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啼哭非“小事”,兒科醫生跟您聊聊背後的原因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注意觀察寶寶發出的信号

昨天夜班,11點左右,一對年輕的父母帶着一個出生20天的寶寶急來醫院。詢問原因,寶寶從傍晚開始,一陣陣哭鬧,不吃不喝,像“鯉魚打挺”。

披頭散發的寶媽和滿頭大汗的寶爸,訴說着一個“穿尿不濕的“導緻的“家庭事件”。醫生趕緊把寶寶放到診床上。這時候,寶寶已經不哭了,眼睛睜着,小臉紅紅的,還能看到剛剛哭鬧的痕迹。

醫生詳細進行體格檢查,查找哭鬧的原因……

孩子啼哭非“小事”,兒科醫生跟您聊聊背後的原因

圖源:作者供圖

幾乎每個兒科醫生的夜班,都有似曾相識的經曆,新生兒或小嬰兒不明原因哭鬧,到底是怎麼回事,媽媽們該如何處理呢?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新生兒啼哭是他們表達感覺和要求的一種方式,是正常神經系統發育的一部分,寶寶啼哭的頻率也和他們的發育程度相關。

生後第1周,啼哭主要集中在傍晚時分;

生後2周左右到生後6~8周啼哭達高峰,平均每天啼哭時間110~118分鐘;

生後12周之後,降低到每天1小時,大約3~4個月消失。

寶寶啼哭并不一定與危急生命的疾病相關,事實上,95%的新生兒啼哭,沒有軀體或者健康的問題,疲勞、饑餓、便後不适都可引起寶寶哭鬧。盡管如此,準确識别病理性啼哭還是很有必要。

這些情況可導緻新生兒啼哭

單純從音調、音高等方面判斷啼哭原因,過于經驗主義,容易過度緊張或延誤病情。我們來從機制認識幾個導緻新生兒啼哭的常見疾病,及其處理方式。

1、上呼吸道感染後鼻塞:

原因:鼻塞時,寶寶隻能用嘴呼吸,哺乳時需要閉口吸吮乳頭,寶寶無法呼吸,隻能放棄乳頭張口呼吸,這種情況下,寶寶饑餓吃不到奶,吃奶又無法呼吸,隻能大聲啼哭。

處理方式:這時候媽媽可以在喂奶前,用濕毛巾熱敷寶寶的鼻部,或者用生理鹽水滴鼻,稀釋洗出分泌物後喂奶。可以喂一會就将乳頭拔出,待寶寶呼吸一會再繼續喂哺,不要等寶寶開始哭鬧了再處理鼻涕,越哭越不吃。

2、間擦疹和尿布皮炎:

原因:易出汗的皮膚皺褶或排大小便後未及時更換尿布,常常引起間擦疹和尿布皮炎,這是新生兒啼哭的重要原因。

處理方式:寶寶哭鬧時,一定要從頭到腳看一遍皮膚,尤其是皮膚皺褶和外陰部有無潮紅破潰。平日裡保持皮膚幹淨幹燥,勤換尿布,便後清洗外陰,之後使用幹淨的棉布或一次性尿不濕。如果出現潮紅,可用溫水清洗後,噴抑菌洗液,局部晾幹。保持皮膚的幹淨幹燥是預防此類啼哭的關鍵。

孩子啼哭非“小事”,兒科醫生跟您聊聊背後的原因

尿布皮炎,圖源:作者供圖

3、喂養不當:

原因:由于喂奶過多,或過早添加澱粉類食品,寶寶不能消化,産生過多氣體或喂養方式錯誤,奶液未沒過奶嘴,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引起胃部膨隆不适,寶寶哭鬧不安。越哭,吸入氣體越多,導緻哭鬧不止。

處理方式:主張盡量母乳喂養,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母乳喂養者,盡量采用同一種配方的乳制品。奶後拍背,側卧位,上半身擡高30度。順時針按摩寶寶腹部,促進排空。

4、乳糖不耐受:

原因:乳糖不耐受表現腹瀉,黃綠色稀便帶奶瓣,泡沫多。腹脹、排氣多,腸鳴音增加,排氣時常帶出少量大便。新生兒因腹部不适,經常哭鬧不安,用抗生素或止瀉藥無效。

處理方式:這時候可減少母乳喂養,或将普通配方奶更換為無乳糖的配方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5、牛奶蛋白過敏:

