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文|令狐伯光

這個某平台的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3》(下稱《樂夏3》)已經播出兩期了,但是和爆紅的第一季,以及争議較大的第二季相比,第三季明顯沒有前兩季的火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但是這裡就不具體分析了(主要是第二期播了幾天,第三期未播,第三期播出這一季可能就基本定型了)。我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哪怕有兩季《樂夏》的宣傳和推廣,但中國樂隊仍然做不到像毛不易,華晨宇,薛之謙的那種火紅度。

這個就更不用提和周王陶林,刀郎和鳳凰傳奇這種火遍大江南北比較。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樂夏》三季播出的時候,我們也經常看到彈幕,評論說哪支樂隊唱外文,太過複雜之類的,斷定他們火不了,最終爆紅的還是像新褲子那類搖滾,再到回春丹那類網紅樂隊。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了,華語觀衆還是不喜歡太過複雜的歌曲

《樂夏》辦到三季了,樂隊還是不火?為什麼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我認為中國聽衆的音樂審美,還是停留在較為簡單的音樂層面。主要就是作曲偏簡單的套路和弦,搭配魔性的節奏,以及通俗易懂但不低俗的歌詞,演唱風格鮮明就行,唱功都不能太好。

如果一首歌曲歌手唱功太好,還有歌曲曲子和編曲太複雜,我們往往會得到“炫技”的評價。嚴重點的就是不走心,沒有靈魂那些。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音樂律動,編曲和制作對于缺乏音樂經驗的普通人,确實不如歌詞搭配演唱來到形象。也是以,評價音樂,普通人會更下意識地從歌詞和演唱是否走心出發。

這也是華語樂壇一個老大争論的話題,我認為音樂乃至其他類型的音樂,應該是歌詞、曲子(旋律和節奏)、編曲(器樂和編排)、制作(合成與混音),演唱(技巧,情感與和聲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當然因為音樂風格不同,歌曲着重的表現力也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硬性标準。

比如内地民謠就典型的是好聽的旋律,通俗易懂歌詞,與歌手鮮明的演唱結合這幾個特點。而這個嘻哈都知道是音樂人的氣口結合音樂的節奏,編曲,器樂和制作其它方面倒不是不重要,但是不是太強調。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中國樂隊為什麼不火呢?我認為就是對于中國觀衆來講,還是過于的複雜。

比如當年的中國搖滾,不管是崔健的搖滾樂,哪怕是黑豹樂隊最火的《dont break my heart》編曲都不是複雜那種,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大衆角度都不是非常火爆,汪峰的搖滾,也不是編曲非常複雜那種。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中國大衆能接受編曲,器樂和制作複雜巅峰的樂隊,目前來看還是萬能青年旅店。并且也停留在第一張專輯上面,像是《殺死那個石家莊人》與現實主義結合,《十萬嬉皮》也是較為簡單的歌曲,到《大石碎胸口》等歌曲到了極限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萬青第二張專輯《冀西南林路行》裡面,最火的歌曲也是民謠《郊眠寺》和《山雀》,其它編曲複雜的歌曲像《河北墨麒麟》《采石》等等,大衆意義上面都不是非常火爆,就是非常出圈的那種感覺。

你要說這張專輯其它歌曲水準差,我肯定是不認同的,樂迷和音樂圈的也不認同。這也是中國樂隊為何不夠火爆,也是華語樂壇音樂風格一直在打轉的問題。

周王陶林後無天王?這是個笑話,真的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華語聽衆大多數都關注旋律,歌詞和鮮明風格的唱腔(唱功都不要求),可能是因為港台芭樂曆史悠久的關系。歌曲中編曲的構思,樂器的使用,合成器相關的音色,演唱的突破和技巧等被長時間忽視了。

這個時候肯定有人罵,芭樂隻是抒情類歌曲的統稱,還算是個舶來詞,算是中性的。芭樂歌不一定是爛歌,但因為華語音樂市場一直芭樂歌,主流聽衆審美确實停留在這裡。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音樂是否有“好壞”之分呢?是有的,就像音樂确實審美确實是需要培養和積累的。

這其實是一個藝術審美問題,并不能簡單的歸咎為“是否低俗”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評價一首詩詞的好壞一樣,音樂本身除了個人偏好也是有其自身規律可言。國内評價一首歌曲好不好,通常就是:他有幾首歌曲火出圈啊。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這個說法我在很早之前是接受的,但後來發現其實不太對,用是否“出圈”來評判音樂是不合适的。我們說的“口水歌”好聽嗎?真的好聽!但口水歌并沒有什麼審美。

