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審閱者: 廖秦平(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做女人,總會有那麼一點......“難言之癢”。

騰護士有個很優秀的閨蜜,大劉,29 歲,計算機博士在讀,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工作狂”:

她每天不止是“996”,往少裡算都是 8-10-7(早上 8 點工作到晚上 10 點,一周工作 7 天),

日常生活就是做實驗-寫論文-吃飯和睡覺,一天要坐着工作 10 多個小時。

有天,大劉很神秘地把騰護士拉到角落,拿出了一個粉嫩的小瓶子,有點害羞地說:

“最近不知道為啥,我的‘那裡’總是很癢;白帶也變多了,内褲老是濕漉漉的,還有奇怪的味道。”

“朋友給我種草了這個私處洗液,我就買來試了一下,結果用了不但沒好轉,反而更癢了。”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震驚!都 2021 年了,還有人相信“洗洗更健康”?

騰護士反手就把小瓶瓶扔了:

别用了!越洗,問題可能會越嚴重!

今天,騰護士就給你拔掉這棵草!

無陰道,不江湖!

陰道啊,就是個“小江湖”,住着 20 多種細菌和真菌,好的壞的都有;

乳酸杆菌是這裡最優秀的“守法公民”,不僅老實,還很有責任感:

它産生的酸性物質(乳酸)可以幫助維持陰道弱酸的環境;

它産生的過氧化氫,是一種天然的殺菌劑,可以讓“壞細菌”屈服[1]!

陰道就在乳酸杆菌和雌激素的幫助下,維持着酸堿度和菌群的平衡!

加德納菌、念珠菌、腸杆菌科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則是陰道裡的“小混混”,總是表面上風平浪靜,背地裡伺機而動,時刻準備着來“作妖”(導緻陰道疾病)!

“洗洗更健康”?商家的嘴,騙人的鬼!

想揭開“女性洗液”的真實面目,這個事兒你一定要清楚:

女性洗液産品的準許文号主要有三種類型:妝字号、消字号、藥字号,也就是分為化妝品類、消毒品類和藥品類。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都有啥差別呢?請看下圖: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看到這兒你就明白了吧,“妝字号”的洗液是裡面“效果”最差的,比較雞肋。

而大劉的這瓶洗液,屬于“消字号”的,主打“弱酸性配方”“殺菌除味”。

很多女性洗液商家的宣傳和社交媒體上的“種草”軟文,說辭則更加誇張: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來源:某購物網站

事實又是如何呢?

陰道 pH(酸堿度)的正常範圍為 3.8~4.4,屬于弱酸性;

即使在弱酸性的情況下,這些微生物也很“開心”:

導緻滴蟲性陰道炎的滴蟲最喜歡的 pH 約為 5.2~6.6,也屬弱酸性,雖然它在 pH 小于 5 或者 pH 大于 7.5 的情況下不能存活。

導緻黴菌性陰道炎的假絲酵母菌(念珠菌),感染陰道的 pH 約為 4.0~4.7,通常 pH 值小于 4.5,也是弱酸性的。

也就是說,即使是“弱酸”的大環境,也可能會有一些疾病出現!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此外,私密洗液的酸堿度大多和陰道并不完全比對,不同的産品之間還不一樣:

如 A 洗液(pH 值:5.0~6.0)、B 洗液(pH 值:3.8),這些産品号稱“弱酸”“更加親和呵護”,但長期使用 A 類“弱酸”洗液容易引起滴蟲增加;長期使用 B 類“弱酸”洗液還是會導緻菌群失調,容易引起假絲酵母菌數量增多,進而緻病。

既然 A、B 不能用,那麼用 C(pH 值:4.0~5.0)不就可以了嗎?

并非如此!就算 pH 一緻,洗液裡的殺菌劑、防腐劑也可能會破壞陰道的菌群環境,讓陰道容易生病哦!

有些女性還喜歡用洗液或者高錳酸鉀(俗稱 PP 粉)清洗外陰,這樣做可能會導緻嬌弱的外陰皮膚抗病能力下降,皮膚幹燥,進而引發外陰瘙癢。

大劉就有點納悶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說有個妹子不愛衛生,懶得洗‘下面’,結果得了外陰癌前病變。

我還挺害怕的,就每天認真洗‘下面’了,有時候會灌洗陰道,會有啥問題嗎?”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來源:網絡

當!然!有!問!題!

“懶得洗”不可取,但是“過度清潔”也會導緻大問題!

