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XX》――SY 手把手教你如何XX

轉自泡泡俱樂部

《學學》――――授漁 手把手教你如何學習。提高自己或教育子女必備之書

  标題party了,環境如此,不得已而為之。莫怪!莫怪!

  

  不管當今教育如何,人總是要學習的。不管學成以後出來怎樣,還是要努力去學好。這裡寫寫一些學習的事,隻不過是我多年來的一點思考和積累。這些思想和觀點不是很成熟,本來想再醞釀兩三年,等練好文筆思考純熟後再寫,但是怕因俗事瑣事過多而荒誤了。是以,現在先把所想所思記下來,等以後再慢慢完善修改。

  我在學習上曾大起大落過,過去十年時間裡,在對學習及其它經曆的長期體悟,得出一些有關學習方面的見解。這裡我将把自己的一系列見解寫出來。如果能給你的學習帶來幫助,或有益于你教育子女,那也不枉我受這十年之苦。

  這裡沒有大家YY的東西,也許會很枯燥,如果你能靜下心來,認真閱讀,那則是本人之幸。如果能啟發你的思考,也請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或許有益于他人的學習。如果你你這些沒興趣,也希望能留個言,給點意見,也算是對我的一點鼓勵。

  我不是寫手,也很少寫文章,是以要把思想化為文章,是有點難度的,是以進度可能會很慢。但是我會盡量寫好,使作品耐得起推敲。

  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論。有不足之處,也請不吝賜教。

1、幼學

  天地始于混沌,而人始于暗昧。天才神童,非生而知之,皆學以緻之。人生百年,始于幼童,為學則始于發蒙。若欲善其事,則必先善其始,故欲善其學,則必先善啟其蒙于童蒙之時。

  為學有授受與自學之分。惟知識漸廣,且稍識為學之道之時,方能自學。而當童蒙之時,混沌未開,無知無識,其學唯授受一途。故易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然未學語之童蒙,既未能言語,且無知無識,又何以求我,其學唯耳聞、目染、舌學罷了。學語之時,若生于漢語之地者,其所聞聽無非漢語,則其言語必為漢語;生于英語之國者,其言語則為英語;生于雙語之域者,則能兼之。究其因由,即因小兒學語由耳聞目染舌學。是以天生耳聾者,耳根清靜,無話語熏染,耳不聞而舌不學,雖口能為咿呀之聲,卻多不能言語,故而自古有十聾九啞之說。耳以聽聲,耳以辨識,耳以糾錯。然有耳聾者,以目代耳,目視唇形,以此學語。然而目視舌學之語,則不如耳學那般精準。可知小兒學語,則惟他人之所言,惟雙耳之所聞。學語幼童,初則為咿唔之音,漸而方成言語,而首開之語,常為呼母呼父之辭,而非他辭者,皆因父母每日于其耳畔反複指辨教之。是以欲教之語,必反複言之,以盈其耳,方能浸入其心,刻錄于腦。是以,為人父母者,須用心竭力,幼童言語之豐富與多樣,全賴父母之力,伶俐善言之童,非天生神授,實他人所教,而寡言後語之童,非小兒之愚,乃父母之失。少兒學語若天成,宜盡心調教。

  天生萬物,各有其性,孕育生長,亦有其時。點瓜種豆,植麥播稻,皆有其時,而不可亂。不貴早,不能遲,宜得其時,失時難長。童子發蒙,亦有其時。新生兒降生與其它動物不同,豕犬牛羊,落地睜眼後,便能掙紮起行,而嬰兒則不同,需精心照養兩三年方能蹒跚學步。直立行走限定人類女性骨盆開口大小,人類腦容量又大于該限度,而人類胚胎需要發育21個月,然而胚胎頭顱容量增長過快,發育十個月時,便瀕于該限度,因而嬰兒便須提前降臨人世。以緻嬰兒降生後,還需繼續發育大腦。而在這期間,嬰兒并無學習能力。嬰兒自啼哭至言語,約需兩三年時間。是以,在幼兒三四歲漸會言語後,便須立即發蒙。切不可荒誤時間,而錯失最佳開蒙時機。古人雲: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是以,發蒙之書,務求盡善盡美。

