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一直想消滅日軍的第106師團,于是設計讓其不受阻擋的前進。岡村甯次也非常的焦慮,他對第106師團的戰鬥力,一直不抱什麼希望。隻能靜靜的等待,看一看第106師團在九江南20公裡處的金官橋的表現。
金官橋一戰,薛嶽親自頂上去,并在部隊下了死指令:任何人不得撤退,誰撤退了誰必須按時恢複陣地,恢複不了那就提頭來見。

當時薛嶽在戰鬥區内,制定了一個等腰三角形的防線。頂點就是已經淪陷了九江,底邊是修水地區,其中的北線一側,從九江金官橋到廬山北麓一線。對于這一條線的防守,剛剛上任的第一兵團作戰科科長趙子立,就有個明确的判斷:如果守不住的話,越往後退,正面戰場越大,就越不容易守護,是以金官橋必須堅守,不管付出多大代價在所不惜。
薛嶽對他的這個意見有點意外,頓時覺得這個剛由陸軍大學畢業的家夥,有點東西。
這裡我們要說一些題外話,當時薛嶽的司令部來了一批陸大的畢業生,還有不少人是從張發奎那裡來的參謀。原來淞滬會戰之後,張發奎的第8集團軍司令部解散,按照當時的人事編制,司令部的很多參謀要自謀出路,自己找下家。
張發奎還算負責,就問薛嶽要不要人。當時薛嶽還在顧祝同的第三戰區,做戰前總指揮,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倒也爽快,直接全部接受了。
抗日戰争時期,大家不要認為,中國軍隊裡的參謀都是滿臉滄桑之輩,其實他們大部分隻有30歲左右。在内部,他們每天面對的是除了一張作戰地圖外,就是一個個的部隊代号,在外面,他們面對的是老謀深算的,50多歲的日軍指揮官。
司令部的參謀雖然不參加一線的戰鬥,但是由于日軍掌握制空權,在部隊轉移的時候通常也非常危險,是以有很多的人在抗戰中殉職。
趙子立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作為重點培養的軍事人才,他1935年考入陸軍大學深造,武漢會戰的時候剛好畢業,直接被配置設定到學校當作戰科長,這一年才剛好30歲。
薛嶽号稱戰神,一般的人誰能進得他的法眼,何況趙子立這樣初出茅廬的參謀,于是就想考校一番,直接丢給他一張地圖,讓他分析一下敵我的局勢。
趙子立也很自信,直接回答道:
日軍進攻武漢,北路應該在皖西豫南,由合肥經大别山,攻占河南信陽,然後下金河古鎮,平漢線上的花園火車站,包抄武漢北面和西面。
日軍中路用兵于長江南北兩岸,其中江北一路,應由黃梅抵達田家鎮,江南一路必由九江逼近大冶。在贛北地區,日本很有可能直接去湖北,切斷粵漢鐵路,對中國軍隊進行大迂回。
還有一個問題需注意,一旦日軍感到兵力不足,很有可能由贛北直接轉鄂南,對武漢實行小包圍。
江南一路的日軍用兵重點,畢竟是鄂南和湘北,中國轉移的主要區域。隻要日軍迫近嶽陽或者鹹甯,統帥部就不得不放棄武漢,是以封堵南浔路,以及瑞昌到武甯、星子到德安的公路,就顯得極為重要。
薛嶽對趙子立的表現非常滿意,并告訴了他的作戰思路:北守西攻,北守就是在南巡路上采取守勢,西攻就是在瑞武路和瑞通路上,日軍對武漢的合圍。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薛嶽的作戰思路和趙子立的軍事分析幾乎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