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迅雷上市一周年的日子,迅雷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鄒勝龍今天發了一條長微網誌,分析了私有化的話題。他指出,一家中概股要不要私有化需想清楚兩個問題。
鄒勝龍指出,一家中概股到底要不要私有化隻要想清楚了兩個問題就可以做決策。一,如果回歸A股,能得到什麼?二,如果不回歸A股,可能失去什麼?
在鄒勝龍看來,此輪中概股回歸的一個重大時代背景是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政府對于網際網路+的殷切期望和重大扶植,資本市場已經成為重要推手。
以下為鄒勝龍微網誌全部内容:
今天是迅雷成功IPO一周年的日子,結合最近一段時間中概股們争前恐後的宣布私有化,我想談談這個與IPO一周年很不相稱的話題——私有化。
對每一家中概股來說,是否要私有化,各有各的情況,各有各的考慮,不能一概而論,由于這個話題太熱門,我從個人角度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一家中概股到底要不要私有化?我認為,站在企業業務發展的角度,隻要想清楚了兩個問題就可以做決策。一,如果回歸A股,能得到什麼?二,如果不回歸A股,可能失去什麼?
對于前一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高估值,如果對比中美兩個資本市場,這個問題幾乎是顯而易見的,那麼,高估值能給企業帶來什麼?牛市下的高估值又能持續多久?
其實,受限于多種因素,高估值在短期内并不能給企業帶來巨大現金。而當牛市轉為低迷的市場,能否享受到高估值的溢價,最根本的,還是要取決于企業經營。
必須要冷靜認識的是,企業在享受到一定溢價的同時,必須付出的成本和代價也是不菲的。首先是财務成本,一家公司退市以及拆VIE結構的财務成本不低于當時IPO的成本,其次是時間成本,即使一家公司成功退市,能否在A股上市,以及何時上市都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還包括退市以及重新上市過程中,無窮盡的股東溝通、利益配置設定和一關又一關的流程。
是以我認為,一定要站在企業業務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産品面向國内市場,主要使用者都在國内,那麼讓使用者同時成為投資人并分享企業成長的紅利所帶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此外我相信,不同市值的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度也是不同的,對于網際網路企業來說,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産,也是決定未來勝負的關鍵。
對于第二個問題,放在不同的企業身上更是千差萬别。從一個角度來說,回歸A股能得到的,就是不回歸A股可能失去的,但又不限于此。
此輪中概股回歸的一個重大時代背景是在中國經濟轉型中,政府對于網際網路+的殷切期望和重大扶植,資本市場已經成為重要推手。
當網際網路與傳統産業緊密集合,并開始重構中國的産業格局,成為一家“中國”企業,而非VIE結構下的“外資”企業,也成為某類與中國經濟緊密相關企業的不二之選。比如,涉及到政府和企業安全的行業,再比如受到政府大力鼓勵的電商行業等等。
隻有考慮清楚了以上兩個問題,才能對“私有化”做出正确決策,既要順應大勢,又不能盲目跟風,其他都隻是操作層面的問題而已。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