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根(石)雕

——蘆山之傳世國粹

李 靖

根雕,是木雕在選料和加工方法、技術上的創新。但就工藝而言,木雕與石雕同屬雕刻工藝,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今日蘆山根(石)雕是漢代蘆山石刻的傳承和發展,起源應早于樊敏碑阙聞世的年代(公元205年)。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樊敏碑、阙(李靖 攝)

說到蘆山根(石)雕,必須提及蘆山石刻劃時代的代表作:樊敏阙與王晖石棺。

樊敏阙,建于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為扶壁式雙阙。樊敏阙高5.1米,寬2.25米,厚0.92米,阙身由九層方形巨石堆砌而成,為紅砂石質,全阙由座、壁、鬥拱、檐、頂五部分組成。在阙的頂脊正中央刻有一隻鲲鵬展翅,口含一條绶帶(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絲帶)。阙檐為漢代出檐式筒瓦,檐口刻有無字瓦當,檐下鬥拱層上镌刻浮雕圖組,現存浮雕圖為雲南古哀牢夷族“龍生十子”神話故事。在鬥拱層四角刻有大力士舉雙臂托舉,顯示出力能擎天的氣概。主阙的左側有耳阙,在鬥拱層正中刻有西王母騎龍虎座圖案。全阙氣勢磅礴,造型雄渾,構圖協調.雕刻技法嚴謹簡練,為漢阙石刻中的精品。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樊敏碑、阙(李靖 攝)

樊敏的墓前二具石獸,頭似虎,形态矯健生動,雙肩均有雙翅。其中一具為雄性,叫千祿,前爪撫蟾蜍;一具為雌性,叫辟邪,前爪抓蟹。旁邊的是漢代石獅、漢代石羊、漢代石龜,他們都雕刻了大部輪廓,沒有進行細緻刻畫,雕刻技法嚴謹、簡練。其他九尊石獸,皆是漢代圓雕石獸的造型,以粗犷、拙樸、雄渾、神秘為基調,均為跨步前行姿态、昂首、挺胸、曲腰、垂尾;虎虎生威,呼之欲出,一派威嚴雄壯之氣勢。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樊敏塑像(李靖 攝)

王晖石棺是蘆山縣出土的東漢石棺中最早一具具有墓志銘的石棺,且墓志銘儲存完好,至今可以誦讀,其曆史價值極高。石棺雕有栩栩如生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其兩側青龍白虎皆兩肋生翼做騰飛之勢,為“虬”龍,為“螭”虎;玄武,乃造型獨特的龜蛇千年一吻;最為出彩的乃是朱雀造型,雕刻處右門微啟,是一仙童伫立,仙童微露半身,頭挽發髻,面目清秀,神情端莊,右手撫門,衣帶飄佛手臂似又羽毛,右腿徑下有甲鱗,有專家稱仙童其實為朱雀的化身,作侯望之态,好似迎接主人歸來。棺體上蓋,一隻猙獰饕餮銜環而伺,令人不寒而栗。郭沫若先生偶得其拓片,對蘆山雕刻水準驚歎不已,當即奮筆疾書寫下“西蜀由來多名工,蘆山僻地競而雄。”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蘆山縣東漢石刻館(李靖 攝)

風煙俱淨,彈指間已是百年。正是因為蘆山有深遠而厚重的石雕文化積澱,在歲月打磨中厚積薄發。蘆山根(石)雕完美地繼承與發揚了樊敏阙與王晖石棺的雕刻技藝與手法,并在此基礎上大膽進行技術創新與突破,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蘆山根(石)雕刻技藝。

到了唐代,佛教傳入中國,各地大興建廟之風。蘆山清仁鄉蘆溪村的靜智寺“建自貞元(785—794年)間,為蘆山第一寶刹。”也開創了靈鹫山寺廟群的先河。其氣勢恢宏的金絲楠廟宇規模,精彩絕倫的佛像雕刻,蘆山根(石)雕刻工藝完美地呈現,在當時都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其寺廟香火旺盛跨越竟千年之久。至今,靜智寺還尚存遺迹,一通古碑屹立,斑駁的文字訴說着曆史千年的滄桑。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蘆山縣漢代石獸(李靖 攝)

在蘆山治内城東南隅的姜公祠,相傳始建于北宋。内供平襄侯姜維,固又稱為平襄樓。平襄樓,梁柱皆為金絲楠所造,其造型大氣宏偉,飛檐翹閣,雕梁畫棟,其平襄侯姜維金身,皆是本地雕刻的能工巧匠用金絲楠木雕刻而成,展現出平襄侯姜維活靈活現、形神兼備的神态。仿佛平襄侯重生,一身戎裝,橫刀立馬,夢回吹角連營。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漢姜古城平襄樓(蓬州閑士 攝,方志四川 供圖)

民國版《蘆山縣志》記載:“明嘉靖甲午(1534年)舉人王之賓故宅,改建為關帝祠。正殿五楹,中祀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翌贊宣德關聖帝君位。後殿祀關帝三代,曹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因明嘉靖九年庚寅(1530年),“诏以塑像為渎,乃令天下改易木主”。是以,帝君金身皆為蘆山根(石)雕刻金絲楠木上乘之精品。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根雕作品《一顆紅心向延安》(蓬州閑士 攝于蘆山縣毅恒金絲楠博物館)

到清康熙年間,僅今飛仙關、蘆陽、龍門、清仁四鄉鎮和思延河以東的範圍内,就有廟宇108座。除廟房的楹、窗、檐需大量的木雕外,僅廟宇供奉的神像雕塑當數以千計。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邑令楊所憲培修頭門有碑記。民國初,改稱關嶽廟。正殿中,位左祀關壯缪侯,右祀嶽忠武王。其東西序,則以曆代名臣配享。東序張飛、王浚、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旭烈兀元、徐盛、戚繼光等;西序趙雲、謝玄、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锜、郭侃、常遇春、藍玉、周玉吉等38尊。廟壇“或木主塑像以薦馨香,或刻桷丹楹以申祗敬。”自此以後,蘆山寺廟中的神像多為木刻。縣城東街東嶽廟“嘉慶己卯(1819)秋,龛忽發無端之火,一切無恙,而神像獨焚”就是木雕神像的例證。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木雕作品《女娲補天》(李靖 攝于蘆山縣毅恒金絲楠博物館)

當時蘆山根(石)雕刻界人才輩出,作品更是推陳出新,層出不窮,由此造就了蘆山根(石)雕刻市場之興盛,根(石)雕刻工匠隊伍之龐大,根(石)雕刻構思之巧妙,根(石)雕刻技藝之精湛,根(石)雕刻傳承之繁榮的景象,蘆山根(石)雕刻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木雕作品《袁隆平》(李靖 攝于蘆山縣毅恒金絲楠博物館)

由此可見,蘆山根(石)雕刻源遠流長。追根溯源,蘆山根(石)雕刻起源早于東漢樊敏碑阙與王晖石棺問世的年代,但興于東漢樊敏碑阙與王晖石棺這個曆史節點,并在此得以傳承。砥砺跋涉,發展于唐、宋、元三朝,鼎盛繁榮于明、清,輝煌在新中國“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的盛世春天裡。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

作者李靖(右)與蘆山劉氏木雕傳承人劉毅恒在一起探讨木雕技藝(李靖 供圖)

作者系列文章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李 靖(四川省蘆山縣)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藝術】根(石)雕——蘆山之傳世國粹‖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