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靠着殺戮奪得皇位,但曆史上對于朱棣的評價卻遠遠低于李世民。不過,在最近的影視劇《大明風華》中,對朱棣的刻畫相對來說就中立了很多。劇中的朱棣不止是個謀反的藩王,也是一個想要跟侄子道歉的叔叔,還是一個想要造福黎民百姓的君主。正如劇中朱棣所說:作為建文的二叔,自己有錯的地方,但是作為一個君主,自己确實沒錯。确實,正如曆史上發生的各類事實所展現的那般一樣:皇位的争奪本就是優勝劣汰。況且,這朱棣也并不隻是一個沒有道德,隻為追求最高權力的藩王。

事實上,在朱棣的統治期,全國的各項發展都是積極進步的,他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比如說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編纂成的。劇中曾經有這樣一個片段:朱棣向監國的漢王朱高煦發難,責備他監國不如他大哥朱高熾搞得好,他大哥監國好幾年,從來沒有因為銀錢的事情向自己伸過手。而漢王直接開始反駁了:國家一年财政收入也就是七千五百萬兩,而您修《永樂大典》一項就要一千五百萬兩,更不要說其他各項雜七雜八的開支了。最後氣急敗壞的漢王,直接怒摔衣服而去。
其實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修《永樂大典》的确是個很燒錢的事情,在修書上的開銷,絲毫不低于打仗的開支。但是,對于朱棣來說,這修書卻是一項不可停止的事情。首先,明太祖時期,朱元璋就有過想要修纂類書的打算,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此事被擱淺,并未完成。而到了朱棣時期,一是為了完成老爹夙願,二來也是為了證明自己。
其次,朱棣是推翻自己的大侄子朱允炆以後才上位的。雖然說成王敗寇,但是這個皇位終究來得不夠正派。是以,朱棣就更希望正史上自己能夠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而編纂書籍無疑是改變自己形象的最好方法之一。畢竟,筆杆子掌握在文人手裡,在朱棣看來,隻要自己在文學上做出足夠好的貢獻,或許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留給世人的影響。是以,朱棣費盡了一切心思,也要修成《永樂大典》。
從1403開始,到1408年結束,曆經六年、共有兩千多人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書終于是完成了。《永樂大典》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一共有22877卷,其中目錄占了60卷,總計11095冊,大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的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标志,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取得的光輝成就。然而,如此重要的一本文獻集,現在到底是何狀态呢?經過數百年的流傳,它還保持着最初的狀态嗎?
不,并不是這樣。此書修成後,從明代開始就已經在不斷地流失了。1449年,南京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被燒毀,而後來流傳的本就是抄本。到了清朝末年時候,一部分因為看守者的監守自盜,導緻書本大量流失。到了1900年的時候,義和團縱火燒了翰林院,導緻《永樂大典》抄本剩下的那部分也所剩無幾。也有說法是當時的八國聯軍燒了此書,但是尚未得到證明。也就是說,關于《永樂大典》的正副本的去向,其實曆史上也并沒有特别明确的記載,後面傳世的大多是當時的抄本。
隻可惜,如此一部曠世巨作,卻沒能完整地儲存下來,這實在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大憾事。如今,遺留下來的《永樂大典》抄本,經曆各種動亂和戰火後,總計隻剩下約400冊,810卷,也被分散在了世界各地,一共30個機關分别收藏。這樣的現狀,實在令人唏噓!不過,在2002年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正式推出原大仿真影印的《永樂大典》,并且他們還立志将世界現存的《永樂大典》全部影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