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局勢風雲變幻,烏克蘭和俄羅斯這一對曾經的兄弟之間,刀兵相向,似乎隻要一個小小的火星,就能引爆局勢。
這件事情裡最詭異的,卻是美國的态度。從去年開始,此輪烏克蘭危機愈演愈烈,分明就是美國在謀後推動。換句話說,引動戰争危機的,就是美國。
現在眼看着戰争真的可能爆發了,美國卻又氣急敗壞地出來制止戰争,美西方媒體鋪天蓋地地渲染,俄羅斯可能出兵烏克蘭,其實就是為了用輿論壓力,逼得俄羅斯做出不入侵烏克蘭的承諾。
不管這一計能不能奏效,美國政府不想真的讓俄烏之間開戰,是說的過去的。畢竟箭沒有射出去的時候,才是威脅最大的時候。真把俄羅斯逼到動手了,美國手上的籌碼,反而就沒什麼用了。

可如此一來,就出現了一個悖論。挑動此輪烏克蘭危機,把俄烏推向戰争的,是美國。現在又站出來想要阻止戰争真的爆發的,也是美國。這不是脫褲子放那啥,白費功夫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件事迷霧背後的真相。
要搞清楚烏克蘭局勢為何發展到這一步,首先就要弄明白了,作為幕後推手的美國,想要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之中,獲得什麼利益?
從表面上來看,美國拉攏烏克蘭,挑撥俄烏之間的關系,當然是為了制裁俄羅斯。
可眼下的俄羅斯,既不是冷戰時期那個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蘇聯;也不是2014
年以前,在普京“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的口号下,迅速恢複過來,一度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處在30年來巅峰狀态的俄羅斯。
恰恰相反,在歐美長達幾年的制裁以後,俄羅斯經濟近乎腰斬,要不是跟某東方大國的貿易來續命,經濟上幾乎要崩盤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狀況不好,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國内人心思變,以普大帝的強硬手腕,依舊避免不了阿列克謝·納瓦利内這種歐美支援的反對派搞風搞雨,就是例子。
總之就一句話,現在的俄羅斯并沒有什麼油水,利用烏克蘭觸碰俄羅斯底線,除了逼着俄羅斯破罐子破摔,“與汝偕亡”之外,對美國沒有任何好處。
是以很明顯,想要利用烏克蘭,把俄羅斯一棒子打死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那麼美國又為何非要拉攏烏克蘭,給俄羅斯眼珠子裡插刀呢?其實這事跟東方大國,還有點關系。眼下美國綜合國力衰弱,想要圍堵我國,僅靠自身的實力,是辦不到了。這種現實之下,美國自然要找幫手。
而全球範圍内,能夠在經濟實力上幫到美國,同時又不會有太大反噬的勢力,有且隻有一個,那就是歐盟。于是所謂的“重整美國盟友體系”就來了。
問題是,歐盟也不是傻子,人家也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你美國說啥信啥。在圍堵東方大國這件事上,歐美的利益并不一緻。是以歐盟表面上配合美國制裁我國,但實際上出工不出力,反而想着漁翁得利。
這自然是不利于美國的全球戰略的。為了捆綁歐盟,讓歐盟這個曾經的小弟變得“聽話”一點,那麼重提俄羅斯威脅,讓歐盟不得不有求于美國,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了。
講到這裡,美國之是以挑撥俄烏之間沖突的原因,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借助烏克蘭危機,給歐盟帶來壓力,最終實作歐盟與美國深度捆綁,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目标。
而要實作這個目标,就必須讓歐盟感覺到俄羅斯對外擴張的壓力,逼着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武,就是具體的表現形式。
但動武跟動武,是不一樣的。像2014年,俄羅斯吞并克裡米亞那樣,暗中較力,是動武的一種方式。而讓烏克蘭和俄羅斯,舉國之兵大打出手,則是另外一種方式。
對于美國來說,顯然第一種方式更好一點。既能實作離間俄歐關系,逼着歐盟不得不聽從美國的目的,也能避免把美國自身卷入戰争,帶來更大的損失。
第二種方式,雖然同樣能實作捆綁歐盟的目标,但俄烏之間真的大規模交手,展開一場國戰,作為北約盟主的美國,根本躲不過去。這不是拜登說兩句我們不會軍事幹預,就能算數的事情。到時時局會逼着美國卷入其中,就算不直接參戰,像叙利亞那樣扶持代理人戰争,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眼下的美國,如果真有經濟實力在東歐扶持一場代理人戰争的話,也不至于從中東撤軍了。
綜上所述,推動着烏克蘭和俄羅斯關系交惡,确實是美國的手筆。但從美國整體利益來看,最好的方式是引而不發,而不是真讓烏克蘭和俄羅斯打起來。
那麼,為何事情沒有按照美國政府想要的方向發展呢?
