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1643年八月初九,盛京(沈陽)皇宮中突然傳出驚人的消息,大清帝國的首位皇帝,五十二歲的愛新覺羅·皇太極暴斃于後宮之中。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

正值盛年的崇德帝龍馭賓天,給躊躇滿志,準備問鼎中原的大清帝國的前途,蒙上了一層陰影,但相比起皇帝的突然駕崩,另一個棘手的問題,似乎更讓滿朝文武憂慮——皇太極生前未留遺诏,大清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竟出現了空缺。

中國封建社會的皇位傳承,基本都會遵循兩大原則,即“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清朝雖然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在不斷漢化的過程中,也逐漸接受和認同了漢民族的文化。

是以至少在1643年時,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上,先帝皇太極的幾位兄弟和皇子們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實際上,真正具備争奪帝位資格的其實隻有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衮和皇太極的長子肅清王豪格。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衮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雖然有15個兒子,但在1643年時,皇太極的這些兄弟,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都先于他而去,剩下仍然在世且依舊處于帝國權利核心的兄弟,就隻有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皇太極異母兄)和睿親王多爾衮(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異母弟)

代善此時已年逾花甲(61歲),而且皇太極當政時屢屢受到壓制和迫害,早已心灰意冷,無意于争權奪利之事。

而睿親王多爾衮此時僅32歲,年富力強的他不僅戰功卓著,聲名顯赫,同時還有兩個強有力的幫手,一奶同胞的哥哥英郡王阿濟格和弟弟豫郡王多铎。

而皇太極的十一位皇子中,皇二子、皇三子和皇八子均已早夭,剩餘八子,六人為庶妃所出,沒有繼位資格。而嫡妃所生的皇九子福臨年僅五歲,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更是才剛剛兩歲,如此一來,肅清王豪格便成為衆多皇子中最符合繼位條件的人選。

愛新覺羅·豪格,清太宗皇太極長子,雖然也是庶出,但其時36歲的肅親王,不僅年富力強,戰功赫赫,而且已經跻身四大親王之列,同時更是努爾哈赤在太祖遺诏中指定的後金大漢繼承人之一。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皇太極長子:肅清王豪格

雖然明面上産生了兩位皇位繼承的最熱門候選人,但到底鹿死誰手,卻還要看兩大親王背後的勢力構成。

在分析兩位候選人實力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後金時期,努爾哈赤将滿族的軍隊按照不同的顔色分為為八種,即正黃、正白、正藍、正紅以及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每旗原則上各25牛錄(牛錄為八旗編制中的基層機關),每牛錄由300人構成,除正黃和鑲黃兩旗由皇帝親掌,其餘各旗,均由旗主統領。在滿清入關之前,基本上都是皇帝與各大旗主共同議政,是以在當時,各位旗主是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和決定權的。

對于肅清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衮而言,争奪帝位,無非也就是看誰的支援者更多,誰所擁有的拳頭更硬的問題。

睿親王多爾衮,早在十七年前努爾哈赤去世時,就同後來的皇帝皇太極争奪過皇位,但當時年幼的多爾衮顯然不是老謀深算的皇太極的對手,又因為禮親王代善的臨陣倒戈,多爾衮不僅輸掉了帝位,連同其生母,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妃阿巴亥,也被皇太極等人矯诏,被逼殉葬而死。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烏喇那拉·阿巴亥(1590—1626)

這之後的十七年裡,多爾衮潛龍在淵,卧薪嘗膽,成為了大清朝如日中天的睿親王,更重要的,多爾衮和他的兩個親兄弟,此時還掌握着八旗當中兵力排名第一的正白旗(35牛錄)和排名第三的鑲白旗(30牛錄),這兩旗共65牛錄的人馬,占到了當時八旗210牛錄總兵力的三成還多,是多爾衮稱帝最堅決的擁護者。

而豪格這邊,兩黃旗一直由皇帝親自擔任旗主,是以在八旗中地位最為尊崇,而且為了維護這種地位,也必然是希望皇太極帝系一脈的豪格能夠當選,否則如果多爾衮稱帝,那麼他所掌管的兩白旗就會立即變成兩黃旗。

是以,兩黃旗的40牛錄,是明确表示支援豪格繼位的。其中兩黃旗出身的索尼、鳌拜等八位大臣,更是與豪格歃血為盟,誓要助其登基。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索尼

同時,豪格自己還是正藍旗的旗主,手握21牛錄人馬,加上兩黃旗40牛錄,則已經有三旗合計61牛錄的支援者了。

現在情況就漸趨明朗了,睿親王多爾衮,有兩旗(正白、鑲白)共65牛錄支援,而肅清王豪格這邊,則被三旗(正皇、鑲黃、正藍)共61牛錄擁護。

從軍事實力來看,65牛錄對61牛錄,兩位候選人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多爾衮一方略微占優,但還遠遠沒到影響結局走勢的地步。

但是不要忘了,除開上述五旗,另外三旗也是不能小觑的勢力,甚至在對決雙方實力接近時,任何一個旗的加入,可能都會成為多爾衮和豪格在最高權利的争奪道路上最終的決定力量。

剩下的三旗中,鑲藍旗統領33牛錄,旗主為莊親王濟爾哈朗,此人的旗主之位和親王封号,均為皇太極所賜,是以也傾向于帝系人選入承大統,隻是莊親王老奸巨猾,在形勢沒有明朗之前斷然不會公開表态。是以,鑲藍旗實際上隻能算做豪格的潛在支援者。

再來看傭兵55牛錄的兩紅旗,老成持重的禮親王代善做為兩紅旗的大家長,有過慘痛的經驗教訓,早已學會明哲保身,不願過多的卷入帝位之争中,是以,一開始就選擇了保持中立。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禮親王代善