原因:指機體對牛奶蛋白的高反應性,是新生兒常見的食物過敏之一。牛奶中含有多種蛋白質,其中,α-乳清蛋白、β-乳球蛋白是引起牛奶過敏的主要過敏原。表現為過敏性皮疹(荨麻疹、濕疹等),嘔吐、腹瀉、腸脹氣、腸痙攣等。

處理方式:治療推薦單純母乳喂養(母親避食牛奶及可能過敏的食物),不能母乳喂養的嬰兒可選擇适當的低敏配方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甚至氨基酸成分奶粉。

6、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早期):

原因:多見于6個月以内,特别是3個月以内小嬰兒。如易激惹、煩鬧、汗多刺激頭皮而搖頭等。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一過性血鈣下降,血磷降低,堿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處理方式:口服維生素D和曬太陽,适當給予鈣劑,可改善症狀。

幾種需要緊急至醫院就診的情況

01

腸套疊

由一部分腸套入相鄰的腸中導緻,分原發性和繼發性,新生兒多為原發性,也可能因喂養不當,吞咽空氣過多引起腸蠕動紊亂造成。

陣發性劇烈啼哭,常伴嘔吐,休克時面色蒼白,起病4~12小時後排出果醬樣便或血便。但也有僅表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不久即進入休克狀态,此時反而啼哭不明顯。

02

嵌頓疝

腹股溝疝、臍疝和腹内疝一般都能複位,偶爾可發生嵌頓和腸梗阻,此時,新生兒除劇烈啼哭外還有嘔吐、腹脹等症狀。

是以,如果平時有疝氣的寶寶,當原因不明的劇烈哭鬧,尤其伴有精神反應減低,面色異常等時,要注意檢查腹股溝部、外陰部和臍部是否有包塊,如果有持續不能還納的包塊,則需緊急就診。

03

其他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哭聲尖,聲調高。

敗血症或神經肌肉疾病:哭聲微弱,甚至不哭。

雙側喉返神經損傷:哭聲嘶啞,調低甚至隻哭無聲。

急性中耳炎:往往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哭鬧時伴搖頭,手抓耳等。

醫生、父母面對寶寶啼哭這件讓人抓狂的小事,該怎麼辦?

總體來說,饑餓、疲勞、冷熱刺激、排便後啼哭,一般聲調不高,程度不劇烈,解除原因後易停止。對原因不明的新生兒劇烈哭鬧時應詢問病史和喂養史,然後做全身體格檢查,尋找原因,并進行病因治療。

醫生對父母的支援

對父母的支援和心理安慰;除外疾病因素。

教給父母正常啼哭的形式、自我調節和如何預防嬰兒搖晃綜合征,避免頭部受傷;父母、孩子和看護人之間的關系很重要,需要時間形成和培養。

促進看護人和父母之間的合作,使已經喪失信心的父母獲得力量。

不主張改變喂養方式,不主張更換奶粉;不應當停止母乳。

為父母提供咨詢。如果過度啼哭的嬰兒,任何可能的問題都被排除了,應當向父母充分解釋嬰兒啼哭的正常模式。

父母應該怎麼做

實施有規律的每日護理:包括睡眠和喂養的環境不能更改,孩子能自己睡眠、能自己玩。這并不意味着日程固定不變,而是采用相對固定的方式。

撫觸:小于6個月的嬰兒進行撫觸都很有效果。改善母子關系、改善睡眠和啼哭的問題。尤其對于3~6個月的嬰兒啼哭有效。

體位:俯卧位能更好地改善啼哭的問題,但必須有人在旁邊陪伴,以免發生意外。

當孩子過度啼哭時間較長時,抱起啼哭的孩子并予以安撫是父母正常行為方式,研究顯示“抱抱”并不能減少啼哭,但也沒有負面的影響,不會出現家長擔心養成壞習慣等問題。

總之,寶寶啼哭,95%沒有健康問題,醫生要詳細查體後除外需要處理的疾病,給父母支援指導。父母也要具備基本的識别能力,如果醫生确定寶寶沒有需要處理的疾病,那麼别着急,抱抱孩子,給他一些安撫,不用擔心會養成寶寶的壞習慣。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很簡單,辛苦堅持2~3個月,大一些就不哭了。

參考資料:

[1] 實用新生兒學第5版.兒科學第9版.

本文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李月蘭

責任編輯:CiCi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