  我中華自古便為學童編寫蒙學書,而蒙學書發轫于字書。周時史官以《史籀篇》教學童識字。秦編有《蒼颉》、《爰曆》、《博學》,合稱《蒼颉篇》。兩漢魏晉南北朝亦多蒙學字書,而現僅存《急就篇》及《千字文》。唐宋以降,蒙學書趨于多樣化,以内容而言,有字書,倫理類,知識類等;以體裁而言,有韻語,散文,詩歌等。較為有名的有《國小》、《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家詩》、《唐詩三百首》、《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增廣賢文》等等。

  蒙學書最主要作用是識字。因識字而産生字書,而後蒙學書雖有其它功能,但識字始終是最主要作用。《千字文》宜反複誦讀,反複識别,反複識記。

  時有古今,物有興替。時移事易,一物興起,一物廢棄,天道之常。因時代不同,字意變遷,古之蒙學書因字詞晦奧難懂而為世所棄,或因内容不合于時而為新書所替代。周用《史籀篇》。秦統一六合後,編《蒼颉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期間蒙書踵起,繼而淹沒無存,惟《急就篇》與《千字文》存世。《急就篇》又名《急就章》,西漢史遊編,共2144字(末128字為東漢人所加),按姓氏、衣着、農藝、飲食、 器用、音樂、生理、兵器、飛禽、走獸、醫藥、人事等分類,纂成三言﹑四言﹑七言韻語。切合實用,又便記誦。因語及吏事,而為仕進必讀之書,亦承擔字帖功效,為漢魏至唐代蒙學通用字書,至隋唐時,漸為《千字文》所替代。《千字文》,凡一千字,字字各異,字拓自王羲之書帖,為南北朝時梁朝周興嗣編撰,欲為識字學書之用,全書為四言韻語,共250句。限字千言,文無重字,零落千言化作錦繡華章,無緒單字理為行雲妙文,其文贍,其辭藻,其勢順,其思巧,非止人力,亦由天授。隋唐之際,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窮三十年之功,摹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贈浙東各寺廟,使《千字文》廣為流播。唐時,《千字文》因識字之便,及字型之美,漸而取代其它字書。自此至國民,《千字文》于字書上,獨領風騷千餘載。唐宋以後,蒙書種類漸多,可堪經典之作的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增廣賢文》。

  然而,昔日童子搖頭晃腦、熟讀記誦之書,而今皆寂寂然,少人問津。若《千字文》《幼學瓊林》之類,即便再傳千載,亦未過時,何以古人視如珍寶,而我輩棄若敝履?若有至佳者繼起取而代之,則棄之無妨,亦可為子孫之福。而如今,空有如許蒙學經典,卻棄之不顧,束諸高閣,又未編撰佳作以施童子,惟授以淺顯通俗、平白如話之文,且三五年間,方授字百許。童子掌家國之未來,卻以寥寥數字草草啟蒙,至淺至白之文胡亂開蒙,試問低開者幾能高走?稚氣幼童,教之有道,規之有方,則能一日千裡,若低估其能,憂其勞苦,而教之以淺簡之文,而後任其肆玩,不予限制,則貌似愛之,卻适足以害之。小童豈解玩之真趣,不過憚于勤苦,怕人束縛,胡玩亂耍罷了。一旦散漫性情,欲加限制,則非哭則鬧,無能為矣。況且年少時節,寸陰寸金,逝之則永不再來,荒廢之後,意欲再學,則既遲且殆,悔之無及。愚兒非天生即愚,頑童亦非天生便頑,皆後天而成,或謂父母成之亦可。

2、師

  韓昌黎有雲:師者,是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人非能生而知之,是故欲以緻知則必先從師。而從師擇師則因年齡、學識之不同而各異。

  學前童子,父母為師,擇無可擇。所謂先天之才者,其慧質源自天生,抑或成于此時。高斯三歲即能指出其父賬目之誤,此天生耶?後天耶?

