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如果問中國曆史上規格最高、穿透力最強的弓箭用箭支是哪個?答案很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天策上将大箭”了。《唐書》記載:“太宗讨劉黑闼。闼常于肥鄉列陣,太宗親率左右擊之。有一突将,勇壯絕人,直沖太宗,刃将接,太宗以天策上将大箭射之,中心洞背,應弦而斃。遂傳此箭于北蕃。突厥見而驚歎。又常輕騎近出,遇三騎皆賊中骁勇有名者,舉槍而進。左右請避之,太宗不從,待其将至,連發三矢,相次皆斃。敵人懾氣焉。”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李世民畫像

那麼,這個文中天策上将大箭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天策上将大箭從字面了解就是尺寸巨大的箭隻,秦漢時期弓箭箭隻大多數長度在72厘米左右,與弩箭的長度相當。而且漢朝的複合弓卸下弓弦之後,雖然弓的整體向前反曲,但反曲程度并不大。這種反曲不大的弓形是承受不了太大的形變,效率也是十分差的。兩晉以後,北方遊牧民族文化開始對中原地區産生較大影響,唐朝更可以說的上是“胡風熾烈”。而且唐代軍隊十分重視弓矢,史書記載唐代軍隊“人具弓一張,矢三十”。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武媚娘傳奇》中張豐毅扮演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尤愛弓矢,擁有的弓矢天下無雙,據說其四羽大箭可以射穿門闆。唐朝還首次開創武舉制度,射箭為武科必考門類。目前中國境内的唐朝弓僅在新疆高昌故城遺址處出土一件,此弓未上弦時全長80.5cm,弓的彎曲度很大,弓梢呈弧形,并且出現了弦墊。弦墊是設在上、下弓臂上的小器件,外觀呈環形,用于将弓弦穿過環内,起到定位及保護弓弦的作用。此弓的弓弝不再是長方形,而是近似于“卵形”,整體上與後世的中亞突厥系弓非常近似。無獨有偶,1957年西安唐太極宮遺址出土一件毗沙門天王石刻畫,天王手中正在上弦的弓與此弓的形制極為類似。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反曲度比較小的漢代弓

傳統弓擁有較大反曲以後,就可以做到更大的形變,效率也可以提高很多,殺傷力翻倍。李世民如果用的是這樣的高磅數強弓,是完全可以做到中心洞背的。唐代杜甫《前出塞》有這樣的句子“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說明此時強弓巨矢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想必李世民用的應該是一把擁有較大反曲的強弓。而天策大箭一定是一種又長又重的巨型箭。唐代十分重視騎兵,李世民經常輕騎破陣。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那我們來看看同樣重視騎兵的古代北韓(深受蒙元影響),同樣是較短弓身,超大反曲的戰弓,存世的箭支從體型看顯然是十分巨大的,其所使用的棱形箭頭也十分适合破甲。而且現存韓弓的拉鋸也是驚人的,體型嬌小的小弓也能被弓手拉到了腦後,做到了接近90厘米長的拉鋸,這種弓形的高效率在現代也是十分出名的。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說到這要特别說明的是,高磅弓對人體的殺傷力是很強的。現代弓友的實驗,40磅弓在8到15米的距離(騎射常用射程),對人體幾乎都是貫穿傷。古代的大磅數戰弓,穿透力隻會更強。不過李世民所射的是突将或軍中勇士。這些人肯定都是重甲騎士,是以要射穿這樣的目标,對箭支的破甲能力就有要求了。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以清朝弓箭為例,清代弓同樣以拉鋸較大,強弓巨矢聞名于世。他們主流的鈚箭寬而薄。刃大如刀,适合對輕防護目标,造成很大的傷口,但不利于破甲。但《皇朝禮器圖式》記載了一種破甲用的梅針箭,也非常符合天策大箭的概念。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大羽毛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棱形箭頭和寬箭頭對比

不過此時已經是火器時代,這種箭主要用來破鎖子甲和棉甲。鑒于天策大箭是用來破更重型的劄甲,是以其箭頭應該更小,看上去沒那麼尖銳的類似鑿子的棱形箭頭。(歐洲弓弩中的破甲箭頭也大多是看上去不那麼尖銳的鑿子箭頭)。綜上所說,天策上将大箭應該是一種又長又重,羽毛巨大,安裝棱形箭頭的進階穿甲箭了。

中國曆史上最強天子箭:李世民一箭洞穿敵突将的天策上将大箭之

▲天策上将大箭可能是這個樣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鬥,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