烏克蘭局勢為何沒按照美國政府想要的方向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簡單的比如俄羅斯的主觀能動性。
各方在東歐角力,美國固然是棋手之一,但也并非什麼事情都是他說了算。至少俄羅斯就不會聽從美國的指揮。而這種雙方博弈的過程,自然會産生碰撞,最終促使中東格局,逐漸脫離美國政府的掌控。
但類似的原因,都是次要因素,真正促使事情超出美國政府掌控的,其實是他們自己内部的分歧。
道理很簡單的,如果美國上下一心,那麼俄美之間博弈,就是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俄羅斯是處于劣勢的,沒辦法撼動美國的布局。
現在美國内部有了分歧,10分的力量隻能用上3分,自然就沒辦法掌控事态發展了。那麼是誰在内部分散美國政府的注意力呢?
在烏克蘭危機這事上,美國政府遇到的很重要的一個麻煩,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美國政府隻想着引弓待發,逼着俄羅斯讓步,歐盟附庸于自己。
但軍工複合體卻真希望推動俄烏之間開戰,到時不管是給東歐國家賣武器,還是自己想辦法從美國政府手中要軍費,分蛋糕,都比單純引而不發,所獲得的利益要大得多。
這兩天俄羅斯防長,對外放話,說美國私人軍事公司,為了支援烏克蘭挑釁俄羅斯,私自運過去了一些化學制劑。
用通俗一點的說法,這就是俄羅斯防長,在懷疑美國軍工複合體,向烏克蘭提供“化學武器”。
這個消息無法斷定真假,但其背後折射出來的,美國軍工複合體,支援烏克蘭軍方,試圖推動局勢朝着戰争方向發展的意志,卻大機率是真的。
美國軍工複合體,是個很籠統的概念。簡單一點了解,就是軍火商,武器制造公司等等利益既得者。對于他們來說,隻有不斷的掀起戰争,把軍火賣出去,才能賺錢。是以兜售戰争,是其必然選擇。
以前美國沒從中東撤軍的時候,這幫人忙着在阿富汗,分美國政府花掉的那2萬億美元,在叙利亞、伊拉克盜采人家石油,是以能和美國政府一條心。現在美國為了戰略收縮,從中東不斷撤軍,軍工複合體來錢的通道變窄了,自然會想辦法策劃新的戰争。
事實上為了與這些人達成妥協,新一任的美國政府沒少花心思,最典型的就是搶了人家法國和澳洲的潛艇合同一事,這幾乎擺明了就是替軍工複合體謀奪利益。
但區區幾百億美元的潛艇合同,顯然不能滿足這幫人的胃口。畢竟人家可是打個阿富汗,都要花掉2萬億美元,一杯咖啡,能報賬1400美元的“賺錢小能手”。
現在美國政府一心想着戰略收縮,軍工複合體當然不滿意了。于是他們找機會支援烏克蘭,推動烏克蘭局勢朝着戰争的方向發展,也就情有可原了。
至于這事能不能成,現在誰也不好說。畢竟一戰爆發以前,誰也沒想到“薩拉熱窩刺殺案件”,會導緻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是?
