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希望大家能客觀公正的來評價諸葛亮,故宮曆史網小編先說說諸葛亮的功勞:
一,諸葛亮對劉禅的特殊“照顧”并未使劉禅“感怒不感言”,更不是在監視劉禅或獨攬大權。相反的,諸葛亮逝世後,李邈曾上書劉禅說諸葛亮權利過大,死了比活着好。劉禅對此事是什麼态度呢?——他把李邈殺了!而且,劉禅還說“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由此可見,劉禅并未對諸葛亮有那磨大的怨意。

二,天下九州,魏有其六,吳有其二,蜀國呢?隻有區區一個益州。地域的限制使蜀國在人口,經濟上都受到很大限制。如何解決呢?南征,内治,這都是從自身謀求發展。但必竟隻有一州之地,潛力有限。與其說諸葛亮窮兵黩武,我看到是形勢所迫。說諸葛亮禍國殃民更是錯。試問:三國鼎立後,各國各發生過幾次動亂?答:魏-12次,吳-23次,蜀-2次。
三,不知杜微,何祗,張裔三人的故事大家是否知道?(在這裡不再詳述,請自己查資料)再請大家算一下,諸葛亮執政期間共任用了多少人才?其中又有多少是新起用的?
四,上面說過了,蜀國人才缺少,用人還來不及,又怎會“把擊”人才呢?他畢竟是不是蜀國的罪人,更不是某些人所污蔑的奸佞!如果要說趙雲,我想請問:趙雲在蜀國究竟地位如何?1,在蜀國有個陳到和趙雲齊名;2,趙雲官最高隻做到了鎮東将軍,沒多久又被貶了;3,五虎大将的正确排名應該是:歇業馬黃趙(三國志)。有人口口聲聲說别人隻看演義,不看曆史,我想請問:您知道三國志對趙雲的記載有幾段,幾個字嗎?答案:三段,246字。
五,對于内部沖突的處理,我的确沒看到諸葛亮有很明顯的措施。但我想問:1,如果各位是諸葛亮,對于關羽會指責還是勸解,請設身處地的想一想。2,魏延,在入蜀作戰中表現勇猛,得到劉備信任。奪取漢中後拔其為鎮遠将軍,令漢中太守。這一大任,當時人們都認為劉備會交給張飛,以至于“一軍見驚”。從建安二十四年(219)一直到劉備東征,諸葛亮南征,北方都相安無事,可見魏延的軍事才能。楊儀,史載他“正常畫分布,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坦白的說,他簡直就是個天才。蜀國後期,這樣的人才們,發生了沖突,您會怎樣處理呢?還是那句話,請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有消息說諸葛亮曾為二人寫《甘戚論》,但失傳了。)
六,關于劉備東征,我個人認為,諸葛亮不是不敢說,而是根本就沒想過要阻止。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是什麼?“隆中對”。“隆中對”的核心又是什麼?橫跨荊益!“隆中對”是諸葛亮苦心研究的結果,當劉備想要奪回荊州時,諸葛亮又怎會反對呢?!
七,在候選人的問題上我無話可說,諸葛亮尚且不能作到的事,姜維竟要九伐中原,難道他覺得自己比諸葛亮強嗎?
八,我們再來看一下“南谷口火并”事件。對于撤軍,諸葛亮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即魏延若不從調遣,則由姜維斷後。我認為,罪魁禍首是——楊儀。先來看看魏延,諸葛亮每次北伐都請求萬兵與諸葛亮異道會于潼關,他雖然在戰略上與諸葛亮有分歧,但每次北伐都是盡力的。于公,為的是光複漢世(高了點)。于私,也隻是想表現自己罷了。再來看楊儀,楊儀剛入川時就于劉巴發生沖突,好在劉巴死的早,沖突沒有激化。但對魏延,首先在撤軍時污蔑魏延北降曹魏,魏延逃亡漢中時派馬岱将其擊殺,把魏延的頭踩在腳下,還滅了魏延三族。這哪是在為公除害,根本就是在瀉私憤!
九,關于江東和馬谡的問題下面詳述。
十,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配當軍事家,我想提醒大家:1,劉備進益州,是以增援為名,當然不能派大兵,歇業趙不是也沒随軍嗎?2,益州剛定,在進軍漢中的同時需要有人穩定民心,法正行嗎?史記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這樣得人,謀略可以,治國行嗎?不說諸葛亮南征(那些人智商太低),來看北伐。諸葛亮北伐戰争僅一次防禦作戰,其他全都是主動出擊。每次都以10萬對魏國20,30萬,雖然沒取得過決定性勝利,但沒有一次是戰敗而會(總因為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再者說,司馬懿再視察蜀國營寨時都感歎“天下之奇才也”這難道還不足以證明嗎?!
諸葛亮是什麼?是人。人無完人。我承認,諸葛亮也有他的錯誤,而且是很緻命的錯誤:
一,“隆中對”。我不認為這個戰略方針是合理的。鉗型攻勢威力或許很大,但他沒有考慮到東吳的利益。益州,大約是現在的四川盆地吧,四面環山。荊州,位于長江中上遊。揚州,位于長江中下遊。由此,不難看到,東吳與荊州的聯系遠比益州密切。東吳靠長江,完全可以北拒曹操,但如果上遊的荊州被人占領,他就不得不考慮這個盟友會不會有一天順江而下。是以,無論諸葛亮對東吳怎麼退讓,隻要蜀國占有荊州,哪怕是一小部分,他都不會滿意。而諸葛亮不僅沒有意識到“隆中對”的不足,還支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他人生一大敗筆。
二,馬谡。諸葛亮對馬谡的喜愛想必大家都看的出來,他力排衆議,不顧勸阻,堅持要讓馬谡守街亭,這不能不說他也“私”了一會。馬谡有才,但戰争不是紙上談兵,要得是實踐,經驗。馬谡不僅缺少這些,還不聽諸葛亮安排,招緻大敗。諸葛亮為此輸掉的不是一場普通的戰役,是第一次北伐節節勝利的大好形式,是後主對北伐戰争的信心(見《後出師表》)。
三,對劉禅的培養。諸葛亮北伐時,劉禅已經21歲了,可諸葛亮卻安排了郭費董向蔣張陳等人掌管各項事物,安排是夠仔細,可劉禅幹什麼呢?他隻做一件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事實上什麼也不幹!這在短期确實能很好的支援北伐大業,但長期呢?一旦諸葛亮死後又該怎磨辦呢?諸葛亮想到了,他讓蔣,費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劉禅仍是無事可做,知道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實上,劉禅做了30年無權皇帝,卻隻管理了蜀國10年就被滅了,這一點來看,諸葛亮又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
諸葛亮的功與過孰大孰小,一時不好下結論,還請各位多發表意見讨論一下。但就他逝世後君臣同悲,民夷同悲來看,他還是蠻受愛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