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清漳河下遊,是邯鄲市下轄的一個縣,鄰接山西、河南兩省。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處于太行山東側,有“秦晉之要沖、燕趙之名邑”之稱,當地出産的核桃、花椒和柿子享譽海内外,号稱涉縣“三珍”。該縣始置于漢朝,是傳說中女娲造人、補天之處,故被譽為“華夏祖廟”、“中國女娲文化之鄉”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練五色石,以補其阙”。這是先秦典籍《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說的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女娲補天的故事。相傳女娲是一位美麗的女神,她抟土造人,煉石補天,被尊為大地之母。女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河北涉縣人世代信仰的娲皇聖母,她的形象已經根植于這片土地的靈魂深處。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立縣兩千多年來,涉縣人在艱苦環境中以勤勞樸實之風,遵循古先賢之教化,堅韌自強,人心向善,如山之厚,如水之純。

曆史

目前發現最早版本的涉縣縣志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涉縣志》。涉縣雖然西漢時已經置縣,但在當時的史書中并沒有明确的記載。根據考證,涉縣最早有文字可靠的記載是東漢年間的一場大火。

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親率大軍進攻袁紹的統治中心邺城。此時袁紹已經去世,曹操一面圍攻邺城,一面帶領軍隊繞過邺城向西進攻涉縣境内的毛城。毛城是袁氏集團的屯糧重地,曹操一把大火将毛城囤積的糧草付之一炬,毛城也随之被焚毀。

《三國志》記載曹操斷了糧道攻破邺城後,涉縣地方長官梁岐獻城投降,被封關内侯。這是史書中明确使用“涉”字稱呼此地,至今已有近1800年。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地處太行山深處,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發源于山西的清漳河、濁漳河在涉縣合漳村彙合形成漳河。正常時漳河水量不大,卵石外露,但一到汛期,洪流洶湧,罹患兩岸。也正是因為涉縣天災貧乏,補天救世的女娲成為當地人信仰的天地全神,直到今天女娲祭祀依舊是當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動。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在貧瘠少雨的太行山區,涉縣最終因境内漳河流經而戰火烽煙歲月,隻有潺潺的漳河水伴随着涉縣的名字,見證着這裡千年的滄桑巨變。

名勝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女娲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一位創世女神,她慈祥的創造了生命,又在大地危難之時煉石補天,勇敢的照顧生靈免受天災。在涉縣西北十幾公裡的中皇山,有一座紀念女娲的廟宇名為娲皇宮。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它不僅是中國規模最大、保留最為完好的紀念女娲的廟宇,也是全國範圍内建造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娲的曆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中皇山上娲皇宮古建築群背靠懸崖,飛檐翹角,氣勢恢宏,主體建築娲皇閣通高23米,共有四層。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第一層依山崖上的石窟而建,上面三層樓閣則如積木一樣搭建在一層的石窟之上,遠看娲皇閣似乎緊貼懸崖。實際上娲皇閣與後面的山體并沒有相連,而是依靠9根鐵索與山體相連。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曾專門研究過娲皇閣的建築原理,根據羅哲文先生的考證,整個樓體運用了高層建築中重心偏離安全率的原理。當樓梯遇到外力前傾,隻要在重心偏離的安全系數内,娲皇閣上的九根鐵索即起到穩定樓體的作用。

如今娲皇閣已經重新加強,九根鐵索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在加強之前的數百年時間裡憑借這九根鐵索,娲皇閣經曆了十多次地震而安然無恙。羅哲文先生也不禁感慨娲皇閣以鐵鎖挂閣于峭壁的構造方式,在中國是個獨有的建築奇迹。

由于年代久遠,缺少相關的考古發現,娲皇宮究竟建造于何時已難以考證。今天看到的主體建築多是明清遺存。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娲皇閣第一層為拜殿。娲皇聖像安放在山體開鑿的石窟内。在拜殿旁另有3座石窟和4處露天岩壁,洞内洞外刻有佛經,六部經文超過13萬字。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這些摩崖刻經散發着佛家思想的清淨之氣。娲皇宮的刻經内容多與佛法有關,不僅對書法研究和镌刻演變便極具參考價值,而且對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曆史标本,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娲皇宮的摩崖刻經大部分镌刻于北齊年間,這些清淨圓融的石刻經文雖曆經一千多年的歲月磨洗,依舊沉澱着曆史的滄桑。無論娲皇宮源于何時,但作為道教宮觀卻與佛家文化融合共生,又讓這座古建築群更加卓然于世。