2015 年新浪微網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大陸 5000 多位受訪者中,有接近一半的女性因為醫生的建議,而進行了陰道沖洗;10% 左右的女性有不定期沖洗陰道的習慣。

20%~40% 的 15~44 歲美國女性表示自己在使用陰道沖洗液,而青少年進行陰道沖洗的比例更高。

“陰道沖洗讓我感覺更清爽幹淨,能去除令人不快的氣味,在經期洗去經血,避免染上性病以及防止性交後懷孕”,這是她們最普遍的想法。

然而,醫學專家表示,陰道沖洗對身體的危害遠大于好處:

出現異味,陰道可能已經發生感染,需要及時治療,用有香味的洗劑沖洗,隻是掩蓋了問題,而且因為病因未除,維持的時間會非常短。

女性若頻繁地使用刺激性的洗液灌洗陰道,還可能會引起過敏性陰道炎、盆腔炎、早産、宮外孕[2],甚至宮頸癌和艾滋病[3]!至于避免染上性病及避孕,靠陰道沖洗是不可能的。

是以,騰護士的觀點是:不管是外陰還是陰道,都不要“過度清潔”!

陰道沖洗,有益還是有害?

“越癢越搔越癢”,咋辦?

頻繁地進行陰道沖洗,最常引起的就是細菌性陰道病[4]。

在大陸,每 10 個健康的已婚婦女中有 2 人患陰道炎,還是很常見的[5]。

在正常情況下,女性也會有一定的陰道分泌物:清亮、透明、無味,且不會導緻外陰的刺激症狀(如瘙癢、燒灼感)。

約半數人得了細菌性陰道病沒有任何症狀,其他人則可能會有這些表現:

分泌物的外觀改變:稀薄的白色、灰色或綠色分泌物,質地較為均勻。

分泌物的氣味改變:分泌物有魚腥味兒,性行為後魚腥味變得更濃。

出現刺激症狀:小便時有灼燒感。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細菌性陰道病

這種表現與念珠菌(假絲酵母菌)感染的黴菌性陰道炎的症狀不一樣: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通常的表現是癢、厚厚的白色分泌物、沒有異味。

外陰奇癢,白帶豆渣樣,當心黴菌性陰道炎

得了細菌性陰道炎,如果沒有任何症狀并且沒有懷孕,可能不需要治療,就會自然而然的好了。

然而很多得了陰道炎的女性,會覺得這個病太難治療了,癢-緩解-癢,白帶不正常,總是反反複複的,“越慌越想越慌,越癢越搔越癢”。

其實,對于有症狀的人來說,通過檢查和一些化驗,明确到底是患了哪種陰道發炎,再進行正規的藥物治療,絕大多數人都能康複[6],千萬别“洗洗就算了”或者自己亂用藥哦!

騰護士特别提醒:

在備孕的女性或者孕婦一定要注意:患有細菌性陰道病可能會導緻孕婦出現嬰兒早産(第 37 周之前)或出生體重不足(低于 2500 克),應該盡早接受治療!

洗液不靠譜,怎麼“洗洗”才能更健康?

騰護士來給你們劃重點了:

如果你的私處沒有任何的不适,預防陰道炎,這樣做就對了:

預防陰道炎的 8 大法則

避免高危性行為,注意性衛生,若有必要應使用安全套。

不要采用刺激性的沐浴液或藥液清洗外陰和陰道。

不要正常灌洗陰道,以免破壞内部微環境。

日常最好穿棉質内褲,保持幹爽透氣。

避免泡澡,日常最好淋浴。

在外上廁所時,應留心坐便器是否清潔,使用前最好用消毒濕巾擦拭一下。

上完廁所,最好從前往後擦,可以避免肛門部位的病原體感染泌尿生殖系統。

及時更換衛生巾或衛生棉條。

如果你出現了白帶增多、有異味、瘙癢、疼痛等一些不适:

那也最好不要自行使用女性洗液,建議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有些女孩子可能會問:“我還沒有男朋友,能去醫院查白帶嗎?會不會傷害處女膜?還真難為情......”

别害臊,做女人,得個陰道炎很正常!

如果你還沒有性經曆,但出現了上述不适,依然可以看醫生。

要記住的是,就診時一定要告訴醫生自己還沒有性生活,這樣醫生就可能會用“更溫和”的方式給你取分泌物,而不是用陰道窺器,可以避免對處女膜的損傷哦~

私處的細菌,比垃圾桶還多?這是真的嗎?

圖檔來源: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 Mendling W.Vaginal Microbiota[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iology, 2016, 902:83.

[2]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Annual Report. Fiscal Year 997 [Web site]. 1997.[DB/OL].

[3] Iannacchione, Ann M.The Vagina Dialogues: Do You Douche?[J].AJN,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2004, 104(1):40-45.

[4] Pavlova SI, Tao L.In vitro inhibition of commercial douche products against vaginal microflora[J].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00; 8( 2):99–104.

[5] 王姝君.女性陰道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婦科内分泌電子雜志,2015,2(12):23-24.

[6] 薛鳳霞,李小平,李志英,狄文,殷霞,樊尚榮,張洪文,王建六,劉全忠,王千秋.女性生殖道感染的診斷與處理[J].現代婦産科進展,2006(01):1-17.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