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德國作為戰敗國,确實混得不怎麼樣。割地、賠款、軍事制裁這三座大山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首先,一戰的失敗導緻德國領土以及殖民地權益大幅度喪失。
比如,德國在1918年11月11日停戰時,就将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法國。這是普法戰争過程中,德國前身普魯士從法國強占去的領土,一直被視為法國人的恥辱,都德的《最後一課》也就是講的那個時期的事情,是以這也被稱為恢複法國在普法戰争前的疆界。
此外命運類似的還有,北石勒蘇益格回歸丹麥。西普魯士、波森省歸屬波蘭,西裡西亞給捷克斯洛伐克,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等等。幾乎德國周邊的國家都從德國身上吃到了肉。特别是波蘭,占據着曾經條頓騎士團的故鄉。
這些都為日後德國的瘋狂報複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是歐陸領土。其在海外的殖民地同樣也紛紛換了主人,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配置設定。比如在山東的權益被日本拿掉了。當然,按理說這本該屬于我們自己,因為當時咱們參加了協約國陣營,屬于戰勝國。但弱國無外交,巴黎和會上咱們被出賣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咱們和德國沒有了殖民地上的沖突,使得上世紀三十年代,雙方度過了一個資源換武器的密切合作期。德械師就是這麼來的。
此外還有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東非給了英國、喀麥隆給了法國,馬裡亞納給了日本等等。
殖民地的喪失,導緻德國失去了廉價的原料采集地,這也是其後來選擇和中國合作的重要原因。
當然,對于德國發展來講,除了領土喪失,更為嚴重的是經濟損失。
這筆錢,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壓在德國身上,使得德國喘不過氣來。
此外,為了防止德國再生事端。協約國對于德國在軍事上也給予了極大的限制。按照條約規定,德國不能擁有海軍,不能擁有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甚至于連取消義務兵制來現在德國軍事訓練人數的招數都想到了。
當時的德國,僅僅隻被允許擁有10萬陸軍部隊,即咱們所熟知的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十萬國防軍,那是日後二戰中盟軍的噩夢。
總之,海外利益瓜分,領土被割讓以及難以承受的戰争賠款,極大的限制了德國的發展,使其在後面三十年代席卷西方的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
當時的德國國内經濟面臨崩潰,通貨膨脹高得吓人,馬克瘋狂貶值。據說當時為了節約印刷成本,鈔票已經變成單面的了,且面值大的吓人。
此時的德國群眾陷入了絕境,他們需要希望,需要生存下去的希望。這時候,希特勒他的納粹黨跑了出來,他們打着“生存”的大旗,走上德國前台。
而納粹上台後,利用群眾對于納粹政府的信任廢除了黃金與股票交換,隻進行貨貨交換。換句話講,當時納粹政府利用空頭支票來代替了當時非常需要的真金白銀。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其意味着政府可以在暫時沒有硬通貨支撐的情況下,來維持社會的一個經濟運轉。
特别是強制性的以物換物,完全就規避掉了貨币貶值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當然,這裡面門道很多,又是發行債券,又是控制物價等等,這裡就不多講了。
當然了,這種方式治标不治本,不足以從根本上去解決德國的經濟頹勢,畢竟資源就那麼多,再怎麼換,大家還是吃不飽飯。
是以,接下來便是第二步,也是國家面對金融危機最常用一種辦法,擴大内需,增加就業機會,讓大家有工作可做,進而創造出更多的資源。
當時希特勒政府弄出了一大片基建工程,比如修路,建樓等等。德國建築勞工的數量從66萬人急劇增加到200多萬人。
此外,政府還鼓勵制造業,因為一戰雖然失敗,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尚存,人才技術都在,隻是沒有訂單。而為了刺激内需,政府再次幹預,民用消化不了就政府來,轉為軍用。就算用不了,那也先造着。
這也使得德國的軍工業非常發達,為日後德國發動戰争打下了基礎。
不過,說這麼多,大家估計都會有疑問。難度希特勒恢複德國經濟僅僅就是靠開空頭支票嗎?
當然不是,光開空頭支票也不行,畢竟老百姓要吃飯,工廠原料也要進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需求,要拿錢的。
那麼錢從哪兒來?
首先,賠款這方面雖然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但好在壓得不算太久。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德國并不是沒有幫手。首先死對頭英國為了保持“大陸均勢”,并沒有嚴格限制德國。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更是成了德國的救命稻草。為了不讓德國因為經濟崩潰而還不起賠款,協約國以恢複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國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财團和公司都跟德國簽訂了巨額訂單。
此外,納粹還将猶太人洗劫一空,以補充内需。
如此一來,錢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
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德國稱雄歐洲,畢竟《凡爾賽條約》還在,經濟、軍事上限制依然很大。
是以,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沖破限制,而這就得感謝英法了。1935年德國恢複普遍征兵制,英法沒管,此後萊茵事件,英法等國又沒有管。最終德國得以成長為軍事大國,并憑借着強大軍事實力去開啟掠奪式經濟,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實力愈發膨脹。
最終成為了歐洲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