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1582年(天正10年)6月2日,日本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大事件發生了。這就是“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率領13,000人,突襲了正在京都本能寺投宿的織田信長。意識到無法與明智光秀對抗的織田信長,在寺院中放火自盡。

在本能寺之變中,本能寺也燒于灰燼。明智光秀想要尋找織田信長的遺體,在庭院中卻并沒有見到織田信長的遺體。之後豐臣秀吉在京都山崎擊敗明智光秀,讓他去搜尋織田信長的屍體,也同樣一無所獲。同年10月,秀吉在京都的大德寺為織田信長舉行了葬禮,由于沒有遺體,隻好指令勞工們将新做的等身大的木雕燒了,把木雕的灰燼作為骨灰放入了骨灰盒。

在織田信長的時代,新舊完全相反的價值觀覆寫了社會,兩者激烈地對立着。明智光秀在織田信長看來是叛軍兵,但在室町幕府将軍兵足利義昭看來卻是忠臣。

由于織田信長逐漸專權化的政治布局,明智光秀面臨着降職的威脅,與領土被大幅削減的長宗我部元親、面臨政治生命危機的足利義昭。不可動搖的危機意識将三者聯系在一起,演變成一場前所未有的戰争局面。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1錦絵《本能寺焼討之図》楊斎延一

一、本能寺之變的背景,終結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一戰

1582年(天正10年)3月,織田信長攻打甲斐地區,消滅了武田氏,取得了統一天下的勝利,凱旋回到根據地安土。由于擊破了長年的宿敵,東北的伊達氏、最上氏、魯名氏,關東的後北條氏、佐竹氏等,除了北陸的上杉氏以外,其他主要的大姓氏大家族都向織田信長表示恭順之意,

此時的織田信長,可以說幾乎平定了東國。

但是,西國的情況卻大相徑庭,雖然織田信長和九州的大友氏保持着友好的關系,和島津氏也有外交,但卻與西國最大的姓氏家族、位于中國的毛利氏保持着交戰狀态。四國的長曾我部不聽從織田信長的訓示,要求織田信長将土佐一國和南阿波二郡以外歸還,由此形成了對立關系。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2 紙本著色織田信長像(狩野元秀畫、長興寺蔵)

為了實作統一天下的夙願,中國、四國的平定勢在必行,但為此強行讨伐當時時合作關系的毛利氏和長曾我部氏是沒有必要的。1577年(天正5年)10月,織田信長指令羽柴秀吉征伐中國,1582年(天正10年)5月,指令三子信孝作為總将軍兵征伐四國。

1582年(天正10年)6月的時候,織田信長所重用的家臣率領的軍兵分散在全國各地,以遠征中國的豐臣秀吉為首,柴田勝家和泷川一益則率兵遠征越中、能登和上野區域。

當時的京都可以說處于戰鬥力一片空白的狀态,在這樣的情況下,織田信長的得力君臣中,能在近距離内移動支援他方的人隻有一人,那就是明智光秀,他在當時于近江、丹波、山城等近畿一帶擁有軍兵事據點。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3 明智光秀畫像

當明智光秀從織田信長那裡得到了豐臣秀吉在征伐中國地區時的援助請求時,明智光秀就有了從坂本往京都調動軍兵的合理名義,即使遠征中的各方諸将在戰場上得知本能寺之變,

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到達京都,為明智光秀的本能寺之變創造了絕妙的機會。

二、本能寺之變的經過與結局,下克上的殘忍變局

1582年(天正10年)5月17日,織田信長收到了備中高松城攻圍中的羽柴秀吉的請求支援的信函,于是指令明智光秀擔任援軍兵的先鋒。由此明智光秀從安土傳回作為居城的坂本城,開始了出征準備。同年6月1日,光秀率領13000名将士從丹波龜山城出征。

在距離丹波國龜山東側的柴野約1町半(約164m)的軍兵事會議場上,據明智泷朗的《光秀行狀記》記載,會議的地點在筱村八幡宮。明智光秀、滿、光忠、利三、藤田行政、溝尾茂朝共坐商讨戰役,明智光秀在此宣布了謀反,

