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第四大将陳赓作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不僅軍政全能擅長打硬仗和難仗,而且還搞過特科情報工作,以及彭楊步兵軍校的教育校長工作,是我黨我軍中較為傑出的軍事主官。
在解放戰争時期還被陳毅贊譽為我黨成軍建制20年來最傑出的五大軍事家之一,可與彭、林、劉、粟四位将軍齊名,是以蔣介石對這個黃埔嫡系最傑出的弟子也非常看重,多次派出錢大鈞、胡宗南等人對他進行拉攏。
但陳赓的革命意志卻非常堅定,即便因腿傷到上海看病被捕,也對蔣介石的威逼利誘的數字拉攏嗤之以鼻,顯示了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和忠貞愛國的情懷。

那麼徐向前同樣作為黃埔一期的高材生,而且軍事指揮能力比陳赓更強,最後還成為了新中國的開國元帥,為何蔣介石卻從未對其進行過拉攏呢?
首先,徐向前為人低調,雖然也在1924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但卻向來不顯山不露水,默默無聞,在一衆學員中并不突出。
在黃埔第一期優秀學員中,受到蔣介石重視的一般都是如陳赓、胡宗南、賀衷寒和宋希濂等剛一入校就鋒芒畢露的富貴将門子弟。
而徐向前心懷濟世安民的偉大宏願,隻為專心學習軍事知識,相關才能卻并未過多顯露,是以一向不善于發現人才的蔣介石,自然不會注意到黃埔一期的學生中竟然會有一位開國元帥了。
也正因如此,徐向前在大革命失敗後,如願參加紅軍加入我黨,被配置設定到工農紅軍第四軍。
當上參謀長後,在第一和第二次反圍剿戰鬥中屢建奇功,軍事指揮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開拓和發展,尤其是在1931年11月份,徐向前出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後,先後指揮上司打出了粉碎第三次圍剿和鄂豫皖蘇區以及川陝蘇區的建立鞏固工作,他指揮的反三路圍剿和反六路圍攻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經典戰例。
其次,蔣介石之是以隻拉攏陳赓,而對徐向前不假辭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不僅隻是因為陳赓文武雙全,才華出衆,還因為陳赓曾在東征陳炯明的惠州攻堅戰鬥中救過蔣介石一命。
當時蔣介石靠前指揮,貪功冒進,不料被敵軍抓住機會,打成了戰略反擊,一時間陷入進退兩難非常艱險的境地,山窮水盡,彈盡糧絕,蔣介石已經抱了閉目等死,做好了以身殉國的打算。
在關鍵時刻,是陳赓主動站出來,一把背起蔣介石逃跑才救了他一命,是以陳赓于蔣介石不僅有師生之情,同時也有救命之恩,是以蔣介石在對革命愛國群衆大開殺戒時,卻始終對陳赓網開一面,就算将他抓起來也不忍心處死,先禮後兵,不遺餘力地對陳赓進行拉攏。
但沒想到陳赓的革命黨性很強,義正言辭地拒絕了蔣介石的拉攏,才讓蔣介石惱羞成怒,四處派出特務抓捕,欲要置陳赓于死地。
最後,蔣介石的鄉土觀念和門戶之别很嚴重,對南方家鄉的人多加任用,但對于語言、風俗都有着巨大差異的北方人卻有着天然的隔閡。
而徐向前祖籍山西五台縣,是以始終不能進入蔣介石的法眼,而蔣介石因為鼠目寸光,對于徐向前這樣的頂級軍事人才都不能發現,也難怪最後被我軍打得丢盔卸甲,匆匆逃往寶島台灣了此殘生了。
縱觀蔣介石的用人政策,主要分為三種:一是黃埔軍校的嫡系弟子,如胡宗南、王耀武、杜聿明等人,整體軍政能力較為突出,身經百戰,帶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也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因為欠缺資曆,是以在一定意義上根本進不去政府的決策中樞,才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最終陷入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輸得一敗塗地。
二是資曆高、能力差,但對蔣介石忠心耿耿的人,他們在政府内普遍具備非常深厚的資曆,威望高但才能很差,尤其擅長溜須拍馬,蔣介石就将他們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人唯親。
如顧祝同和劉峙等人就是典型代表,小打小鬧還可以,可一旦指揮大兵團進行大規模作戰就立馬抓瞎,在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中表現拙劣,最終陪着蔣介石一起失敗。
最後一種是聯盟性質的封建舊軍閥勢力,如白崇禧、李宗仁、何應欽和龍雲之流,他們資曆高、地位重,可與蔣介石不是一條心,是以蔣介石就對他們多加招撫,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卻會在關鍵時期對蔣介石反戈一擊。
如西安事變時,何應欽就主張武力解決,視蔣介石生死于不顧,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則是在三大戰役後密謀倒蔣,最終逼迫老蔣下野,李宗仁順利登上總統寶座,但卻無一例外的全被我軍打敗,猶如喪家之犬,灰溜溜逃亡寶島台灣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