  于受業幼童、蒙昧者之從師而言。師有百種,種種不同,有不學無術之師;有照本宣科之師;有循循善誘之師;有因材施教之師。同是為師,水準則異,知識有多寡之分,學問有高下之别,道德有崇低之差。而白字先生自然教出白字學生。以己之昏昏者,則何以使人之昭昭。德行有虧者,或将導人向惡,誤人子弟。是以從師必擇,擇師必慎。此類人慧心未開,性情未定。慧心未開,則難辨識真僞;性情未定,則易随風而擺。

  于學有小成,眼界漸高者而言。凡學高于己者即可為師,能過于己者即為師。苟有可取之處者,皆能為師。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師。

  臻于化境者,不拘學之高低,不問能與不能,凡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莫不能師,天地萬物,皆為吾師。張旭見擔夫與公主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及觀公孫大娘舞劍,而得其神。又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懷素觀夏雲多奇峰,辄常師之,遂悟筆意。夜聞嘉陵江水聲,而草書益佳。

  所謂名師出高徒。志于學者常遍訪名師。然而,名師之于師,正如天才之于人一般,成金字塔形分布而立于塔尖。故而名師衆慕而難尋,而即便幸遇名師,也未必能如願拜為門下。名師可遇而難求,如若因緣際會,則為萬幸。倘若不遇名師,而又欲向學上進,則可轉益多師,博采衆家之所長,而化為一體,為吾所用。然而,有道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即便幸投名師,若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則亦必轉益多師,兼收并蓄,融會貫通。

  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即便幸聆名師教誨,日日得其耳提面命,也未必定然能成高徒。師乃引路人,而非代步者。如若弟子無恒不勤,散懶怠惰,或玩物喪志,嬉遊無度,則終究難以成器。路在腳下,須由己走。如若得成大器,則雖賴師之勞,而終由己之力;假或堕為廢材,則皆乃己之過,或間有師之失。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師如孔子,尚有未通六藝、庸如常人之弟子。可知,雖有名師,卻不足以恃之。師需從,而不可恃,惟己可恃,恃己之勤苦奮進、孜孜不倦。

  學高為師,能者為師,然而師非無所不通,無所不能者。知識之廣,必有師之未能盡窮者;學問之深,定有師之所不能及者。學如孔子,亦曾受困于小兒。是故,雖受業從學于師,卻不可未經己慮而盲從于師。有疑必究,悖理定窮,不為師者諱,不屈于師威。吾從師以求知,若棄理以從師,則非為吾師也。亞裡士多德曾經曰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柏拉圖定義無羽毛兩腳直立行走的動物為人。而亞裡士多德則示之以拔毛之雞以駁之。

3、友

  古人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曆史上,有很多文人學者,因交朋結友,互相激勵,互相探讨,而學問大進。這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美妙的故事,讓我們在瞻仰他們的同時,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沉醉,飛翔。并且古人還用優美的詩篇記下來,供我們膜拜。下面說說朋友在學習中帶來的益處。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兩句是講朋友的。第一句:唐人有詩雲,春風不度玉門關。但是不怕,隻要朋友有如石般之物,便可攻玉門關。第二句講的是,如果你有什麼缺點或漏洞,你朋友會幫你填補上去的。《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朋友間互相商讨砥砺,以圖互益互惠。《廣雅》:切,摩也。磋,通搓。這樣,如切如磋就很好了解了。如琢,想想啄木鳥也就不難了解。如磨,講的是女性朋友間互相砥砺的事,磨者,磨鏡是也,鏡越磨越亮,理越辯越明,長此以往,學問愈長。

  忘年交亦為朋友中的一種,能忘記年齡交朋友的确值得學習,況且還有助于學習。蕭綱、沈約、庾信、陳維崧、李漁、袁枚、鄭闆橋等文人墨客都嗜好忘年交,在曆史的天空上,點綴以獨特的顔色。文人就是文人,他們并不以忘年交這麼俗氣的稱呼來來形容他們的關系,而代之以娈童這麼個雅緻的名字。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聊齋裡面有大量故事,都在宣揚這個道理。很多窮書生(為什麼是窮書生?因為有錢人家裡有丫環之類的),獨自挑燈夜讀時,便有美女出來陪他們讀書,經過長年努力,大多書生都能中進士。等他們中進士後不久,那些美女看到伴讀的效果已經達到了,是以就離開這些書生。這便是紅袖添香夜讀書。多美呀!要是高中時,每一個人配一個,還有誰不喜歡讀書呀。

  偉哉,朋友!妙哉,友之于學!

