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薛仁貴
薛家因薛軌早逝而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他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其妻柳氏說:"有出衆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骁勇的将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争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應允,于是去見将軍張士貴應征,自此步入軍旅。

薛仁貴出身于河東薛氏南祖房 ,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幹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将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第四:蘇定方
蘇烈少年時代就以“骁悍多力,膽氣絕倫”聞名鄉間,十五歲随父征戰,沖鋒陷陣。其父死後統率部衆,屢次擊敗侵犯鄉裡的叛賊,“自是賊不舍境”,深受家鄉人民信賴。隋朝末年又跟從窦建德、劉黑闼河北起義軍攻城略地,“每有戰功”。歸順大唐後,在對外征伐中蘇烈脫穎而出,建立赫赫功名,真正完成了平定四方的壯舉,世人皆稱蘇定方。
他不僅英勇蓋世,而且為人正直,王文度殺降謀财時,“唯定方一無所取”;在滅亡西突厥後,定方“乃悉散諸部兵,開道置驿,收露胔,問人疾苦,賀魯所掠悉還之民”;曾答應都曼饒他性命,為保全信義,便頓首乞求高宗免其死罪;而當蘇定方遇到才德兼備、資質絕佳的青年裴行儉時,“甚奇之”,直感慨“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于是傾囊相授,“盡以用兵奇術授行儉”。
第三:郭子儀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複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758年,進位中書令。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于閑官。公元762年,太原、绛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出鎮绛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
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纥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啟用,任關内副元帥,再次收複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聯兵内侵,郭子儀在泾陽單騎說退回纥,并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谥号忠武。
第二:李勣
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将,與李靖并稱,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将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第一:李靖
隋末唐初将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原為隋将,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南平蕭銑、輔公祏,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去世後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在李靖的戎馬生涯中,他指揮了幾次大的戰役,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因為他勇敢善戰,更因為他有着卓越的軍事思想與理論。他根據一生的實踐經驗,寫出了優秀的軍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