商讨如何打敗織田信長,成為天下之主。

明智光秀讓這5個人寫了“起誓文”(向神發誓不違背約定的文書),為了防止背叛各自交換了人質。

在本能寺之變發生之前,織田信長為了支援毛利輝元的屬城中國(岡山縣),進攻高松城的家臣豐臣秀吉而進京,這一天正好落榻于本能寺。因為織田信長為了和朝廷保持距離,并沒有在京都築城。

由于指令諸将出軍兵于各地,織田信長本人隻帶了100人左右的随從保護自己,是以這才使明智光秀有了可乘之機。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4 本能寺之變時間點中織田家臣諸将所行路線版圖

明智光秀帶領自己的将士們前往京都城,選擇了另一條道路。當時征讨的原本路線是從龜山到西國的道路越過南邊的三草山,但明智光秀指令軍兵:“翻過老之坂,繞山崎向攝津之地進軍兵,半夜讓士兵們用飯,讓馬匹休息。”(《川角太閣記》)為了不讓投奔信長的人洩露秘密,光秀召回家臣天野源右衛門(安田國繼),指令将可疑的人先行斬殺。

明智光秀的軍兵在清晨6點左右包圍了本能寺,是以是典型的“朝奔”(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兵法為夜跑朝奔,旨在清晨或者深夜進行作戰,擊敗敵方。)

本能寺是擁有石牆和護城河的城郭寺院,擁有一定的防禦力。明智光秀指令将領指使士兵們将火繩剪至一尺五寸,點火,每5根朝下舉起,包圍本能寺。讨伐的時刻就在眼前,即使在這個時刻,還有人不知道要殺的人是織田信長。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5 楓川亀遊「本能寺夜軍」

本能寺裡的士兵因被包圍而一片混亂,面對從本能寺四面進攻的光秀軍兵,織田信長開始手持弓箭與之對抗。但是過一段時間,弓弦已經用盡了。織田信長接着用長木杆長箭來對抗,中途因為手肘受了傷向禦殿中撤退,此時禦殿已經被明智光秀用火箭引燃,火勢直逼到信長四周,情況危急。

織田信長将自己鎖在禦殿深處,從裡面關上門後剖腹自殺,結束了49年的生命。這場持續了大約4小時的戰争,戰國時代最後的下克上,最終因織田信長的自殺而閉幕。

隻是小小寺廟中的戰鬥,為何持續了4個小時呢?這源于本能寺的構造。當時的本能寺東有西洞院大路,西有油小路,南有市場坊門小路,北有六角通,獨立于東西長140米,南北長270米的廣闊土地上與周圍隔開而建的。

并且整座寺廟寬約2 ~ 4米,深約1米的護城河周圍有0.8米的石牆和窯洞等,兼顧了防禦方面的城塞的功能,與一般的“寺廟”的大相徑庭,即使是擁有信長手下100倍、13,000人的光秀軍兵,進攻也需要4個小時。

如果信長能堅持一天的話,就有可能得到為了征伐四國而進軍兵大阪的三男信孝的援軍兵,進而保住性命。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6 本能寺所處的地理位置

三、戲劇般的尾聲:本能寺之變後将領們的道路

織田信長的嫡子信忠和五男勝長停留在離本能寺不遠的妙覺寺。(原計劃與家康一起前往堺,但在前一天改變了計劃),從京都所司代村井貞勝那裡得知明智光秀軍兵襲擊本能寺的消息後,便趕到本能寺。由于事态過于嚴重,出于自我保護的角度,兩人于是決定從缺乏防備的妙覺寺轉移到二條城。

得知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喪命的羽柴秀吉,當時正在水攻高松城,因為織田信長的突然離世,馬上決定和毛利輝元進行議和。向京都帶領了全軍兵20,000人向京都出發,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大返還”。

羽柴秀吉帶領行軍兵全速前進,速度驚人,從高松城到山城山大約200公裡的路程,在10天内就到達了目的地。

豐臣秀吉得知織田信長的死訊是在6月3日夜到4日淩晨,豐臣秀吉為免得知訃告後資訊走漏風聲,對自己的屬下也釋出号令,在毛利氏一方隐瞞織田信長的死締結了和約。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7本能寺之變後各方勢力的軍兵數量