  不過,也有些同學,因交友的事而留下千古遺憾。

  話說,有三位同學一起讀書,一位姓梁,一位姓祝,另一位姓馬。梁同學無财,但有才。祝同學有财,也有才。馬同學有财,但無才。梁祝兩同學,才才相惜,甚是投緣。他們同栖同宿,雙出雙入。馬同學雖無才,卻也要附庸風雅,與有才人相交,但又看不上無财的梁同學,于是整日找祝同學,但祝同學又不屑于馬同學之無才,便不與之交往。是以馬同學大為生氣,當看到梁祝相契情形時,便說他們是×××。接着流言四起,而梁祝因敵不過世俗的偏見,而最後自尋短見。有人說,看到他們化為兩隻蝴蝶,在知識的花園裡采英撷芳。這也不過是人們對無奈事實的美好想往罷了。後來,有人把他們的事加以整理,編輯出《梁祝》,裡面祝同學則變成女扮男裝的女兒身,這也更增加了故事的凄美感。

  朋友,這是個很美好的詞。

4、記憶

記憶訓練之途:以學為訓;随時随地訓練;特定時間特意訓練

以學為訓,邊學邊記邊練

學習過程中,無論所學知識該背與否,都可用來當作記憶訓練的材料。培養訓練意識,随時加強記憶訓練。優點:省卻特意訓練時間。缺點:有時過于專注記憶,而忽視内容本身的内涵與聯系,忽略真正該掌握的知識。

随時而練随地而練

零散時間記誦外語單詞。讀無字書時,時時留心,處處留意,事事留情,凡所可記,皆默默識記。缺點:1、量少,雖然知識可積少成多,但記憶容量卻很難因一次次過小量的記憶訓練累積而增加;2、量少,雖然有時記憶效率很高,但記憶訓練的效率卻不高。(即,因量少而易記牢,但即便記牢也無甚益于記憶提高。)3、大腦休息不足,易疲勞,緻使頭腦昏沉。

特定時間段特意訓練

前兩種方法,須時常存有訓練意識。

前兩種方法,雖然也是記憶訓練,但卻更着重于學習與積累。而這裡則是把記憶從學習中獨立出來,在特定時間裡,單獨地,不為學習地,進行記憶訓練。而這裡不為學習,亦是為了學習,是為砍柴磨刀,以助裨于日後學習。藉快哉風,以日緻千裡。

訓練材料:事情、事件、圖畫、文章、抽象符号等等。

如曾子“日三省吾身”般,夜寝時對日間所做所曆進行回憶整理,以此訓練記憶,人稱“過電影”。然而,記事雖或有用,但并不足以讓記憶大幅提高,因記憶要求準确,須昭然明晰細小微末之處,而記事則隻須明了事情脈絡,雖偶有細節鏡頭,卻多呈跳躍離散性,并非連續性的,以此訓練,則難以培養出嚴密的記憶。

事情多非連續,而一些事件過程卻可呈連續狀态。如弈棋打牌。圍棋,軍棋,象棋,甚至五子棋,每局棋後,暗自在大腦裡進行複盤。須求一步不差,一子不誤。大腦在一定量的思考後,可使思維活躍,思緒清晰,也更有利于記憶,是以棋後複盤,大腦可挾思維之餘氣以記憶,而此時記得雖清,卻也削弱了訓練之功。是以,若欲複盤,可于當日腦中無棋時再複。複盤受卡時,可借上下步以猜其行棋。棋子多少、棋盤規則、走法邏輯、行棋意圖,皆有助于記憶。然而,有助于記憶者,則不利于記憶訓練。

