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作者 | 範志輝

“23年以後,我還是盼望有一天再做出好音樂與AI拼了。”——繼上個月發文親自回應“AI孫燕姿”現象後,近期孫燕姿在微網誌中這樣寫道。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算一算,在孫燕姿出道後漫長的23年,算上錄音室專輯、EP、OST等累計發表作品約432首;而“出道”短短數月的“AI孫燕姿”,已經擁有超過1000首翻唱作品。 

從工業化制作模式的崛起,到如今AIGC的成熟,我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技術革命帶來的效率提升、邊界拓展和更多的可能性。從2019年起,華語新歌也從23.7萬首增長到2021年114.5萬首,數量增長突飛猛進。 

但是,據騰訊音樂研究院最新釋出的《2022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這一走勢首次出現逆轉:2022年華語新歌數量為101.9萬,同比2021年下降11%。

這一關鍵資料的變化背後是一場量與質的博弈,而博弈的深層邏輯,是華語樂壇正在經曆着變局,也同時孕育着新生。

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華語樂壇迎來分水嶺

過去幾年,由于國内音樂版權環境的轉好,國内音樂市場進入前所未有的蓬勃期,根據《白皮書》顯示,華語新歌數量一度從2019年的23.7萬首暴漲到2021年的114.5萬首,增加了接近5倍;但到了2022年,新歌規模直接下降到了101.9萬首。 

與此同時,《白皮書》也以每年熱度最高的1000首華語新歌作了對比,最終發現,2022年頭部新歌的平均熱度周期為57.3天,比2021年增長了5.6天,這說明頭部新歌曲池中的耐聽歌曲更多。 

新歌總産量小幅下降和頭部新歌熱度周期延長的雙重變化,一方面向行業傳遞出市場回歸理性、主動壓縮生産規模的信号;而另一方面,其深層次原因是華語樂壇的内容生産正迎來分水嶺,即從追求數量的粗放式增長,進入到追求品質的高品質增長。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這個背景,也将是今後幾年觀察、探讨華語音樂市場的大前提。 

我們注意到,過去幾年關注大衆喜好、以市場導向制作模式為核心的新型制作賽道,也在2022年主動向「精品化」轉型。根據《白皮書》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新型賽道頭部近百家廠牌的發歌總量同比降低了11%,與市場大盤趨勢一緻,其中發歌量TOP30的廠牌年均減少了272首。從轉型成效來看,新型賽道頭部歌曲熱度周期大幅提升10.3天,獲浪潮榜專業評委總票數也上漲12.8%,這意味着“精品化政策”取得初步成功。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那麼,從“卷量”到“提質”,這個轉折點是如何産生的? 

這要從“卷量”因何而起說起。得益于創作周期縮短和短視訊崛起的流量紅利,爆款歌曲帶來的回報令人咋舌,一首播放量破億的歌曲便意味着不少的收益。于是,一時間湧現了一大批新型制作模式的音樂廠牌,帶來内容供給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同質化、粗制濫造、花式洗歌等亂象,比如之前《大風吹》爆紅的時候,市場上就出現了一大堆塑膠港風歌曲。 

但随着流量急劇分流,新歌競争日趨加劇、宣推成本水漲船高,多位業内人士向音樂先聲表示,過去砸下去能看到點成果的宣發預算,放到現在可能一點水花都看不到。這其實也是市場給出的明确信号:粗放量産海投,把心思都用在推廣上的做法,行不通了。

2022年的華語音樂市場,也對一味 “卷量”的态勢潑了冷水。同時,被時間驗證過的品質老歌受到了市場各方的青睐。借助線上演唱會、音樂綜藝、短視訊等管道,周傑倫、王心淩引領的懷舊風潮成為2022的年度記憶。憑借過硬的内容品質,《愛你》《初戀》等一大批寶藏老歌成功翻紅,或以新歌面貌重新獲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 

這也在《白皮書》中得到印證。資料顯示,2022年老歌播放份額大漲8.1%,播放過億的老詞曲數量增長15%,超過1100首,老歌市場迎來新生。經過時間和市場淘洗的老歌受到歡迎,同樣給了音樂生産一個明确的指向:使用者對于音樂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當然,這不意味着老歌擠壓了新歌的市場空間,去年也有不少優質新歌,達到了叫好又叫座的市場表現。

比如主打抒情R&B路線的唱作新人“隊長”去年的新作《11》再度赢得關注;時隔六年再發新專輯的周傑倫,靠一首《最偉大的作品》引爆輿論場;雷佳演唱的《人世間》作為熱播劇同名主題曲,其散文詩般的深情隽永讓聽衆無不動容;而趙 雷的《我記得》以真摯動人的情感 和唱作打動了無數網友,實作了獨立音樂的主流破圈。 

