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鴉片戰争之前,有個共識,就是中國的高層認知出現了問題。

清朝一直覺得自己就是天朝上國,天下無敵,最後導緻被英國暴打。但是縱觀整個鴉片戰争在認知上出現問題的不光是中國這邊,英國方面同樣也以自己的思維邏輯出發的認知偏差,對那時的中國經濟模式沒有正确的認知,導緻總體上對華戰略的錯誤。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林則徐

鴉片戰争一開始,在看到大量英國軍艦出現在珠江入海口的時候,林則徐也做好了充分的戰争準備,四處調兵與廣州,并且演練了炮陣與火攻攻船的戰法。結果林則徐驚訝地發現英國軍艦剛剛進犯聽到清軍火炮開炮就匆匆撤退,退到外海,然後就一直在外海遊弋,随即林則徐連忙上報自己打退了英國人的進犯。接下來廈門,福州均傳來了捷報,均聲稱自己打退了英國人的進犯。道光皇帝大喜過望,下旨嘉獎。但是實際情況是英國主力艦隊此時正在沿着海岸線撲向舟山定海,意圖在于盡可能威脅到距離清朝中心近的地方,定海之後的下個目标就是天津,對廣州福建沒什麼興趣,那麼在廣州福建出海口的軍艦在幹什麼?現在看到的是英國關于鴉片戰争的檔案,他們在封鎖清朝的對外經濟。英國認為隻要封鎖出海口,阻止清朝船隻外出通商,就能對清朝實施經濟制裁。讀了這些我是哭笑不得,清朝此時因為鴉片,海禁政策已經開始實施,自己都已經關門禁止通商了,哪裡還需要你英國來封鎖。是以這樣的封鎖讓清軍以為是英國人不敢進犯。天朝上國的威名讓這幫英國人不敢造次,然後一路都是捷報,道光皇帝安心了。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鴉片戰争

沒高興兩天,定海失守,戰鬥中英國的軍艦可以在所有清軍火炮射程之外精确打擊清軍陣地,定海的守軍根本就沒有見過這麼兇狠的火力,基本上沒有怎麼戰鬥就潰散了。但是在道光皇帝的眼中,現在全國都在傳捷報,隻有定海失守,那麼肯定是官員的問題各種革職查辦,然後英國軍艦攻下大沽口威脅天津,道光害怕了。現在剿匪失利,那就安撫吧。派欽差大臣琦善去和英國人談判,這個談判過程是各種牛頭不對馬嘴,琦善怕皇帝生氣,就把英國開戰的目的說成了是來北京伸冤告禦狀的,狀告林則徐欺負英國人。道光皇帝為了大局下旨将林則徐革職查辦。就在琦善發愁如何将英國人真實要求向皇帝說明時,定海的英國出現了瘟疫,不得已英國人撤退了。這下子救了琦善和跑去收複定海的伊裡布将軍。

這位伊裡布将軍去的時候信心滿滿,但是幾次和英國人接戰後就絕望了,這根本打不過啊,但是又不敢告訴皇帝英國人比我們強,這場瘟疫讓伊裡布将軍迅速報捷,說自己苦戰英軍,收複定海。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伊裡布

接下來,退到廣州的英軍和清朝,在廣州是邊談邊打,直到英軍攻入廣州。原本清朝方面從上到下都認為林則徐布置的廣州内河防禦體系固若金湯,英國軍艦根本打不進來,而如果英國軍隊展開陸上進攻,那正是清朝方面期望的。因為英國使者不願意下跪的現象,被包括林則徐在内的所有人都認為是膝蓋不能打彎,英軍在陸戰時隻要被清軍打翻在地就無法站立起來了。結果是英國軍艦直接沖到廣州内河進攻清軍的炮台,戰艦在清軍的射程之外吸引清軍火力,同時也正面轟擊炮台,陸軍則從清軍炮台的側後方登陸,架起野戰炮從清軍炮台的側後方轟擊,清軍的炮台側後方沒有任何防禦,更要命的是清軍的火炮無法大幅度轉向,清軍的炮台基本上就是這樣被英軍一個一個攻占,這個期間英軍幾乎沒有傷亡。這種戰艦正面抗住戰線,步兵迂回側後的登陸的戰法幾乎貫穿整個第一次鴉片戰争。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清軍不能總結一下經驗教訓防禦一下側後方?因為戰争過程中前線根本就沒有經驗傳過來,那麼本該總結經驗教訓的清軍大臣将領在幹什麼?

