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的生存智慧(三百二十):此地無銀三百兩。
北洋六年的夏天,北方大地的緊張氣氛,絕不僅是黎、段兩人之間角力的硝煙,更多的還有騎牆派的推波助瀾,一位掀起軒然大波的角兒也即将登場。是年六月,張勳親率五千餘人的“辮子軍”,在黎元洪的盛情邀請下從徐州開拔赴京調停。這位名義上的北洋軍閥督軍團盟主,更多的還是被心機似海的各路諸侯推到前台渾水摸魚。此時段祺瑞已經被黎元洪免職,留下各省分兵北上意欲驅黎的督軍們,吓得黎元洪到處請人調解。不過就連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龍”王士珍都不敢繼任,閣臣之首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其後,在徐州穩坐釣魚台,作為督軍團盟主的張勳,似乎成了黎元洪的最後一根稻草。得知張勳帶着大隊人馬赴京,黎元洪也開始懷疑張勳的居心不良。張勳到達京畿後,果然沒有先去拜會早已張燈結彩迎其大駕的黎元洪,而是前往紫禁城拜谒已經遜位的溥儀,擺明了是要上演一場不按套路出牌的鬧劇。但是張勳有這個膽量以及謎之自信,來源于他對北洋集團一文一武兩位元老的自我分析,這兩個人就是長江三督之首的馮國璋和威望不遜于段祺瑞的“相國”徐世昌。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遜清持同情态度,同時傳統士大夫思想濃厚,特别是徐世昌,在清朝遺老中頗具聲望。
但是,一開始對于調解黎段兩人之間的沖突,徐世昌是拒絕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與其心意南轅北轍。在張勳入京後,“徐相國”的雄心和抱負似乎又再次看到了曙光,當張勳前來拜會時,兩人相談甚久,對于張勳力邀其出山,徐世昌提了三個條件。一是給其以清朝攝政王的名義,轄制廟堂全權,二是把他的女兒許配給溥儀作為皇後,三是改革遜清的廟堂架構。張勳回來後把兩人會談的内容告訴了一些随衆,其中劉延琛聽了後大笑道:“此人真不愧為活曹操。”
最終,劉延琛感覺自己為徐世昌安的這頂帽子很恰當,因為活曹操是袁克定罵徐世昌的一個口頭禅,在北洋集團中幾乎無人不知,曹操本人将女兒許配給漢獻帝,徐世昌正好也想做遜清溥儀的國丈。倒是張勳有了很大轉變,此前一直很敬重徐世昌,此次得知條件後,也算識破其底細,發現這隻晚清宦海的“水晶狐狸”,之是以一直不願出山,也就是出山的籌碼還不夠分量,足以說明其廟堂胃口足夠大,是以由敬重的心理轉為鄙視。此時的張勳也開始飄飄然,畢竟急得已如熱鍋上的螞蟻的黎元洪,打開中華門迎其進城,這是當年宋教仁等人才有的禮遇,而風光入城的張勳,戴着瓜皮小帽,帽子中間嵌有寶石一顆,腦後垂着大辮,身穿紗袍,外面罩着玄色大馬褂,腳蹬一雙烏緞鞋,簡直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大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