此外,音樂行業同樣應該認識到,在分衆化趨勢下,“紅遍大江南北”這樣的目标不再是唯一選擇。如今,說唱、搖滾、民謠、電音、國風等各美其美,不同人群都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得其樂,像《孤勇者》那樣真正的全民爆款越來越難以浮現。《白皮書》資料也顯示,2022年,破千萬&破億播放量的歌曲分别增加585首、38首,但破10億歌曲減少了20首。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回望2022年的音樂市場,不管是懷舊浪潮下的老歌煥新,還是衆多品質爆款的出現,其核心都指向了優質内容,這對于真正做内容的從業者們,也是利好消息。

我們相信,在行業、聽衆對于音樂品質的共同呼喚下,内容始終是決勝時代的不二法門。對于音樂平台、唱片公司、獨立廠牌等行業各方來說,隻有以匠人精神打磨作品,才能收獲音樂的長期生命力和發展可能性,才能撥開雲霧預見未來。

新解法:整合不同管道,先入圈再破圈

在華語樂壇的變局之下,破局的新解法又在哪裡? 

《道德經》中提到,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在“大爆款難求、小爆款不斷”的當下,要想從海量的内容池中沖出重圍,道的層面無疑指的是作品品質,無論是新歌、老歌還是主流、獨立,其根基都在于作品能打、品質線上。而在術的層面,則是指各種助推作品出圈的方式,這需要内容方基于内容屬性,借由契合的管道和傳播方式,在細分市場中精準觸達目标閱聽人,進而引爆傳播。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一般來說,主流的音樂出圈方式大緻歸為線下巡演、綜藝舞台、影視 OST 、短視訊等管道,而在過去一年,我們也在看到了主流歌手、獨立音樂、新型制作、 IP 歌曲等核心賽道出現了不少推新人新作的出圈之“術”。 

其中,為了打破“歌紅人不紅”的困境,部分頭部新型廠牌也開始思考精品化轉型,并主動擁抱主流綜藝,以期獲得超越單一平台的影響力。不同于隐藏在爆款歌曲背後的“查無此人”,借由音樂綜藝的叙事和鏡頭,呈現出藝人在舞台下更多元化的故事和人格,既能豐滿藝人的音樂形象,也能靠老帶新的玩法完成新人新作的出圈。 

而根據《白皮書》顯示,2022年,主要面向重度樂迷和分衆市場的獨立音樂賽道中,年度播放量破千萬的歌曲增加58首,也是四大核心賽道中增幅最大的。基于搖滾、說唱等垂類音樂的火爆,由平台、廠牌或歌手發起了多個概念企劃也出了不少爆款。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值得一提的是,獨立賽道的火熱,也借着線下演出的強勢複蘇實作了進一步出圈。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萬能青年旅店、新褲子、痛仰等頭部樂隊頻繁登陸各大音樂節,消費品牌也開始重視合作平台IP及自創演出IP,放大和延長了演出市場的營銷價值。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此外,《白皮書》還指出了一個影視 OST 賽道的變化——制作方逐漸開始在演唱者選擇上從聚焦知名歌手、專業演唱人開始拓展到更多人氣“新”人。 這裡的“新”,不一定是年齡層面,也可以是在聽衆市場形成了新的内容風潮。 

比如劇集《孤獨的野獸》制作友善選中了在年輕人群體頗受歡迎的顔人中演唱其插曲《慢慢》,這首歌也收錄于恒星引力概念專輯《城市星空下的聲音》,在雙重buff的加持下,實作年度有效播放破億,13 - 18歲、19 - 22歲聽衆TGI超過190,成功助力電視劇打入年輕圈層,延續了作品的長尾價值。

華語樂壇新變局:“卷量”成為過去式,新解法在哪?

從以上湧現出來的新玩法,不難歸納出當下爆款歌曲的出圈方法論,即:在分散的市場下,通過整合不同管道,去打通不同圈層的聽衆。對音樂綜藝、企劃合輯、IP項目等已有管道資源,以及音樂 平台、衛視平 台、短視訊、社交媒體等流量陣地進行組合利用,最終完成作品從小衆到大衆的進階。 

當然,前提依然是内容品質過硬,具有大衆共鳴,才能彌合不同圈層之間的審美缺口,先入圈再破圈,成為真正的時代流行。

不管是主流、獨立,還是新型制作、IP歌曲賽道,也不管是新歌、老歌,出圈的具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真正能夠赢得市場的還是“好内容+好管道”,這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根本。

結語

資料是枯燥的,但在行業現象和案例的解讀中,音樂行業也變得鮮活起來,一幅壯闊的音樂畫卷仿佛就在眼前。 

《2022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在内容生産的層面上,既有宏觀層面的架構描摹,也有微觀視角下對四大核心賽道的細節洞察,具備專業性、實用性,足以為行業上下遊決策提供資料參考。 

暗流湧動之下,有變局也有新生。最關鍵的是,能不能以新解法與時代打一個共鳴的響指,留下真正的時代之音。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系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