說完了美國,再來說說俄羅斯。正如前文所述,向外透露美國私人軍事企業,給烏克蘭運送“化學制劑”這事,讓美國軍工複合體這個幕後黑手浮出水面的,是俄羅斯防長。
按照道理來說,美國内部分歧越大,對俄羅斯越有好處,那麼俄羅斯防長為何要這麼做呢?
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慮。第一,那就是給戰争找理由。
正如同當年美國人,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拿着一包洗衣粉,說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而對伊拉克動武一樣。就算俄羅斯真要打烏克蘭,肯定也需要一個理由,而且得把鍋甩給别人。
爆出美國私人企業,向烏克蘭運送化學制劑得事情,就可以看作俄羅斯在為自己出兵尋找正義性,提前做輿論鋪墊。
當然是這個原因的機率比較小,因為美國不是伊拉克,區區輿論的攻勢,别說美國人根本不在乎,就算真的在乎,依靠着美國全球輿論霸權,很容易在事後颠倒黑白,倒打一耙,這事他們常幹。
既然不太可能是給戰争找理由,那麼更大的可能,就是第二個選項,即提醒美國和世界,不要被美國軍工複合體這幫人給綁架了。
換句話說,俄羅斯也不想真的開戰,于是發現美國軍工體在推動戰争的苗頭之後,提前給美國政府打預防針,提醒他們不要被軍工複合體綁架了。
當然,這也可以視作一種施壓的手段,畢竟眼下烏克蘭局勢如此緊張,雙方幾乎都是手指放在扳機上,任何一個擦槍走火,就真的有可能引發戰争。而這種僵持的時間越長,發生意外的機率就越大。
西方媒體到處宣傳俄羅斯要對烏克蘭動手,很容易讓人先入為主,覺得俄羅斯真要對烏克蘭動手了。實際上并非如此,原因跟美國不願意跟俄羅斯打仗一樣,烏克蘭稍微富裕一點的東部,都在俄羅斯的影響之下,反俄親歐的西部,經濟凋敝。
費那麼大勁兒打下烏克蘭,除了給自己增加負擔之外,沒有任何好處。
綜上所述,現在的俄羅斯和美國,就是麻稈打狼,兩頭怕。美國怕俄羅斯忍不住,真的對烏克蘭動手,俄羅斯怕美國真的不管,逼得自己隻能對烏克蘭動手。
如果雙方都能保持絕對的理智,那麼“極限施壓”歸根到底,隻是一種談判的手段。但政府能保持絕對理智,美國國内的軍工複合體,和俄烏前線的士兵,就未必能保持絕對理智了。
這正是眼下烏克蘭局勢,最危險的地方所在。
俗話說,被淹死的,大多數都是會水的。
自從美國前任總統之後,“極限施壓”這個商業談判中的手段,在國際政治領域越來越多的被使用。不可否認,很多時候,極限施壓确實是會起作用的。
但兩個國家之間的碰撞,畢竟不是兩家公司,輸赢都隻是錢的事情。而且相對于國家來說,公司的體量畢竟小,小就容易被控制,不容易出錯。
像俄美這樣的大國,彼此之間的博弈事關數億人,數十億人的安危,其中所包含的各種利益關系錯綜複雜,想要像操縱一家小公司那樣,實作精準的微操,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眼下俄美之間,利用烏克蘭危機可能會演變成戰争這件事,互相博弈,互相“極限施壓”,無疑是非常危險,也是非常不不靠譜的。雙方僵持的時間越長,烏克蘭危機演變成戰争的機率,就越大。
現在西方媒體把這次俄烏之間的事情,看成是另一次“古巴飛彈危機”,可
當年古巴飛彈危機,前後也就1個月左右,真僵持上幾個月甚至半年,誰能保證放在核按鈕之上的那根手指,不會抽筋?
《孫子兵法》中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現在美國把這事當作施壓的手段,既說明這幫人的不負責任,也說明了眼下的美國,确實已經被逼到不擇手段的地步了。相比于烏克蘭危機本身,也許這才是值得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