6月12日,秀吉軍兵在攝津國富田安置軍兵,“為了讨伐因謀反而死于非命的主君信長的敵人,中斷中國遠征也應該回歸戰鬥的吊唁之戰”。通過四處的宣傳與吊唁,豐臣秀吉成功獲得了軍兵其他家臣的支援和領頭的名分,帶領軍兵讨伐明智光秀。同日,在位于攝津國與山城國交界處的山崎,秀吉軍兵與光秀軍兵在13日互相交鋒,僵持多日。

戰局改變的契機在沿着澱川北上的秀吉軍兵池田隊秘密渡過圓明寺川,想要偷襲光秀軍兵。明智光秀軍兵由此全面崩潰。

豐臣秀吉所帶領的軍兵雖然在前線中消耗很大,但是在豐臣秀吉的不斷鼓舞之下,士氣并未松散,而明智光秀所帶領的軍兵,士兵的逃跑和離散相繼發生,數量減少到了700人。明智光秀被迫撤退,逃到了戰線後方的勝龍寺城,以據點坂本城為目标而撤退,但卻在此失去了性命。

從本能寺之變發生的6月2日到13日,光秀的“天下”隻有短短的12天,以本能寺之變為契機,戰國亂世走向終結。此後,豐臣秀吉統一天下的道路開始了。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8 豐臣秀吉 狩野光信繪

四、本能寺之變中的假說與契機、曆史的未解之謎

與以統一天下為目标的織田信長所對立的室町幕府将軍兵足利義昭,在足利義昭的指令下,全國的幕府線組織都開始了對信長的圍攻。

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活躍在戰場前線,兩人得到織田家宿老的地位,以各自建立的派系為基礎,為信長目标的天下統一而奔走,

在其中明智光秀作為與各大氏族具有密切交流關系的将領,始終無法清晰的擺脫各路關系的困擾。

從擔任赤膽忠心的家臣明智光秀,再到為了心中利益背叛織田信長的‘叛徒’,人們卻始終不能清楚的找到明智光秀真正背叛的原因。關于明智光秀獨樹反旗的原因不明确,有很多說法認為明智光秀個人的怨恨和野心是這場鬧劇的開端,也有光秀以外的主謀者(幕後黑手)存在的假說。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9 ”四國說“中的人物關系圖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是,以2014年岡山縣林原美術館和共同研究的岡山縣立博物館公布的文書為開端的‘四國說’。這封書信是長宗我部元親所寫,告知明智光秀要其準備要遵從信長指令的信。

當時的元親打算在四國統一的方向中努力,但是由于與大坂本願寺的達成餓了和解,織田信長改變了當初的友好關系,要求長宗我部方面從土佐以外的占領地撤退。5月7日,織田信長任命三男神戶信孝為總大将,準備讨伐四國。

在本能寺之變約5個月前的1月11日書信中,利三建議元親“遵從要求對長宗我部家有益,光秀也在努力。”長宗我部元親于5月21日回信:

“希望能告訴織田信長他們從阿波國中心各城撤退的消息”。

埋藏了無數資訊的本能寺之變:決定織田信長勝負的一戰

圖 10 絹本著色 長宗我部元親像 作者不明

本能寺之變是在6月2日發生的,據說這一天丹羽長秀等人打算從大阪出征四國地區進行征伐。

與元親關系密切的光秀,或許是想回避織田信長的四國征伐。

本能寺之變是當時最大的掌權者織田信長自盡,成為時代轉折點的事件,讨伐信長的明智光秀沒有公開其動機,而且明智光秀的重臣也在短時間内幾乎被讨伐殆盡。此外,光秀所寫的信等也因諸侯後怕而幾乎被隐瞞下來,是以能夠證明本能寺之變動機的資料極為有限。

由于沒有發現織田信長的遺體,這場戰役存在着許多真真假假的學說,有人認為是豐臣秀吉的陰謀,因為在當時看來十分具有野心的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變一時的輝煌後就迅速的衰落了,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曆史資料,使人難以辨識當時他的真實想法。

隻是在這次精彩的下克上事件後,戰國時代最終迅速的敲響了結局的晚鐘,豐臣秀吉以他卓越的參政、軍兵事能力完成了織田信長的夙願,

但是他有更大的野心——進軍兵北韓與中國,當然并沒有完成他就撒手人寰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在紛亂中結束,和平的時代短暫的停留,這場本能寺之變最終刻入了曆史的碑章,倘若信長活下來了,諸侯的紛争是否又會不一樣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