也正是有了這樣一座紀念女娲的廟宇,才讓華夏文明的一段根脈得以留存。跨越千年,這片古建築的魅力和價值愈加彰顯,這是涉縣人永恒的心靈歸屬,也是華夏文明的寄托與延續。

民俗

在涉縣,當地人相信聖母女娲便是福佑蒼生的大地之母,也正因為此涉縣民間女娲祭祀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各類禮儀流程也保留了下來。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的民間女娲祭祀又稱擺社或上社,各村以結社的形式自發組織鄉民祭祀女娲。以娲皇宮為核心的周邊七個村子組成了七道社。涉縣的擺社活動源于何時已經無法考證,這個由來已久的習俗因日軍入侵而被迫中斷。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直到2003年,涉縣當地文化部門為籌辦女娲公祭大典,在娲皇宮周邊村落調研時發現各村仍有群眾自發祭祀女娲。在文化部門的組織下中斷六十多年的擺社活動得以恢複。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信仰構成了老百姓去表達他們美好生活願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是以擺社作為女娲的祭祀文化也成為涉縣的一個标志性的地方文化。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一起,娲皇宮将舉辦半個多月的廟會,各社還将在本村内舉行各類活動祭祀娲皇。這不僅是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2006年,以娲皇宮為主要載體的女娲祭典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每一個涉縣人都将因為這樣共同的文化信仰而找到心靈的歸屬,華夏文明也終将通過這樣的傳承延續後世。

賽戲

在涉縣有一種古老的戲曲名為賽戲,是流傳于山西、河北等地的古老劇種。賽戲的演出内容主要為戰場征伐,劇情多拼殺,場面不求精緻,但要威武粗犷,在中國戲曲界有“活化石”之稱。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賽戲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俗文化在涉縣被繼承流傳下來,每年的娲皇祭祀或是民俗節慶,都有賽戲演出。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賽戲表演語言豐富,動作誇張,賽戲沒有唱腔,隻有嚎腔和道白。伴奏樂器沒有管弦,多是打擊樂,保留了最原始的形态。

賽戲之是以稱為賽戲,是從祭祀的禮儀中演變而來。雖然賽戲沒有唱腔可循,但這卻是當地人最喜愛的民間戲曲。也正是因為民間信仰的力量,才讓賽戲流傳和保留至今。

如今賽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賽戲的傳承記錄了一個地方的曆史沿革,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根脈。從對女娲的祭祀演出到文化血脈的代代相傳,是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印記。

紅色記憶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在涉縣赤岸村旁有一道不起眼的山嶺,名為将軍嶺。1986年劉伯承元帥去世後,遵照他生前的遺囑,他的骨灰就被埋在了這裡并立碑紀念。此後,徐向前、李達等一大批将領都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安息之地。這不僅是為了紀念曾經的戰争歲月,還有與當地老百姓之間深厚的情誼。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他們都曾經是八路軍第129師的将領,他們與涉縣的老百姓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傳奇。1938年3月,八路軍第129師在副師長徐向前的率領下在涉縣響堂鋪伏擊日軍。涉縣四面環山地形隐蔽,八路軍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出其不意,打的日軍措手不及,取得了抗戰中的又一場勝利。劉伯承把這次戰鬥稱為伏擊戰的典型戰例。

1940年,129師司令部進駐涉縣赤岸村,依托于太行山獨特的地理優勢,以涉縣為中心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不僅如此,八路軍與當地百姓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1941年,涉縣鬧災荒,涉縣莊子嶺村的村民李才清家裡已經難以維持,就在這時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恰巧路過,他專門派人送來了半袋小米。就是靠着這半袋小米李才清一家度過了災荒。也是從那時起,李才清14歲的大兒子郭喜參加了八路軍。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1942年5月,日軍發動了對太行山規模最大的掃蕩,八路軍大量傷員和邊區錢币物資難以轉移。危急之中李才清站了出來,她帶着家人把八路軍的軍需物資分批藏進了山洞,又将八路軍傷員用繩子送到懸崖上的山洞裡隐蔽,夜裡再順着繩子下到洞中給傷員送水送飯,冒着生命危險李才清在莊子嶺周邊18個山洞中共隐蔽保護八路軍傷病員五十多人。

