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是《康熙王朝》中的劇情,容妃被追封皇後也是衆望所歸。康熙一生坎坷,父母雙亡後在祖母太皇太後孝莊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經過鳌拜擅權、三藩叛亂讓康熙逐漸成熟,艱難的國事伴随康熙成長而能為他排解煩悶的隻有孝莊和容妃。也就是說真正能讓康熙從繁重的政務中解脫出來,讓心靈徹底放松的心靈導師隻有容妃和太皇太後孝莊。容妃的善解人意、溫柔體貼、孝行、德操、堅持和智慧,讓康熙可以徹底放松但是也注定了她自己的悲劇。康熙不但是丈夫還是帝王,為了朝局的穩定康熙被迫将堅持太皇太後懿旨的容妃發配到宗人府為奴。當容妃故去的時候康熙醒悟了,不但追封靈魂伴侶為孝慈仁皇後而且要為她撰寫本紀流傳後世。

容妃如果沒有入宮,在平凡人家一定是非常好的賢妻良母。但是在接到太皇太後懿旨後,為了孝行不得不占到了康熙的對立面。因遵從太皇太後懿旨屢次勸說康熙不要廢太子胤礽,被觸犯威嚴的康熙皇帝發配到宗人府為奴。這既是容妃的不幸,也是康熙的磨難。正如千叟宴上康熙與魏東亭所說的“容妃的事就是一根刺,紮進去痛拔出來更痛”。
既是好孫媳又是賢妻良母的容妃
因為就一個女兒藍齊兒,是以容妃并不想其他嫔妃一樣拘束。憑借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孝順體貼的特性,得到了太皇太後和康熙的寵愛。容妃這種做法出自内心天然,沒有任何目的性。她隻是沒有目的性地做了普通賢妻良母的事,孝順祖母、體貼丈夫。但是這種不帶功利性的行為在後宮中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況且還有藍齊兒這個開心果的原因都讓康熙非常寵愛容妃。在容妃回家省親時,康熙特定允許容妃穿漢服任意接見親友、招待宗老。這在滿清時期可以說已經是相當破例了
藍齊兒活波可愛,不但受到康熙的喜愛在太皇太後那兒也是開心果。是以容妃母女不争寵、不功利的性格在後宮獨樹一幟,容妃也從來沒有恃寵而驕。康熙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僅僅承擔丈夫的責任還有帝王的義務,在國家利益面前容妃和藍齊兒也要和帝王冷漠和強硬讓路。是以當葛爾丹使者請求和親時,戰争還沒準備好的康熙也隻能同意藍齊兒的和親。之後康熙兩次親征并由大阿哥親手斬殺葛爾丹,藍齊兒和關心藍齊兒的容妃經曆過怎樣的煎熬?
即使如此容妃也體量康熙的決定,一如既往地承擔起妻子對丈夫開導、勸解的義務。是以太皇太後孝莊在晚年才想把容妃培養成接替自己,撫慰康熙心靈的接班人。在臨終前孝莊為了防止奪嫡情況出現,以懿旨的形式讓容妃勸說康熙不要廢太子胤礽。
太皇太後孝莊臨終前的懿旨和容妃對孝行的堅持成為容妃悲劇的根源
容妃有自己的智慧也有自己的堅持,她對太皇太後孝莊和康熙并不是盲從。當太皇太後孝莊解釋清楚不要廢除胤礽的太子之位的原因後,容妃就知道避免骨肉相殘的奪嫡之争就必須要阻止和勸說康熙廢太子的決定。是以在康熙在列祖列宗的牌位下宣布廢太子胤礽時,容妃不顧公衆場合下康熙的面子公布太皇太後懿旨。這讓康熙非常生氣,即使知道這很有可能是事實但是面子上下不來。這時候容妃的執拗和堅持表現淋漓盡緻,不但沒有認錯反而處于保護胤礽的目的私自放了紅玉。
大阿哥母親惠妃非常希望廢除太子,因為不廢太子大阿哥沒有任何機會。這就是奪嫡之争,是以惠妃把阻撓廢太子的容妃恨之入骨。容妃先後兩次頂撞康熙,加上惠妃的煽風點火康熙一怒之下剝奪容妃所有尊号發配到宗人府為奴。是以從某種意義來說,太皇太後孝莊的懿旨成為了容妃悲劇的根源。
幡然悔悟的康熙追封容妃為孝慈仁皇後
康熙不是不後悔,但是又不想動。在千叟宴上魏東亭問少了一人的時候,康熙說“東婷啊,不要讓朕傷心了。(容妃被廢)她就像一根刺紮進去痛,拔出來更痛”。是以康熙雖然後悔,但是為了帝王的尊嚴他不能承認。是以即便是在千叟宴這麼重大類似人生總結的場合;即便是面對曾經貪腐和謀逆的重臣明珠、索額圖都能泯恩仇,康熙對于苦苦等待的容妃并沒有釋放的決心。
當聽到容妃故去的噩耗,康熙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沖動用心靈溝通表達了思念容妃的真實情感。他自己可以處罰容妃,但是不允許太監們惡言相向。是以所有見到國容妃刷馬桶的人全部給容妃殉葬,追封容妃為孝慈仁皇後并讓張廷玉撰寫本紀。要知道隻有帝王或者雄霸一方的諸侯才有資格撰寫本紀,這深刻表達了康熙對于容妃的思念和牽挂。
“容妃聽旨,朕封你為孝慈仁皇後。從即日起,你與朕千古相随了”“傳旨張廷玉,朕要為孝慈仁皇後撰寫本紀。将孝慈仁皇後的孝行、德操、堅貞還有智慧,昭告四海傳之後世”
小結:
容妃是康熙的心靈伴侶,哪怕因為對太皇太後懿旨的堅持觸怒康熙帝王權威而被發配到宗人府為奴也不改變。這樣的容妃才是康熙所需要珍惜的,是以不但伺候的太監全部殉葬容妃也被追封為皇後。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