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入了解華語樂壇現狀,從關注“重度樂迷”開始|報告

深入了解華語樂壇現狀,從關注“重度樂迷”開始|報告

年末了,在又一次熱歌盤點後,華語樂壇掀起了一波新的讨論熱潮。我們對熱歌崛起并不太意外,很了解尊重,但也不鼓勵大家“唯熱歌論”。因為數字音樂的内容生态和使用者面早已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熱歌”一詞并不能幫我們了解其中要領。

華語樂壇已發生底層變化

一些能夠反映基本結構的數字:

回退十年,2011年QQ音樂慶祝了同時線上人數突破1000萬,CNNIC公布的2010網絡音樂使用者規模為3.62億;而2020年底,這個數字達到6.58億。

更多新使用者加入了音樂選擇,讓“熱門”不斷被重新定義。本質上,差異化的使用者喜好浮出水面,而熱門代表的是廣泛的接受度,而非絕對的主流。

2020年,騰訊音樂平台釋出的華語新歌數量達到74.8萬首,新歌規模是2019年的3倍。除了“熱歌”,還覆寫國民歌手、新興流派圈層、影視遊戲跨界、偶像領域等。

海量内容、新賽道出現,熱度不再是唯一的評價标尺。例如,音樂制作專業度。騰訊音樂浪潮榜上,專業評委從制作品質出發,舉薦出許多小衆好歌,也不乏莫文蔚《這世界那麼多人》這樣熱度與專業度雙收的作品。又如,搖滾、說唱等流派音樂的圈層号召力和創新性;影視跨界歌曲的内容融合度與宣發價值,都是我們了解好歌的重要視角。

是以,樂壇最大的變化在于:這是一個多元化時代。這個過程也許蠻荒和不成熟,但卻是超出以往的欣欣向榮。

多元時代,重要的不是去“争論高下”,而是去了解“差異性”。做好多元内容和使用者的連接配接者。不隻是差異化内容,還有差異化使用者需求,尤其是那些未被足夠關注的重要聲音。

當我們對熱歌市場、粉絲人群等讨論紛紛,這一群人已經許久未出現在大衆視野:

他們是另一群音樂重度使用者。日均聽歌時長普遍超過1.5小時,音樂涉獵十分廣泛。

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獨立的音樂偏好。不追随主流,聽專業推薦歌曲的占比極高(如格萊美、金曲獎、騰訊音樂浪潮榜)。

他們有的人這樣表達:

“我對音樂非常嚴格。比較反感口水歌,更不能容忍抄襲。

“國中聽歐美的艾薇兒、比伯,高中聽華語,大二開始聽日語,後來喜歡搖滾、爵士,不限語種。現在感覺電音也不錯。”

這即是目前數字音樂生态下的——重度樂迷。

關于《重度樂迷》研究

幾個月前,我們決定重新研究重度樂迷。出于以下幾點思考:

1.重度樂迷依然是音樂消費的中堅力量。無論從聽歌時長、付費行動,還是對樂壇的關心程度而言,都是。與他們的參與度相比,他們的發聲和對他們的讨論太少。但事實上,他們喜愛或厭惡什麼?願意為何買單?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風向。

2.他們代表了中腰部好歌宣發的痛點,亦是答案。一個海量内容時代,對重度樂迷是寶藏無限的;一個熱歌占據公共視野的時代,對重度樂迷可能不甚友好。他們找歌是否困難?有沒有獨特習慣?從樂迷的“歌荒”現象和“拓荒”行為中,我們大可思考音樂宣發的突破可能。

3.他們是推動大衆審美演進的種子力量。重度樂迷介于專業人士和大衆之間,代表了較高的音樂審美。更好地連接配接重度樂迷和品質音樂,小則能促進品質音樂的消費和自運轉,大則能輻射向外,影響大衆審美。長遠地看,推動音樂的“品質”和“回報”更加合一,對行業良性發展有切實意義。

我們分析了百萬級重度樂迷人群近3個月的音樂資料,然後邀約了其中數十位朋友進行一對一訪談交流。進而發現:

1 、重度樂迷的音樂付費訂閱率高達51.9%

深入了解華語樂壇現狀,從關注“重度樂迷”開始|報告

2、他們以輕熟、高線城市人群居多

深入了解華語樂壇現狀,從關注“重度樂迷”開始|報告

3、他們聽頭部熱歌的TGI低至62(對比大盤)

深入了解華語樂壇現狀,從關注“重度樂迷”開始|報告

此外,他們還是:

4、 介于專業人士和大衆之間的“品質音樂”愛好者

5 、不愛熱歌,但又很難被個人化推薦滿足

6 、普遍感到“歌荒”,拓荒思路各顯神通

7、 身邊往往有音樂傳播的人際網絡

8 、對樂壇嚴格又開放,有獨特的群體心理特質

……

最後,我們将此次研究的核心發現和完整思考,撰寫成了《重度樂迷:數字音樂的逃荒與拓荒者》報告,報告于今天正式釋出。

這份報告面向所有從業者和關心樂壇的人。從重度樂迷的群體界定出發,逐一闡釋他們的:人口分布、典型畫像、音樂偏好、樂壇認知、聽歌習慣和媒介觸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