首先接替林則徐的琦善因為直言英軍強大被道光認為是怯戰革職,接下來接替琦善的楊芳和奕山隻能向道光撒謊,這時英軍已經包圍廣州城,逼迫這兩位欽差開放廣州通商并且容許鴉片貿易。楊芳沒有辦法隻得答應,但是楊芳寫給皇帝的奏折是:英國人已經歸降并祈求皇帝恩賜恢複通商。道光皇帝火了,我要是答應通商買賣鴉片了還在這裡打什麼?楊芳被革職,就剩下奕山了。奕山論起撒謊,是整個鴉片戰争中最高的,他面對這種局面,他和英國人談判,我們在廣州城外來一場做樣子的演習,向皇帝展現我奕山在拼命作戰,然後私自盤剝廣州十三行的财富作為給英國的戰争賠款。

英國人同意之後,奕山在演習結束後,奕山給道光皇帝上書,英軍在廣州城下大敗,英軍使者跪在大雨中的廣州城下三跪九叩表示臣服,請準皇帝恩賜通商。道光皇帝相信了,看英國人可憐,就答應部分通山吧。随後天氣也來幫奕山的忙,虎門外出現了台風,英軍不得不撤退。

這時清朝認為事情已經結束了,但是英國那邊卻感到事情辦得太利索了,把英軍的前線總指揮義律換掉,其實義律一直不敢下死手,是因為怕打擊面過大,把廣州做生意的外國人都吓跑了。接替義律的是強硬派的璞鼎查,這個人可不管通商的問題,他的政策就是徹底打服清朝。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因為前面奕山那個驚天謊言,此時的清軍對英軍還沒有真實的認知,認為英軍就是蠻夷而已,最多會用一些奇技淫巧的把戲,隻要對上我天朝的堂堂之陣必然抱頭鼠竄。

接下來就是熟悉的劇情,每次和英軍交戰前,清朝的将領都是信心滿滿,然後真打起來就傻眼了,要麼逃跑要麼自殺,幾個月内清朝的沿海重鎮全部失守,直到璞鼎查要攻打南京時,大臣的謊言再也掩蓋不了什麼了。很多關于鴉片戰争的影視劇中都有清軍和英軍戰鬥互有傷亡的場景,但是現實很殘酷,現在能查到的資料,除了最後一站鎮江攻防戰英軍輕敵沒有先期做火炮準備造成英軍39人陣亡之外,其他的虎門戰役,廈門戰役等戰役英軍的傷亡都在個位數,超過5人的都不多。

現在到了戰争尾聲,道光皇帝才知道,原來英軍是可以陸戰的,英國人的腿也是可以正常打彎的,在這之前道光皇帝最大的擔心,是如何防止英國人見到清軍後從戰場乘船逃跑的,這樣不能将英軍的首領擒獲就可能邊釁不斷,他就要一直這樣花大量的時間,銀子來整頓防務,其實道光皇帝自己也在奇怪英國人明明一敗再敗,為什麼我花的錢越來越多了。

鴉片戰争開打和輸掉的原因

此時的清朝為了和英國打仗,幾乎是要在整個長達一萬九千公裡的漫長海岸線上布防,要從全國各地調兵,這是個令人無奈的資料,清軍從中西部調兵到沿海是速度比英軍從本國調兵都慢,花費的錢都比英軍多得多。不算最後賠給英國的銀子,第一次鴉片戰争清政府一共花了2500萬兩白銀,再加上從廣州富商手裡的盤剝,總花費起碼再3000萬兩白銀之上。而英國為了這場幾乎跨越半個地球的戰争,花費隻有900萬兩,打仗被人打成這樣,花的錢比人家的三倍還多,是以在英軍兵臨南京城下之後,清朝面對英國要求的2100萬兩白銀的賠償想都沒有想就答應了,因為在道光來看,現在為了戰争花的錢還不到他的父親嘉慶皇帝剿滅白蓮教的五分之一,用這些錢就能把英國人送走太劃算了。

後世有些人說,道光皇帝能夠重用林則徐以及關天培等忠義将領用清朝80萬兵力肯定能戰勝英國,但是現在看清朝這種軍紀渙散,财政不濟,武器裝備更是落後英國一個時代的情況下,根本沒有任何赢得可能。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