當部隊轉移時李才清保管的物資一樣沒少,傷員也陸續傳回部隊。她還謹記部隊首長的囑托,一直沒有對外宣揚。四十多年後當《人民日報》的記者為紀念抗戰勝利40周年來涉縣采訪時,這段抗戰傳奇才為世人所知。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偉大的八路軍母親,才有129師9000将士進涉縣,30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據統計抗戰時期涉縣人民共交公糧超過1億斤,全縣青壯年積極參軍,涉縣家家有八路,戶戶是親人。在整個抗戰中,涉縣沒有漢奸,群衆基礎好,老百姓以自己的犧牲換了部隊的生存。

劉帥講了一句話“如果沒有涉縣人吃糠咽菜,我們就要吃石頭了”。懷着對涉縣人深深的情感,劉伯承等許多129師将帥去世後骨灰就被埋在赤岸村旁的山嶺之上。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如今涉縣重新修整了129師司令部的舊址,并建立了129師陳列館。涉縣的青山綠水,一村一戶見證着那一段紅色的傳奇,也延續着這段紅色記憶。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于擔當、勇于勝利的太行精神,也融入到涉縣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當代

“兩山夾一溝,沒土光石頭。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由于幹旱少雨,山多水少,涉縣王金莊村建村七百多年,一直都為吃飯發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自然災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王金莊人口也逐年增長。上世紀60年代,全村人口增長到3700多人,土地成為能否有更多人吃飽飯的關鍵問題。

1964年的冬天,王金莊村的村黨支部書記王全友組織全村村民開建了祖祖輩輩從未開墾過的荒山,開始修建梯田。他們要向大山要地,從石頭中刨糧。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當年開荒種田的人裡,最小的不過七八歲,最大的已年過古稀。不過不管男女老幼,大家的目的隻有一個,向荒山要糧。王金莊村民憑借太行山人特有的韌勁兒,在57條深壑峻嶺之上,壘起2500多公裡的雙層石堰,造出四千多塊高标準梯田。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的根基。王金莊人靠自己的努力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梯田修好後,為了增加農民收入,王全友又帶領全村人在梯田上種下了30萬株花椒樹。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王金莊出産的大紅袍花椒以皮厚味香、油性大而聞名,素有十裡香的美譽。花椒收獲的季節漫山遍野,椒香四溢。當年王全友帶領大家種下的花椒樹,如今已發展成萬畝花椒園。

不僅如此,王金莊人巧妙利用梯田資源在山頂種植松柏,在田邊種植花椒,田内種植小雜糧。在少雨的太行山區梯田既保證了耐寒作物的生長,又避免了水土流失。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2014年,以王金莊為核心的旱作梯田系統被中國農業部評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如樂譜般雕刻在山谷之上的層層梯田,見證了涉縣人堅韌不屈的品格,也見證了太行人千百年來勤勞緻富本色。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女娲文化不僅是涉縣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是華夏文明的傳承,同時也是涉縣的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從2003年開始,涉縣的女娲公祭大典已經連續舉行了16屆來自全國各地和海外的中國人紛紛來此祭祖尋根。涉縣的娲皇宮已經成為中國的祭祖聖地之一。

在此基礎上,依托于娲皇宮為核心,涉縣在着力打造女娲生态文化圈中,娲皇山上建立的補天園、補天谷等核心景區集人文研究和休閑旅遊為一體,已成為涉縣對外的一張名片。中皇山下美麗的清漳河自北向南,縱貫涉縣全境,在狹長的谷地中蜿蜒流淌。太行紅河谷以清漳河為紐帶,協領兩岸高山将百裡清漳變成百裡畫廊。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女娲生态文化圈不斷擴充,又帶動了整個涉縣的生态領域。今天的涉縣城鄉森林覆寫率達到51%,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2016年,涉縣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機關。

“走遍中國”河北·涉縣

涉縣人不僅用堅韌和勤勞開荒種田,雕刻出大地的樂譜,又在這片飽含溫情與希望的土地上創造出豐富的民俗文化,造化自然,造福人民,博愛仁慈、自強不息。這是涉縣人信奉的女娲精神,也是涉縣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