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四大将陈赓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不仅军政全能擅长打硬仗和难仗,而且还搞过特科情报工作,以及彭杨步兵军校的教育校长工作,是我党我军中较为杰出的军事主官。
在解放战争时期还被陈毅赞誉为我党成军建制20年来最杰出的五大军事家之一,可与彭、林、刘、粟四位将军齐名,所以蒋介石对这个黄埔嫡系最杰出的弟子也非常看重,多次派出钱大钧、胡宗南等人对他进行拉拢。
但陈赓的革命意志却非常坚定,即便因腿伤到上海看病被捕,也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的数字拉拢嗤之以鼻,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那么徐向前同样作为黄埔一期的高材生,而且军事指挥能力比陈赓更强,最后还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为何蒋介石却从未对其进行过拉拢呢?
首先,徐向前为人低调,虽然也在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但却向来不显山不露水,默默无闻,在一众学员中并不突出。
在黄埔第一期优秀学员中,受到蒋介石重视的一般都是如陈赓、胡宗南、贺衷寒和宋希濂等刚一入校就锋芒毕露的富贵将门子弟。
而徐向前心怀济世安民的伟大宏愿,只为专心学习军事知识,相关才能却并未过多显露,因此一向不善于发现人才的蒋介石,自然不会注意到黄埔一期的学生中竟然会有一位开国元帅了。
也正因如此,徐向前在大革命失败后,如愿参加红军加入我党,被分配到工农红军第四军。
当上参谋长后,在第一和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中屡建奇功,军事指挥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开拓和发展,尤其是在1931年11月份,徐向前出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后,先后指挥领导打出了粉碎第三次围剿和鄂豫皖苏区以及川陕苏区的创建巩固工作,他指挥的反三路围剿和反六路围攻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战例。
其次,蒋介石之所以只拉拢陈赓,而对徐向前不假辞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不仅只是因为陈赓文武双全,才华出众,还因为陈赓曾在东征陈炯明的惠州攻坚战斗中救过蒋介石一命。
当时蒋介石靠前指挥,贪功冒进,不料被敌军抓住机会,打成了战略反击,一时间陷入进退两难非常艰险的境地,山穷水尽,弹尽粮绝,蒋介石已经抱了闭目等死,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打算。
在关键时刻,是陈赓主动站出来,一把背起蒋介石逃跑才救了他一命,因此陈赓于蒋介石不仅有师生之情,同时也有救命之恩,所以蒋介石在对革命爱国群众大开杀戒时,却始终对陈赓网开一面,就算将他抓起来也不忍心处死,先礼后兵,不遗余力地对陈赓进行拉拢。
但没想到陈赓的革命党性很强,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才让蒋介石恼羞成怒,四处派出特务抓捕,欲要置陈赓于死地。
最后,蒋介石的乡土观念和门户之别很严重,对南方家乡的人多加任用,但对于语言、风俗都有着巨大差异的北方人却有着天然的隔阂。
而徐向前祖籍山西五台县,因此始终不能进入蒋介石的法眼,而蒋介石因为鼠目寸光,对于徐向前这样的顶级军事人才都不能发现,也难怪最后被我军打得丢盔卸甲,匆匆逃往宝岛台湾了此残生了。
纵观蒋介石的用人策略,主要分为三种:一是黄埔军校的嫡系弟子,如胡宗南、王耀武、杜聿明等人,整体军政能力较为突出,身经百战,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为欠缺资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根本进不去政府的决策中枢,才能根本发挥不出来,最终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输得一败涂地。
二是资历高、能力差,但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人,他们在政府内普遍具备非常深厚的资历,威望高但才能很差,尤其擅长溜须拍马,蒋介石就将他们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人唯亲。
如顾祝同和刘峙等人就是典型代表,小打小闹还可以,可一旦指挥大兵团进行大规模作战就立马抓瞎,在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中表现拙劣,最终陪着蒋介石一起失败。
最后一种是联盟性质的封建旧军阀势力,如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和龙云之流,他们资历高、地位重,可与蒋介石不是一条心,所以蒋介石就对他们多加招抚,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却会在关键时期对蒋介石反戈一击。
如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就主张武力解决,视蒋介石生死于不顾,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则是在三大战役后密谋倒蒋,最终逼迫老蒋下野,李宗仁顺利登上总统宝座,但却无一例外的全被我军打败,犹如丧家之犬,灰溜溜逃亡宝岛台湾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