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今的科普資訊已經足夠發達,但一提到婦科病,很多女性還是覺得難以啟齒,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女生得婦科病就是私生活不檢點。
雖然有些婦科病的确可能跟男生有關,但并不能直接說明得婦科病就是私生活不檢點,即使沒有性生活也有可能得婦科病!
當兩個人過性生活時,如果男生不注意個人衛生,就會将攜帶的緻病微生物傳染給女生,而導緻女生患上婦科疾病。
如果女生得了以下幾種婦科病,建議另一半跟着一起檢查下:
1.陰道炎(滴蟲、支原體和衣原體、淋球菌)
如果男生有包皮龜頭炎,同時有具有傳染性,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性生活中,就有可能傳染給女生,導緻陰道炎。
反之如果是女生患病,也有可能傳染給男生,是以經常有人抱怨說陰道炎不好治,總是反反複複的,其實有可能就是交叉感染導緻的。
另外如不注意私處衛生,或抵抗力差,有糖尿病等,即使沒有性生活也有可能得黴菌性陰道炎哦。

2.盆腔炎
性生活頻繁、多個性伴侶、性伴侶有性傳播疾病、經期性生活及月經期衛生習慣不良,都是盆腔炎發生的高危因素。
圖為盆腔炎的表現
▼
對于盆腔炎患者出現症狀前60天内有過性接觸史的。
無論盆腔炎患者分離的病原體如何,都建議對其性伴侶進行性傳播疾病的檢測,以免發生再感染的危險。
因為此時性伴很可能已經感染了淋球菌或沙眼衣原體隻是沒有顯現出症狀而已[1]。
3.慢性宮頸炎
正常情況下,宮頸具有多種防禦功能,可以阻止病原菌進入上生殖道。
但是有了穩定的性生活後,女性的生殖道處于相對開放的狀态,就會增加被病菌入侵的機會。
即使私處分泌物有自淨的作用,有時候還是抵擋不住外來的細菌與病毒。
尤其是在宮頸受到分娩、流産、性交或手術操作損傷後,宮頸管的單層柱狀上皮抗感染的能力較差,就容易發生感染[2]。
4.HPV感染
女性生殖道HPV感染分為低危型與高危型(與子宮頸癌發生有關),其傳播途徑主要是性接觸傳染,性活躍年輕女性為高發人群。
男性是HPV感染對象的一個重要因素[3],如果男性感染HPV(他們感染大多不發病)後,同房時沒有使用避孕套,就有可能會傳染給女生。
HPV感染導緻宮頸癌的過程
當然也有非性接觸間接感染者,比如污染的環境、用具、内褲、毛巾、不潔衛生巾、錢币或公用坐式便器、浴盆等,但非常非常少見。
5.性病
比如尖銳濕疣、生殖器疱疹、淋病等,若男方感染此類疾病,通過性交即可傳染給女生。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會通過輸血以及母嬰傳播。
女孩子們都要養成保護下半身健康的好習慣,身體是自己的,别等到真正發病的時候,才後悔。
不想得婦科病,以下幾點要注意:
1、每天溫水清洗外陰,此外事前後都要清洗。
2、每日換内褲,内衣褲盡量單獨清洗,如果有足癬内褲最好别和襪子一起洗,因為寄生在各個地方的細菌很容易互相傳染。
3、房事戴套,可以杜絕一些傳染病的發生。
4、不要長期使用護墊,容易引起細菌滋生,進而導緻白帶異常,引發陰道炎等疾病。
5、月經期間禁止進行性生活、坐浴。
6、性生活次數要适當。
7、多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如果出現下腹持續性疼痛、墜脹、白帶增多并有異味、經期腹痛及月經量增多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很多女性一提到婦科檢查,就會出現抵觸心理。
要明白現在的婦科病太常見了,隻有定期做婦科檢查,才能将蓄勢待發的病菌扼殺在搖籃裡,尤其是對于有性生活的女性。
這四種婦科檢查無論有沒有生病,都建議每年做一次:
1.正常的婦科檢查
包括腹部檢查、外陰陰道檢查、雙合診。
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女性外陰、陰道、宮頸、宮體、附件及其宮旁組織的情況。
達到協助診斷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及鑒别與之相關的其他器官及系統疾病的目的。
2.白帶正常檢查
可以了解白帶的情況,明确是否患有婦科發炎。
3.婦科B超檢查
有助于了解盆腔器官的情況,如輸卵管内是否有積水、腫物,是否有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症,卵巢内是否有腫物等[4]。
4.宮頸刮片檢查(TCT)/ HPV檢查
主要用于篩查早期宮頸癌,預測患子宮頸癌的風險。
其實,因為女性生殖系統一生都在變化,無論幾歲都可能出現相關的婦科病症。
對于婦科檢查,大家不要心生抗拒,也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其實,去看婦科門診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婦科檢查可以讓女性更好地了解自己,通過醫學手段讓我們擺脫不适,其本質和感冒一樣,保持平常心就好。
畢竟身體是自己的,難不難受隻有自己最清楚。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内容制作
劉海防|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婦産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産科學第九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51-252.
[2]楊愛軍.健康教育手冊[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5):34.
[3]陳慧.婦産科基礎與實踐[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6):136.
[4]于松.40周全程孕産指南[M].華夏出版社,2010.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搜尋并關注公衆号“騰訊醫典”,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