因為“出圈”這個定義非常的回旋镖,《學貓叫》《驚雷》可以說最為出圈了,那麼它們是什麼歌曲?那麼聽這類歌曲的觀衆又是什麼樣的觀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普通人在面對一兩句“洗腦”的旋律時會“瞬間接受并久久回味”,口水歌簡直是“有魔性”。但經過簡單音樂教育訓練或者自學過的人都知道,人并不應當向自己的耳朵對聲音的喜好屈服,我們更應該關注音樂感受與内心的共鳴。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審美與品味确實是有差別的,一個人随着年齡閱曆的增長,審美會發生變化,在某一領域頗感興趣後也會有變化,音樂的品味也是這樣,音樂界是有鄙視鍊的,大多數音樂人在公開場合是不承認自己鄙視其他圈子的事的,但是在私底下呢?内心裡呢?還是會的。

這涉及審美與品味的問題是否存在曲高和寡,或者越進階越孤獨的情況呢?大多數人喜歡口水歌,喜歡挖呀挖呀挖——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并不能代表這首歌曲的音樂性更好,是更高層次的審美。就像圖書館裡越深邃的書籍越無人翻閱是一樣的,人類隻能與自己品味層次内的東西産生共鳴。

歌曲的審美上可能與這個國家民族的發展相關,中國傳統文化漢語系統,似乎導緻我們對詩歌更擅長,對詩歌的審美更進階,創作沖動更多,漢語的發音習慣也可能制約了我們對律動的不敏感。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另一個原因之前寫刀郎時期也寫過,截止到2022年中國城市化率在66.22%,大學生畢業人數在一千多萬人,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在教育層面主要還是知識教育,音樂等藝術審美教育投入并不足。

同時因為發展關系“太卷了”,還有輿論環境導緻文化氛圍非常嚴格。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這些都導緻中國大衆音樂審美還停留在以前,以前就是内地官方那類民歌,民族和地方流行民歌,再到崔健開創的搖滾,高曉松到宋胖子的民謠層面。而商業音樂嘛,毫無疑問就是從許冠傑到四大天王,鄧麗君羅大佑到周王陶林那幾代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這些音樂人當然也有革新音樂風格,但頂多也就在民歌,民謠,中國風和流行搖滾層面。剩下全是都市芭樂,或者叫pop上面了。

中國大衆音樂審美就停留在周王陶林革新的RB,中文說唱和新中國風層面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其實作曲是音樂中最難的一環,有些人肯定要反駁。最簡單的一個道理是,語言文字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隻要符合韻律可以随意改一首歌的歌詞。但是曲子,和繪畫,雕塑一樣就需要訓練。

普通人是很難改一首歌曲的曲子的,甚至壓根不懂什麼曲子。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有曲才有歌,當初香港的本土作曲全靠屈指可數的牛人,牛人退下來了本人作曲瞬間就垮了,日語歌翻唱因為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到原曲原唱,自然會粉原唱不粉你這些翻唱的。

我看到音樂圈内有第一句話就是:詞不重要,曲才是靈魂。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我其實并不完全認同,中國人的古典音樂經典作品都是用來唱詩詞的,隻看曲那是西方标準,拾人牙慧永遠也做不過他們。但華語樂壇隻重詞不重曲,隻重曲子和節奏的洗腦,不重視旋律節奏的突破,編曲和制作的突破,包括唱法的突破這是不行的。

現在主流樂壇的問題是詞曲都不行,《烏梅子醬》《愛如火》這種口水歌霸榜。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肯定有人會以為我在吹聽那些複雜的歌曲,并不是哈,現在華語樂壇還有一個太重編曲和制作,而不是作曲本身的弊病,歌手沒有作品将經典老歌拉出來重新編曲,編成搖滾的、嘻哈的、藍調的,美其名曰緻敬。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亦或者一首歌曲學個西方或者日本學了個半調子,編曲和制作整得很複雜。但是曲子普通,音色和編排很混亂,歌詞和演唱更是狗屁不通,表面上整得花裡胡哨的,但未必就是好的音樂。

網紅那些加聲霸卡,搞修音和亂七八糟音效的更不用說了。

華語樂壇能否“再次偉大”?不用,已經比以前好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目前華語樂壇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兩種結合,低品質芭樂歌曲泛濫,大衆還是在聽神曲。

複雜些的歌曲也未必都是好的,其實《樂夏》前兩季還是較為典型,第一季搖滾和新人九連真人确實亮眼(新褲子,痛仰在滾圈迷都有視為“土”的),但痛仰和新褲子已經屬于大衆能接受的樂隊搖滾。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第二季的五條人,新樂隊福祿壽,白皮書就是典型的中文新樂隊了(超級斬和mandarin明顯就小衆一些),而冠軍重塑明顯就是mandarin的更新版,更專業,更厲害的英文樂隊(後朋風格不算小衆)

華語樂壇沒有衰落,隻是大家聽不懂“好歌”

我是覺得以目前中國大衆的音樂審美,唱外文肯定還小衆,如果隻局限于中文樂隊的話,萬能青年旅店還是典型。如果你能接受《河北墨麒麟》《采石》等歌曲,那按照這個标準尋找不同音樂風格,有水準,有審美的歌曲就行了。

這裡排除了外文,什麼核、死金等真的小衆的,你就會發現現在的華語樂壇壓根沒有衰落,相反比以前港台樂壇POP時期,豐富了十倍不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