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嫌棄他,諸葛亮反而待他如親子,最後坑了諸葛亮兩次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對待自己的身後事,全權交給諸葛亮和李嚴處理,對于朝中大臣,并沒有做出過多的安排和評價,唯獨告誡諸葛亮馬谡不可重用,可諸葛亮并不聽從劉備的遺言,對待馬谡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就是這個視如己出的人,坑了諸葛亮兩次,嚴重地損害了蜀國的大業。

劉備嫌棄他,諸葛亮反而待他如親子,最後坑了諸葛亮兩次

在諸葛亮接受劉備的托孤大業之後,一心想着北伐中原,面對北伐中原的願望,要想實作,他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可就是在劉備死後不久,南中的夷族發生了叛亂,其中實力最大的就是孟獲,諸葛亮于是出兵平定南中的叛亂,在這過程之中,馬谡給諸葛亮提出了治蜀方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在這個政策的指導之下,諸葛亮七擒孟獲,收服了蠻夷的心。可就是在這個政策之下,蜀軍同樣損失慘重,暫且不說戰争雙方傷亡人數,蜀軍為了收服人心,本來可以迅速解決的戰争,最後打了很長時間,消耗了蜀國大量的錢糧,最後火燒藤甲兵,使得孟獲心悅誠服,但那幾萬藤甲兵的損失終究是蜀漢的損失,諸葛亮的攻心也隻是攻孟獲的心,其實在一開始還是有很多的将領願意歸降諸葛亮。

劉備嫌棄他,諸葛亮反而待他如親子,最後坑了諸葛亮兩次

在諸葛亮的北伐過程之中,為了籌集錢糧,一直在壓榨蜀中的老百姓,他們其實并不是真心歸降蜀漢,隻是由于孟獲在那裡,如果諸葛亮扶植别的部落首領同樣也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因有擁立之功,說不定更加臣服蜀漢,在蜀漢滅亡之際,所謂的夷族并沒有出手相助,而是眼睜睜的看着蜀漢的滅亡,諸葛亮的攻心不應該是軍事上的攻心,用軍事感化一個部落的首領,在這個首領死亡之後,南中的部落照樣成為割據狀态,應該重心是放在老百姓的生活上,加強南中的經濟發展,是以馬谡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導緻蜀漢耗時長,損失慘重,這是馬谡第一次坑了諸葛亮。

劉備嫌棄他,諸葛亮反而待他如親子,最後坑了諸葛亮兩次

在北伐的過程之中,諸葛亮将街亭這個位置交給馬谡來駐守,這本是一座荒山,守起來并不是十分地困難,可他在北伐的位置卻是十分至關重要的,如果是王平來駐守,他肯定會依照諸葛亮的計策,根本就不會有任何閃失,可偏偏諸葛亮對待馬谡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把軍隊交給一個沒有統兵經驗的人來統領,其目的也就是想讓他建功立業,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特地派了大将王平來協助,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馬谡的偏愛。隻可惜馬谡他就是一個爛泥扶不上牆,不把諸葛亮的話當成一回事,拒絕監軍王平的建議,非要駐軍山上,最後被司馬懿圍困,導緻街亭失守。街亭的失守,導緻北伐大業美好形勢嘎然而至,蜀軍不得已隻能重返漢中,面對馬谡犯下的如此大錯,諸葛亮隻斬了他,并沒有禍及家人,這一切都是諸葛亮對他實在太寵愛了。

劉備嫌棄他,諸葛亮反而待他如親子,最後坑了諸葛亮兩次

馬谡坑了諸葛亮兩次,在殺馬谡的時候,諸葛亮還是流下了眼淚,這一切的因果,隻能怪諸葛亮不聽劉備的臨終之言,給蜀漢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馬谡本身沒有任何實際的能力,諸葛亮卻要他做超出他能力範圍内的事,這一切的一切,也隻能怪諸葛亮識人不明,不聽他人之言,一意孤行的結果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