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引言

電影《風聲》裡有這樣一個鏡頭:下班後的顧曉夢,身着修身的旗袍,來到舞廳,在閃爍的燈光中盤旋、歡笑。86歲的王慶蓮沒看過這部電影,可她卻有着和顧曉夢相似的經曆。王慶蓮當時所在的地方,不是顧曉夢所在的汪僞特工部,而是更正統的國民黨軍統局,一個被美國人稱為"民國最強大、最重要"的神秘組織。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軍統,全稱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特務,就是人們常說的間諜。提起特務,大多是帶有貶義的,但又令人好奇,女特務就更是如此。

王慶蓮,中國大陸最後一名軍統女譯員,當年叱咤風雲的軍統特務現在已是垂垂老矣的耄耋老人,她的人生,回首過去,全是險境

家庭困難,參軍謀生

1928年4月,王慶蓮出生在浙江江山,一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全部依靠母親一人,四處打工的母親無法照顧年幼的王慶蓮,就将她交給了外婆照料。慶幸的是,王慶蓮有一個好媽媽,在這樣困難的家庭裡,

依然堅持讓她上學讀書,而不是為了生活早早的嫁做人婦

。王慶蓮上了六年的學,到了上國中的時候,家庭條件已經艱難到吃口飯都成問題的地步,小升初的王慶蓮被迫辍學,當時正值抗日戰争爆發時期。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為了生存,母親偷偷瞞着王慶蓮給她報名了招兵考試,這是母親能為王慶蓮想到的最好的前途了。15歲的王慶蓮由于長期吃不到一頓飽飯,身體瘦弱,幹不了重活,雖然當兵有可能戰卧沙場,但不當兵就會被餓死。

王慶蓮的母親沒有想到的是,她為女兒報考的是軍統局釋出的考試。王慶蓮憑借自己六年所學習的知識,順利通過并被錄取,王慶蓮既高興有擔憂,終于不再為生計發愁,可當兵的危險又是她不敢想象的。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1943年6月,一輛軍車載着20名少年,穿過槍林彈雨奔赴重慶,其中就有15歲的王慶蓮,這輛車裡就是軍統局招收的新一批的譯電員和影印員。

工作出色,成為女特務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王慶蓮很能吃苦,工作十分努力,又因為勤奮好學很受喜歡,重要的是王慶蓮的一口江山方言,不是江山人就聽不懂江山話,就這樣王慶蓮又被調到軍統局最機密的部門——譯電科。

譯電科的工作無聊,氣氛嚴肅,年輕的姑娘活潑好動,愛美是人之本性,

王慶蓮常常在下班後去舞廳跳舞,在哪裡可以認識到很多朋友

,隻是都不知道她們在哪工作,也不敢講出去,被發現是要關禁閉的。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王慶蓮後來回憶說,在軍統局的日子是最快樂的日子

。雖然譯電科的工作繁重無聊,但每天都有豐厚的報酬,這讓原本食不果腹的王慶蓮

心存感激,非常滿足

可歸根到底,王慶蓮還隻是個為了混口飯吃的普通百姓,在軍統局待的時間久了,特殊的環境讓她産生了無比壓抑的情緒。

即便在這裡生活優越,王慶蓮依然選擇放棄這一切浮華回到故鄉

。1946年,王慶蓮借口回鄉探望母親,離開了重慶,這一走再也沒有回來。

死不了就活下去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國民黨的特務轉移到了台灣,而王慶蓮選擇留在大陸。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因為在軍統的特殊工作經曆,王慶蓮在後來成為首要的鎮壓對象,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王慶蓮說那時的日子簡直生不如死,每天都是部分白晝的審問,她說,在軍統局就是坐在辦公室譯電報的,沒有武器也沒有殺人,問不出來就要挨打,精神上的折磨讓她沒有了活下去的動力。王慶蓮曾經想過投水自殺,可被救了下來,

她對自己說,那麼多人受到批鬥,我不算什麼,要好好活下去

王慶蓮在農村改造了23年,她在改造中表現良好,80年代的時候得到了平反,王慶蓮說,

我還是要感謝國家,把我改造的時間都算進了工作時間,我也有補貼和養老金的,感謝國家養了我31年

。退休後的31年裡,王慶蓮每天靠補貼也能有半包煙,吸煙是是她在改造的時候養成的習慣。

最後一名軍統女特務,獨居31年,下鄉改造20多年,感恩我黨

晚年溫馨的生活讓年邁的王慶蓮非常享受,

如今的她看淡往事,積極樂觀的生活,經過了這麼多坎坷和波瀾,迎來了人生新的篇章

。生活如品茶,需要靜下心來,才能面對世事紛擾,王慶蓮面對生活的态度,是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