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很多古代戰争題材的影視劇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士兵攻城的場景。而在冷兵器戰争時代,攻城并不是一件易事。古人對城市進行了全副武裝,高大的城牆,厚重的牆體。城牆上的攻式,城牆下的護城河,一系列的設計讓整座城變成易守難攻的堡壘。隻要涉及到攻城戰,不管兵力對比有多麼懸殊,占優勢的永遠是防守一方。這也是為何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僅憑兩個書童,一撫古琴的空城計,就吓退了疑心病發作的司馬懿。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在各種史料和各種古裝劇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攻城戰中最易攻破的便是城門,為了攻下一座城牆,往往都會犧牲無數的将士,這也使得戰争變得殘酷。很多情況下采取的是強攻的方式,而強攻一般采取的是用雲梯強行攀越城牆。雖然此法頗為被動,但軍令如山,背後又是逃兵格殺勿論的督戰部隊,橫豎都是死,也隻能殊死一搏了。而這種強奪的攻城戰,在冷兵器戰争裡反倒還不怎麼常見。

古代由于技術的限制,城門多是木制的,這就讓人産生個疑問,既然是木制的城門,為何不選擇火攻呢?火攻便能輕松擊破,為何還要冒着生命危險去攀越城牆呢?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其實,這裡大家陷入了一個誤區。雖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但想要攻破,卻沒那麼容易。究其原因,一共有3點。

首先,古代城門雖然是木門,但這個木門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點着。既然攻方能想到火攻,守方自然也會考慮到。而古代城門用的基本都是百年樹齡以上的巨木,而且還是極不易燃的鐵桦木或棗木、榆木等作為城門的主要材料,這種木材想要點着,沒有半天功夫根本是行不通的。而就在你強行燒門之際,守城士兵的大刀早就砍了過來。此外,這些木制城門上一般還會裹上一層鐵皮,打上碩大的銅釘。其目的也是為了防火,本來就不易燃的木頭加上這些配件,基本上做到了萬無一失。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其次,我們看到古代的城門,上面都會布滿數個門釘。門釘最初的作用就是加強城門木頭而存在的,因為建造城門的木材都比較龐大,一般的釘子無法直接将木頭固定好,于是才有了門釘的出現。然而,門釘卻還有其他的妙用。因為門釘都是由巨大的金屬塊制成,具有很強的韌性和散熱能力,是以在面對火攻的時候,門釘除了可以阻止火苗的攀升外,還能通過自發的散熱能力,給城門進行降溫。在這種散熱措施下,城門就不容易起火,想用火攻的計劃也要落空了。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城門雖然看起來容易攻破,但也是最兇險的突破口。其就好比一個隘口,不論攻城的士兵有多少,城門就這麼大點,一次也就隻能湧進來固定的數量。

而且,攻城士兵對城門裡的虛實和布列情況也是毫不知情。守城士兵隻要随便埋伏,就可來個甕中捉鼈,将湧入城門的攻城士兵扼殺在城門口。如此看來,用火攻破門反倒是攻城士兵死得最快的方式。史學家也斷言,即便士兵們想用這種方法,也是萬萬不能用的。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呢?史學家:他們想但不能

基于這3點原因,古代攻城士兵甯願多花點工夫挖道地暗渡陳倉,也不會選擇去城門和守軍硬碰硬。一個古代城門的攻防就涉及到如此多的講究,可見冷兵器戰争并不像現代人想象的這麼簡單。而古人的智慧,從中也能窺見一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