豪格和多爾衮兩派各有擁趸,明争暗鬥,劍拔弩張,一時卻又都将對方無可奈何,但皇位不能一直這樣空缺下去,在皇太極駕崩後的第五天,即1846年8月14日,當時整個清朝最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決定召集各旗旗主和親王、郡王,于皇宮崇政殿内共同商議新一任皇帝的最終人選問題。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秋風瑟瑟,天已微明,皇宮正中的崇政殿外,大批身着明黃甲胄的士兵,威嚴而肅穆的站立于大殿兩側。

據史料記載,當日崇祯殿外,索尼、鳌拜等人“傳三牛錄下護軍,備甲冑弓矢,護其門”,兩黃旗以這種極端的形式,表明着自己的态度和決心。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鳌拜

有資格參加崇政殿議事的,是皇太極時期的四位親王和三位郡王;分别為代表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和代善的孫子穎郡王阿達禮,代表兩白旗的睿親王多爾衮、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铎三兄弟,有帝系兩黃旗支援的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以及鑲藍旗旗主,莊親王濟爾哈朗。

當代善領着七位王爺,出現在崇政殿前時,望着殺氣騰騰的兩黃旗士兵,這種無聲的宣誓意味着什麼,衆人心知肚明,沉默着由崇政殿正門魚貫而入。

走在最後的睿親王多爾衮故意放慢腳步,經過索尼身邊時,看似漫不經心的問了一句“諸位可有決議?”索尼根本沒有給眼前這位權傾朝野的親王面子,冷冷答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令人滿意,一言不合,睿親王拂袖而去。

當一臉陰沉的多爾衮緩緩邁上大殿台階時,盛京的第一縷晨曦,剛好照耀到崇政殿上明黃的琉璃飛檐之上,微風過處,兩黃旗士兵頭頂鮮豔的帽纓,一片血紅。

崇政殿内幾大王爺還沒有開始正式議事,門外一陣喧嘩,索尼等人竟然闖入殿中,高呼“吾等屬食于帝,衣于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甯死于地下而已”。

多爾衮畢竟是見過大場面,此時當機立斷,喝退衆人,會議才得以正常開始,從這時起,真正的好戲上演了。

脾氣急躁的豫郡王多铎搶先表明态度,提出由哥哥多爾衮繼位,老謀深算的多爾衮肯定觊觎皇位,但此時看弟弟這麼急吼吼、赤裸裸的一上來就亮明底牌,連忙阻止道,你先别急,聽聽大家的想法。

帝位之争:睿親王多爾衮與肅清王豪格背後的八旗較量

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铎

誰知愣頭青一樣的多铎,想也不想的又來一句,“你不想當皇帝,就讓我當,我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诏裡面”,眼看弟弟越來越胡鬧,多爾衮呵斥道:“太祖遺诏裡面可不隻是你一個人的名字,肅清王豪格也在裡面呢。”

多铎還不甘心,又嚷嚷着說那不行就讓二哥禮親王代善當皇帝。

代善當然知道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兩紅旗有幾斤幾兩,他最清楚不過,是以,一直不想摻合帝位繼承人選問題的代善,在這個時候,說出了一句最有利于豪格的話——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随着禮親王代善的表态,實際上八旗中除了多爾衮三兄弟的兩白旗,其餘六旗現在已全部支援豪格登基。

這是肅清王豪格一生中最接近帝位的時刻

但是豪格也許是感覺勝券在握,為表示謙讓,竟然不假思索的來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這一下子就讓豫郡王多铎抓住了把柄,冷嘲熱諷的說肅清王還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福少德薄,不能擔當大位。

本來非常有利于豪格的局面,一下子出現了反轉,面對稍縱即逝的機會,本想表現高姿态的豪格,徹底啞口無言,隻能在一旁低頭無言。

崇政殿内出現了冷場,禮親王代善以年高體弱為由,率先離開了會場,緊接着,英郡王阿濟格也找機會離開了,當然,阿濟格是為了兄弟的安全起見,回兩白旗調兵遣将去了。

殿外,兩黃旗士兵劍拔弩張,殿内,多爾衮和豪格又互不相讓,面對僵持的局面,此時輩分和年齡都最長的莊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由先帝第九子,五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承皇帝之位,同時,由他自己和多爾衮攝政。

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應該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或者必須妥協的提議。

首先,這個提議避免了因皇位傳承而導緻八旗四分五裂,五歲的福臨雖然年幼,但也是皇子,由他繼位,支援帝系的兩黃旗地位不會受到威脅。

而豪格這邊,除了自領的正藍旗,其他衆多的支援者之是以擁護他,也無非是看重他皇子的身份,現在福臨也完全可以代替,這個在最關鍵時候說錯話的肅清王,實際上已經因為自己的魯莽,退出了競争的舞台。

最關鍵的多爾衮一方,當然知道冊立先皇之子,已經是大勢所趨,何況還能從皇位之争中獲得攝政王這樣的好處,當然也可以接受。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當時的清朝已漸露稱霸天下之像,在準備南下入關,問鼎中原的背景之下,無論是多爾衮、豪格,還是其他的任何人,都不希望因為帝位傳承而引起内讧,葬送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是以,各方的妥協是當時大勢所趨。

随後的結局就順理成章了,多爾衮代表兩白旗支援濟爾哈朗的提議,衆人一緻附和。

就這樣,天大的幸運就降臨在了原本機會渺茫的福臨頭上,1863年9月,年僅五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登基稱帝,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衮共同攝政,次年改元順治。

1844年4月,多爾衮統帥清軍由山海關南下,十月定都北京,六歲的順治,成為了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

統一全國後,攝政王多爾衮成為清廷的實際掌權人,而争位失敗的豪格,在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被多爾衮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獄中,時年四十歲。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