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5年,蔣介石去羅浮山旅遊偶遇一人,随口八字讓他渾身發抖

1925年10月,廣州國民政府為徹底消滅廣東省軍閥勢力,決定進行第二次東征,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東征軍總指揮的蔣介石也跟随部隊來到惠州。途經一座山時偶遇一個人,随口而出的八個字讓蔣介石渾身發抖。這位路人究竟對他說了什麼話?蔣介石為何會渾身發抖呢?點個關注九叔這就為你細細道來。

1925年,蔣介石去羅浮山旅遊偶遇一人,随口八字讓他渾身發抖

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因為和孫中山政見不合,一怒之下炮轟了對方所在的總統府。無處可去的孫中山躲到永豐艦上,蔣介石得知孫先生有難,第一時間從上海南下,登上了永豐艦 保護孫中山長達40天,從此得到了孫中山的重用,被任命為元帥府大學營參謀長。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決定成立黃埔軍校,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從此刻開始,蔣介石掌握了黃埔軍校的最高權利,憑借着黃埔系培養出來的優秀學生,慢慢進入了曆史的舞台。1925年孫中山先生突發疾病,粵系軍閥陳炯明在英國勢力的支援下,率領三萬兵力進攻廣州,1月15日 廣州重要人員釋出東征宣言,組成聯軍數十萬,于2月初兵分三路讨伐陳炯明,東征開始後,擔任左翼和中路作戰任務的楊希闵、劉震寰兩部都按兵不動,右翼由共産黨員和青年團員為骨幹,新裝備起來的黃埔軍校學生軍,還有兩個教導團3000人成為東征主力,這支軍隊先後攻下淡水、海豐兩個戰略要地。3月占領潮汕地區,部隊回師棉湖時,突然陷入敵軍重重包圍之中,連長、共産黨員曹石泉和曹淵、許繼慎等人,率部奮力作戰,擊潰陳炯明軍主力林虎部,扭轉了戰局。由于共産黨員沖鋒陷陣、勇猛殺敵,不畏犧牲的精神,東征軍被東江人稱譽為“為群眾而犧牲之先鋒隊”。之後東征軍控制東江地區,取得第一次東征的勝利。

1925年,蔣介石去羅浮山旅遊偶遇一人,随口八字讓他渾身發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内部出現了權利上的真空,雖然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實力雄厚,但相比于國民黨内部的其他幾位大佬,他的資曆遠遠不如。最開始由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恺三人掌握着國民黨大權,後來胡漢民被迫離開國民黨高層,廖仲恺意外身亡,這就給了蔣介石上位的機會,憑借着戰績的力量,蔣介石逐漸掌握了國民黨的最高權利。1925年9月,原本已經被打敗的廣東軍閥陳炯明殘部,乘東征軍主力軍回師廣州平叛楊希闵、劉震寰時,再次叛亂 重占潮州、汕頭,盤踞廣東東南部的軍閥鄧本殷也與其配合,企圖向廣州進攻,廣州國民政府為徹底消滅廣東省的軍閥勢力,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遂決定進行第二次東征。1925年10月1日,東征軍中路縱隊在海豐附近擊破洪兆林部謝文炳,右翼縱隊在熱湯圩擊退林虎部隊,左翼縱隊在河源擊潰了李易标部,10月26日,東征軍已經占領了海豐、陸豐、紫金等地,決定包圍敵軍 斷其歸路,于是中路縱隊于11月1日占領鯉湖,11月2日進占普甯,第三天進占揭陽,左翼縱隊11月1日占領梅縣 并向大埔進擊。敵軍殘部乃向閩、贛潰逃,一連多日前方戰場傳來的不好消息,讓蔣介石心情非常煩躁。為了放松緊繃的心情,便來到了廣東惠州的羅浮山旅遊。

1925年,蔣介石去羅浮山旅遊偶遇一人,随口八字讓他渾身發抖

這裡方圓214公裡大小山峰有400多座,景色十分迷人,蔣介石來到這裡之後頓時心情好了不少,第一站的目的地就是名氣較大的沖墟觀,但是裡邊的道長卻說,蔣介石不适合在這個地方停留太久,建議他去酥醪觀走走,雖然老蔣心裡有萬般好奇,倒也沒有太多的抵觸情緒,轉道去了酥醪觀,奇怪的是,還沒等他走到跟前,觀中的道長好像早就知道他要來一般,在門口恭候多時了。兩人交談很長時間之後,原本打算隻留一天的蔣介石,硬生生在觀中待了三天三夜,第四天的時候因為革命形勢和軍情,蔣介石不得不起身離開,在他離開之前抽了一支簽,道長沉默良久說出八字:勝不離川 敗不離灣,這讓蔣介石非常疑惑,本想繼續交流下去,卻被道長一句“天機不可洩露”堵了回去,蔣介石雖然吓的直冒冷汗,卻也沒有強迫道長,帶着滿滿的疑惑離開了道觀,一直到蔣介石入土都沒能了解這句話的意思。之後蔣介石大軍一路高歌,11月5日大軍進駐潮汕,11月2日 陳濟棠部克複饒平,11月7日 蔣介石率領大軍進入汕頭,城中上萬群眾紛紛熱烈歡迎,1925年這段時間蔣介石的地位逐漸高升,成為了國民黨的領袖和最高統帥。先後發動了蔣桂戰争、蔣馮戰争、中原大戰、五次圍剿紅軍的戰争。一直到1937年的7月7日七七事變的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争,由于蔣介石一直采取不抵抗政策,讓他節節敗退,最後不得已遷都重慶,據守四川和大西南,利用美國和一系列國際援助,接納"全面停止内戰 一緻對外”的政策,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的蔣介石忙于在美國的幫助下,掠奪人民抗戰的勝利果實。沒有對道長的話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為了鏟除異己,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生死再次發動内戰,雖然他占據了有利局勢,結果依然是節節敗退,這個時候他才想起來敗不離灣的真正含義,有了向台灣轉移的考慮、

1949年 蔣介石被迫撤往台灣,即使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無時無刻不想回到大陸,但是大陸上有他一生的宿敵:偉人。況且在解放戰争中,國民黨和共産黨的對抗,不亞于抗日戰争的慘狀,蔣介石作為國民黨的重要上司人物,無論如何都是不能回大陸的,直到1975年清明節他帶着遺憾被埋入黃土,不得不說 這位道長的話,基本上都在蔣介石的一生中應驗了,可惜他本人沒有察覺,道長雖然修為很高,卻沒有辦法逆天而行,這一切的一切或許是早就注定好的 。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