文章的識記

在學習中,記憶訓練的最終目的就是記背文字和符号。是以背記文章也就更契合該目的,也更有利于學習時對文字的記憶。

記憶訓練須循序漸進,若貪多強記,則意倦神疲。意倦神疲,則難以為繼。難以為繼,則非為訓練之道。記憶訓練必須在準确的基礎上,追求速度;保證品質後,再擴充數量;增加數量後,再在該數量級上提高速度。而非先疾求速度,再漸求準确。亦非先驟增數量,再緩求準确。

熟讀可成誦,然而熟讀成誦則非記憶良法。熟讀成誦,記誦時,由嘴入腦;背誦時,常未經大腦,恃其熟,脫口即出。熟讀或可記背,然而用以訓練記憶,則未為良方。記憶非必求口到耳到眼到,但求腦到。這裡所言,皆由眼入腦。故而此處記背皆為默記。

初級 識記文章,背三五百字。選一篇三五百字的文章,或長篇中的幾段。識記時,以句為機關,長句可分若幹短句。看一句時,立即蓋住,再回想。回想須做到一字不差,若看一遍記不完整,可看第二遍。記完整該句後,再記下一句。如此,直到該段每句都記完。然後再對該段進行回想,若有漏誤亂序,則先校對,校對後整理思緒,然後再進行回想,直到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差,一句不亂,一段齊整。以最少遍數記完一段後,再以此法記下一段,直到最後一段。然後再對整篇進行回想。漏處誤處,須多記幾次以加強記憶。

每日以此法選取不同文章進行訓練,直到每段中的每句隻看一遍,隻回想一遍,該段便能完整無誤地背誦,而每段隻經一次整理背誦便可背誦全篇時,便可進入下一級。

次日識記新文章前,可整篇回想前一天所背内容,以訓練長期記憶。有記不牢之處,或背不順之處,先不校正,且放一邊,盡量回憶全篇,實在記不住,則校對後再行回憶。三五日後,識記新文章前,放棄回憶前一天文章,用該時段回憶該篇文章。再七八日後,再次回憶。如此反複幾次,可加強長期記憶。

中級 選取一千字左右的文章,以段為機關,進行識記。

Ⅰ、每次的訓練方法為:

記每段時,以一定速度邊逐句看,邊前後聯系,記于腦中。該速度可慢慢加快,以看一遍能較準确記住該段為準。看完該段後,蓋住,逐字逐句回想該段内容。看一次不能完整準确回憶,則可再看一遍,再回想;或于模糊遺誤處加強記憶。直至沒有半字差錯。一段後,如此接着一段,直至全文。每段如此記過後,再整篇回想。遺漏不清處,再次加強。直到一次可完整無誤背完整篇後,便可進入下一階段訓練。

Ⅱ、每次的訓練方法為:

記每段時,以較快速度看完整段,看時不進行回想聯系,待到看完該段後,再行回想。該速度亦以一遍能較準确記住該段為準。遺誤模糊處,處理同上。以此法背完全篇每段文字。再回想全篇一遍。求至準至快一次背完。

這裡初級到中級是以句為機關一次背三五百字,然後再以段為機關背一千字。亦可以句為機關一次背三五百字後,再增加到一千字,然後再以段為機關背一千字文章。方法多多,非隻一種,可靈活運用。

若能一看一記而背準記全一千字文章,于學習則庶幾足矣。若癡求至術,以緻過目不忘,善則善矣,但恐費時耗力,挪耗學習精力,壓縮學習時間,有舍本逐末之嫌。亦且過目不忘難緻易逝,力緻耗時,善養保持更是耗時。

然而,亦不可不知何以緻之。

進階 選一兩千字文章。先邊看,邊聯系,邊記憶。每看一段,則聯系段中關系,記憶該段内容。看完下一段時,再聯系和上一段的關系。等看完全篇後,再行回憶。等練習熟練後,再進行下一階段訓練。即,集中精力一遍看完全篇,而不進行其它思維操作,保持精神緊張,看完後,便行回想。做到一遍一字不差後,便為過目不忘。而後再加快速度。再增加字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