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适當“孕”動,遠離靜脈血栓栓塞症

頂端新聞·大河健康報記者 吳文可 通訊員 張紅利

懷孕後,很多孕媽媽就成了一家人的中心,享閱聽人星捧月般待遇,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為了養胎整天什麼也不幹,就是吃吃喝喝、躺着玩手機。

但如此養胎,整個孕期完全不運動,會增加妊娠期或産褥期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VTE)的可能,甚至會威脅孕産婦的生命。

适當“孕”動,遠離靜脈血栓栓塞症

妊娠期人體呈易栓狀态

近年來,高齡孕産婦以及肥胖者、妊娠并發症患者日趨增多,妊娠期及産褥期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發病率明顯增高。過度肥胖、高齡、缺乏體育鍛煉、術後長期卧床等都可造成血液瘀滞,增加靜脈血栓栓塞症發生的風險。

孕産婦由于生理因素及下肢靜脈負荷增加,妊娠期血容量較正常狀态增加約20%,靜脈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速度減慢,血液的流動較為緩慢,妊娠期及産褥期凝血系統亢進,這種情況下若孕産婦的活動量較少,血液會處于高凝狀态,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為正常人群的4倍~5倍。

妊娠期尤其是妊娠晚期,在胎盤産生的激素參與和内分泌的影響下,孕婦體内各個系統會發生一系列适應性變化,靜脈瘀滞、高凝狀态及血管壁損傷等這些與血栓形成有關的病理因素在妊娠期各個階段均存在,其中以靜脈瘀滞的加重為最常見的危險因素。妊娠期的各種生理變化使機體呈易栓狀态,加上手術刺激使血小闆激活增加,加重高凝狀态。

剖宮産術後需警惕靜脈血栓栓塞症

随着我國二孩及三孩政策的放開,高齡孕産婦增加的同時,孕産婦急危重症發生率及剖宮産率也随之增高,導緻發生盆腔和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症的機率增加,如不及時治療,可導緻患者患肢部分或完全功能喪失而緻殘,嚴重者可能并發肺栓塞,危及生命。

剖宮産術中麻醉藥物的應用可擴張外周血管,松弛肌肉,導緻肌肉對血管的擠壓作用減弱,血液運作無力;術後胃腸脹氣及切口的牽拉疼痛等可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激活體内的發炎反應,發炎因子大量聚集侵襲血管内皮細胞,形成局部血栓。加上剖宮産術前及術後早期禁食,産婦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血液凝固性更高,術前或術後卧床引起肢體靜脈回流緩慢,以及一些病理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造成了剖宮産術後易形成血栓。是以,剖宮産術後易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症,一定要提高警惕。

孕婦運動應根據孕期情況适當進行

為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發生,孕婦應根據孕期情況,聽從醫生的建議,在無活動禁忌證的情況下,适當做一些運動,如散步、孕婦健身操、遊泳、瑜伽、簡單家務等,不但可以避免孕期體重過度增加、血糖升高、巨大兒等,還對分娩有很大的益處,能促進自然分娩。

順産産後當天盡早活動,活動以個人舒适為原則,循序漸進,逐漸增加,産後十天左右即可做一些輕微的家務,忌久站。

剖宮産的産婦術後傳回病房後即可按摩雙下肢,6小時後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行翻身活動。次日根據情況在其他人的協助下可下床活動。現在臨床上在充分評估後采用氣壓治療儀來預防靜脈血栓,對預防靜脈血栓形成效果顯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