軍奮戰的小孩,在向我們求助……
下面這些故事,來自一位校園心理咨詢師的分享。
文中案例均經過改編,希望給你帶去啟發。
小米8歲,今年9月,開始住宿生活。
開學到現在,小米每天都在哭。
最近這半個月,行為上也有些異常。
老師反映,她夜裡不僅不睡覺,還偷跑到學校操場上坐着,為此,學校也頭疼。
問為什麼半夜要跑到操場去?
說是因為想哭,又不敢吵醒宿舍的人,自己實在控制不住了,就去操場哭。
小米以前學習很好。自從住宿後,成績直線下滑,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常常走神,心不在焉。
每天盼着周末回家,回家就是重複地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回家住?”
“不行。你要學會獨立。”媽媽回答。
在小米媽媽看來,孩子在長大,就要學會獨立,現在不獨立,更待何時啊?
“可是,她還隻是個孩子啊!”我說。
小米媽媽愣了。
是啊,還隻是個8歲的孩子,就一定要适應獨立的生活,當個大人了嗎?
父母眼裡,孩子是“有問題”“不獨立”“不省心”,
殊不知,孩子已經費勁力氣在強撐!
類似情況,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13歲的小勇是被媽媽帶來咨詢室的。
從小,小勇就是媽媽挂在嘴邊的、為之自豪的“小暖男”,很懂得體貼和照顧媽媽。
然而,上初一後,懂事的小勇一下子變了。
他開始厭學,沉迷于手機遊戲。
他開始會發脾氣,跟媽媽争吵。
前幾天跟媽媽吵架後,還離家出走。
找到小勇後,媽媽又急又氣:“孩子怎麼突然變成這個樣子了?”
原來,在小勇的家庭裡,父母的關系很糟糕。
父母每次吵架後,爸爸就會奪門而去,留下崩潰的媽媽,和小心翼翼的孩子。
媽媽在婚姻裡過得很壓抑。
她不斷告訴孩子:“為了給你一個完整的家,不讓你被人看不起,我隻能忍受,我都是為了你。”
小勇從幼稚園開始,就表現得像個小大人,努力照顧着媽媽的情緒,好似在替爸爸,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
然而,他隻是個孩子。
放棄了自己的需求,承接了媽媽内心的焦慮與不安,小暖男的背後,是岌岌可危的壓抑。
當他長大後,某天就爆發了。
是以,假如孩子表現得叛逆、情緒失控,很可能不是孩子“變壞了”,而是實在撐不住壓力的孩子,在向大人求救啊!
父母該怎麼辦,才能避免對孩子内在困境的嚴重忽視?
第一,我們要意識到,孩子首先是孩子。
之前看到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
一位媽媽,想訓練孩子的獨立入睡能力,把3個月嬰兒放在一張床上,期待他早早學會獨立入睡。
結果小嬰兒翻身過程中,沒法翻回來,腳卡在了欄杆裡,最後窒息而死。
獨立不是訓練出來的。
堅強、懂事、優秀,更不是被提前“拔苗助長”成就的。
如果孩子每一次餓了渴了,哭破喉嚨,都得不到回應,
如果孩子每一次有需求,怎麼要求,都沒有人理會,
如果每一次有負面情緒,怎麼表達,都不被允許,
N次之後,孩子也許不再哭,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知道要努力。
但這些背後,是恐懼、煎熬、無助……
是被環境提前催化的,是假性的獨立、堅強、懂事。
而“假性獨立”的孩子,就像一個表面強硬、内裡虛空的殼,
他是沒法真正遠行的。
第二,父母随時保持察覺,适度消化自己的焦慮,這樣才能幫我們看到孩子的真正處境和需求。
以下,是來自心理咨詢師的建議:
1、多問問自己:
你最擔心孩子哪個方面?是做事不夠快?還是學習成績方面?是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小時候這方面有所缺失,或者是我們小時候是被父母這樣要求的,是以,我們沿襲了自己在意的方面,急着讓孩子去做好?
2、和自己處理好關系,特别是自己接受不了的那個方面。
看到自己的焦慮,把自己的焦慮與孩子區分開,看到自己的期待,也看到孩子不需要去承接我們過高的期待。
3、搞明白,孩子不是我們的父母或伴侶。
情感滿足這部分,需要我們自己去填補。去修複自己的親密關系,學會跟自己相處,孩子不需要負責照顧我們的情感。
4、信任孩子。
接受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自我控制能力要在愛的支援下才能發展出來。孩子一路注定會不斷犯錯,然後再通過犯錯成長。給他們了解、接納的環境,孩子才能不斷成長,才會真正強大。
有句話說得好:雞蛋由外破殼,是創傷,雞蛋由内破殼,是生命。
當孩子真的需要時,家長能夠提供幫助,保證孩子不會因為過早破殼,而遭遇不必要的摧折。
當愛和陪伴夠了,到了适當時候,孩子自然就能從裡面破殼而出,這才是孩子内在的生命力。
人生是一個更新的過程,要從0.0版本,到1.0版本,再更新到3.0版本。
期間要越過很多的擋路石,打敗很多的怪獸,一路累積力量。
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時間,等待,支援。
唯有這樣,他們才在成長路上能成自己的大英雄。
讓孩子過一個他可以說了算的人生吧!
—— End ——
作者:張惠姗,江湖人稱33老師,兒童心理工作者,心理科普自由撰稿人。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