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漢武帝在位期間,推行窮兵黩武的政策,在一連串“輝煌”戰果的背後,則是累累白骨、赤地千裡的慘重代價。曆次對外戰争加上天災人禍,到漢武帝晚年,帝國人口數減半,許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按照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的說法,漢武帝的作為已跟秦始皇沒有差別(“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見《史記索隐·孝武本紀述贊》)。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漢武帝晚年民生凋敝,帝國危機重重

在這種情況下,一向以“替蒼生立命”的儒生們,便開始大力抨擊武帝戕害生民的政策,進而對漢朝統治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漢昭帝在位時,董仲舒的弟子睦孟便通過谶緯之說勸告朝廷,認為劉家氣數已盡,皇帝應該把帝位讓與賢人。結果可想而知,睦孟非但沒有說服漢昭帝,反而被執政的大将軍霍光誅殺。但盡管如此,儒生們對漢帝國合法性的質疑聲卻并未就此消停。

漢宣帝執政後重拾“武帝路線”,由此激起更多的儒生加入到批評朝廷、質疑劉家合法性的行列中,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儒夏侯勝、蓋寬饒、谷永等人。這些人紛紛上書朝廷,警告皇帝不可“忤逆天意,倒行逆施”,否則天意會抛棄漢室,另擇有德之君。雖然宣帝拼命地壓制這些“悖逆”的言論,但質疑漢朝統治合法性的聲音卻變得愈發強烈,終于大到連皇帝都産生懷疑的程度。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漢宣帝重拾“武帝路線”,遭到很多人反對

至于體制外的反對聲音,比之這些儒生的意見,隻會更加激烈而非和緩。比如齊地人甘忠可創作《天官曆·包元太平經》12卷,披着黃老之術的外衣,聲稱漢家氣數已盡,天帝派真人赤精子傳授給他法術,并讓他代天牧民,此說一度在民間廣為傳播。雖然甘忠可終因“罔上惑衆”罪被處死,但他的這套說辭卻影響了政壇上的一大批人。

等到漢哀帝在位時,由于強硬推行各種改革措施,加上政局的動蕩不安,使得百姓的生活再度陷入難以為繼的狀态之中。按照谏大夫鮑宣的說法,當時的情形是“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見《漢書·鮑宣傳》)。在這種情形下,質疑帝國合法性的聲音再度席卷而來,而且其力度要遠超從前。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漢哀帝在位時,帝國合法性更加脆弱

面對洶湧而至的質疑聲,沉疴在身的漢哀帝也失去了繼續執政的自信心,開始懷疑劉家的“天命”确實走到了盡頭。此時,甘忠可的信徒夏賀良(黃門待诏)、解光(司隸校尉)、郭昌(長安令)、李尋(寵臣)等人便向哀帝建議,既然漢朝的曆法已經衰落,那麼皇帝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改變國号、年号,唯此才可以延年益壽、平息災禍,保證江山社稷永續不絕。

哀帝“病急亂投醫”,竟然就真的聽信他們的建議,并于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頒布诏書,宣布自己不再稱漢朝皇帝,而是“陳聖劉太平皇帝”,并且更改年号為“太初”,以示改元更始,再續天命。簡言之,漢哀帝為解決統治合法性危機,在避免将皇位讓與外姓的前提下,自行宣布“取代”漢朝,再建立一個新的“陳聖劉太平”帝國。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漢哀帝為避禍,上演“再受命”鬧劇

(夏賀良)數召見,陳說“漢曆中衰,當更受命...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壽,皇子生,災異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無不有,洪水将出,災火且起,滌蕩民人。”上久寝疾,冀其有益,遂從賀良等議,诏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号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見《資治通鑒·卷三十四》。

然而僅僅過了一個多月時間,漢哀帝的病情非但沒有減輕,而且呈日益加重之勢,再加上“再受命”後帝國局勢危峻仍舊,百姓生活依然困苦,方才醒悟自己上了當。更加要命的是,皇帝自行宣布劉家氣數已盡,更是在民間引發了更大的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哀帝果斷宣布廢除先前頒布的诏書,并以“反道惑衆”、“傾覆國家,誣罔主上”的罪名,将夏賀良等人處死。

大臣勸皇帝更改國号以躲避災禍,皇帝聽從,結果很快發現自己上當

權臣王莽推翻漢朝,建立新朝

資料來源:《史記索隐》、《漢書》、《資治通鑒》傳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