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最近一段時間,陝西西安出現多例“出血熱”患者,相關“出血熱”資訊更是長時間霸占網絡熱搜榜。網絡上甚至還有“吃草莓會得出血熱”等傳言,讓很多不明真相的市民對草莓望而卻步。那麼“出血熱”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它又是如何讓人中招的呢?剛剛上市的草莓還能正常吃嗎?我們通過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的金柯副主任醫師,一起來了解一下“出血熱”這種疾病。

農田勞作後發熱休克 源頭竟是田中野鼠
12月的一天,家住宿遷農村的李女士半夜突然出現發熱症狀。家人以為李女士是着了涼,當作普通感冒送去當地醫院就診,但在治療三天後,李女士的症狀卻突然惡化,甚至在醫院發生休克。家屬趕緊把她從當地醫院轉入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送入醫院時李女士生命體征不穩定,已經出現意識障礙,危在旦夕。
省人民醫院感染病科金柯副主任醫師在接診的時候發現:李女士出現白細胞增多、尿蛋白增加,腎功能衰竭,惡心嘔吐并伴有胰腺炎的症狀。在了解到李女士一、兩周前有多次野外勞作的流行病學史,金柯副主任醫師第一時間高度懷疑李女士是在農田勞作時,吸入了攜帶病毒的鼠類糞便、尿液、唾液污染環境後形成的塵埃或氣溶膠,進而感染了漢坦病毒。後續的漢坦病毒抗體檢測陽性也證明了李女士正是得了腎綜合征出血熱。在感染病科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下,李女士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不日便可康複出院。
“出血熱”冬季高發 皮膚黏膜出血發紅早就醫
“冬季11月至1月是感染出血熱的高峰期,我們科室已經接診幾例,除了發熱、頭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外,出血熱還可能出現皮膚黏膜充血、出血,主要集中在顔面、眼結膜、頸部和胸部。”金柯副主任醫師介紹。“有一例患者疑似是去農家樂遊玩,吃了被老鼠咬過的蘋果得了腎綜合征出血熱;還有一例患者是勞工,也是吃蘋果時,雖然發現蘋果有疑似鼠類動物的咬痕,但是勞工師傅沒有在意,結果确診。”
金柯副主任醫師強調,腎綜合征出血熱的常見表現是發熱、滲出水腫、充血出血和腎髒損害,部分病例還可出現典型的“三痛”(頭痛、腰痛 、眼眶痛)和“三紅”(眼結膜及顔面部、頸部和上胸部皮膚充血潮紅)。如有上述表現,要及時就近就醫,盡早治療。“近期我們科收治的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經過積極治療,都已經順利出院,沒有留下後遺症。”金柯副主任醫師提醒。
主要傳播途徑是鼠傳人 吃草莓和出血熱無直接聯系
“出血熱”全稱是“腎綜合征出血熱”,又稱“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由漢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這個病主要分布在亞洲,其次為歐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較少。
在我國,該病的傳染源主要為鼠類(黑線姬鼠、褐家鼠)。攜帶病毒的鼠尿、糞、唾液等污染環境,可形成塵埃或氣溶膠,可被野外工作者吸入,這是傳播的主要方式。對于網上流傳的“吃草莓會得出血熱”的傳言,金柯副主任醫師表示:“如果草莓幹幹淨淨,沒有被病毒污染,就不會有問題。”
野外工作者可接種疫苗 盡量不要喝生水吃生食
腎綜合征出血熱疫區農田勞作、野外工作的人員需要特别注意,相關人員可以提前接種腎綜合征出血熱疫苗,做好主動防護。除此之外,在田地、野外等鼠類較多的場地工作時需要戴好口罩,紮緊袖口褲口防止被鼠類身上寄生的蟲媒叮咬感染。在外也不要喝生水,水果蔬菜需要經過清洗處理後再吃,食物煮熟後再食用,防止直接食用被病毒污染過的食物造成感染。
通訊員 曹勇 謝丹蕾 邵宇雲 現代快報+記者 劉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