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消息,“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頁面顯示,基于自主架構LoongArch指令集的龍芯3C5000伺服器CPU研發完成。

據悉,該晶片具有16顆LA464大核、32MB高速緩存,主頻2.1~2.3GHz,單晶片雙精度浮點峰值運算速度超過0.5TFLOPS,綜合性能表現不落後目前市場的主流伺服器CPU,将用于雲計算或大資料中心。
長期以來,國内CPU市場尤其是消費級領域,都不太容易見到國産品牌晶片的身影。随着各機關對資料保密、流程拉通等方面要求的逐漸提升,使用國産晶片的需求越發凸顯,也給高性能國産CPU提供了可以一展身手的空間。
圖源:pixabay
其實很多年前半導體行業發展就獲得過支援,補貼晶片研發企業去追趕上遊,但這條路中國已經落後太多,想要追上并不容易。動搖中國内甚至還出現了漢芯這種騙補的企業,不但延誤了晶片研發工作,還讓不少人對半導體行業失去信心。
所幸,仍有不少企業不畏困難堅持自主研發,除了龍芯的自研架構伺服器CPU,華為之前也曾推出鲲鵬系列ARM架構伺服器CPU。這些企業之是以先研發伺服器CPU,主要原因應該是伺服器CPU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而且實際銷售中可以批量采購,有助于企業快速回收研發成本。
龍芯、華為等也曾推出用于PC整機和筆記本電腦的商務級CPU産品,不過由于架構、性能和相容性問題,這些晶片在Windows平台這樣的主流個人平台的體驗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即使面向普通消費者,也不能說可完全替代現有中高端産品。
當然,現在的艱難是龍芯、華為等企業自主研發之路必然遇到的情況,隻要他們堅持下去,終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那麼一天。而且社會各界都在大力支援國産CPU的自主研發工作,在他們的幫助下,自研CPU的難度會降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