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時代道德篇(七十一):不惡小人,有禮君子。
民國六年的料峭春寒中,一戰的勝敗之局已見分曉,“戰勝國”的名頭擺在那裡,北洋廟堂在列強的角力中自然也受到波及。在宦海風向還不明朗之際,北洋群雄心照不宣的一個事實,是段祺瑞與黎元洪之間的沖突,是以在對德宣戰的态度上也表現各異。不過正如楊增新所言:“武戲演幾出,文戲亦應演幾出,若盡演武戲,則人人皆不欲觀已。”是年二月二十日,此時北洋軍閥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北洋軍閥元老馮國璋,以“疏通意見與研究對德問題”的名義動身北上,一路上對沿途各省北洋軍閥的态度進行了一次摸底,津浦路沿線成為這位“長江三督”之首的表演舞台。

其後,安徽督軍倪嗣沖陪同馮國璋到徐州,“長江巡閱使”張勳親自到車站迎接,三人在“長江巡閱使署”舉行了一次會談,馮國璋定下的調子是應該在對德問題上嚴守中立,這與倪嗣沖和張勳的意見,非常默契的保持一緻。馮國璋乘坐的火車經過濟南時,山東督軍張懷芝也上車迎候,并陪同到德州才折回濟南,不用說态度也是和馮國璋不謀而合。兩天後抵達天津時,直隸督軍朱家寶也登車陪同馮國璋到黃村,自然也是一番通氣。馮國璋的入京,段祺瑞本認為自己主張宣戰又多了一個幫手,其實這群北洋袍澤完全不具備段祺瑞的遠見,這些俨然諸侯的“草頭王”,真正在意的事情,隻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地盤與人馬是否會是以受損。
但是,這些不僅是北洋群雄的小算盤,也與總統黎元洪的局限歪打正着。黎元洪及其幕僚團隊,如哈漢章、金永炎等人都是想借助對德态度問題上推翻段祺瑞,至于宣戰與否,是否有利于北洋,是不願多加考慮的,黎元洪的局限就在于此,而且已經開始物色取代段祺瑞的人選,他希望由王士珍或者徐世昌出面繼任閣臣之首。段祺瑞的遠見無論在北洋軍閥地方實力派,亦或是黎元洪陣營看來,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段祺瑞提出的參戰籌碼,“除德國賠款全部撤銷外,緩付庚子賠款”,“廢止在天津周圍二十裡内不得駐紮軍隊”,說明剛愎自用的“北洋之虎”,既有一種與洋人叫闆的桀骜,也有一種卓爾不群的遠見。然而黎元洪的局限以及北洋袍澤的不了解,段祺瑞舉步維艱。
最終,段祺瑞攜全體閣員在是年三月四日,請黎元洪在“絕交案”的咨文上蓋印。結果卻是一番争執之後,面對木頭人一樣不再言語的黎元洪,段祺瑞隻得“半鞠躬”一聲不響地退出來,在當天晚上沒有與黎元洪作别,即乘車前往天津準備辭職。黎元洪召集馮國璋、王士珍以及徐世昌商量對策,徐世昌對于閣臣之首,王士珍對于陸軍總長,都是極力推辭不肯擔任,馮國璋在獲得黎元洪讓步的承諾之後,出面請段祺瑞返職,并陪同段祺瑞一起谒見黎元洪。段祺瑞先是向黎元洪“一鞠躬”,接着坐下來嚴肅地談了有利理由,黎元洪終于可以嚴肅地聽着,卻沒有開口說話,這位善于沽名釣譽的宦海演員,似乎看透了“段芝老”的目光所及。